


摘要: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湖北作為中部農業大省,其種業的健康發展對全國種業的穩定和繁榮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在分析湖北種子需求規模、特點的基礎上,通過評估湖北商業種子市值,探討了湖北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做大做強湖北種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湖北省;種業;市場態勢;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1;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4-6622-04
湖北是一個農業大省,也是一個農業用種大省。客觀分析湖北種業存在的問題,研究其發展對策對于保障湖北糧食安全,促進全省農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湖北種子需求現狀
以《2015湖北農村統計年鑒》[1]中的數據為基礎,根據該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本研究所稱的農業用種系指農業種植業所需用種,不包括林業、畜牧業、水產業、花卉苗木、草業等用種。2014年,湖北省農業用種價值達210億元。其中稻谷、蔬菜及瓜類、小麥、薯類、玉米、棉花、油菜、豆類等8類主要作物用種量達109萬t,金額為175億元,占全部農業用種金額的83.40%(圖1)。
1.1 湖北省稻谷用種情況
稻谷用種是湖北農業用種量最大的作物類別,在湖北省多數地區均有較大種植。2014年,湖北省稻谷用種量24.4萬t,金額為69.7億元。用種金額超過5億元的地區分別是荊州、黃岡、咸寧、十堰、荊門、直轄4市區,合計達46億元,占全省用種金額的65.96%(圖2)。
1.2 湖北省蔬菜及瓜類用種情況
湖北省蔬菜及瓜類種植主要體現了大中城市城郊區位優勢和山區特色資源優勢。2014年,湖北省蔬菜及瓜類用種量18.6萬t,金額為39.2億元。用種金額超過5億元的地區分別是荊州、宜昌、襄陽、恩施、咸寧、十堰、孝感7市州,合計達33億元,占全省用種金額的84.65%(圖3)。
1.3 湖北省小麥用種情況
小麥是湖北農業用種量第三大作物,其種植相對集中。2014年,湖北省小麥用種量21萬t,金額為23.35億元。用種金額超過1億元的地區分別是襄陽、十堰、荊州、孝感、隨州、宜昌和荊門7市州,合計達21.37億元,占全省用種金額的91.52%(圖4)。
1.4 湖北省商業種子價值量評估
根據國際種子協會(International seed federation,ISF)2013年6月的評估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種子市場價值為99.5億美元,居全球第2位[2]。
一個地區的種子市場總規模與耕地總面積、平均每公頃用種量、種子的商品化率以及種子平均價格直接相關,而種子價格取決于糧食價格(體現制種成本)和種糧比(體現內在價值),即種子市場總規模=耕地總面積×公頃用種量×商品化率×糧食平均價格×種糧比[3]。
在過去幾年,隨著國家對良種的積極推廣和良種補貼的實施,中國種子市場的商品化率持續攀升,截至2014年中國主要農作物種子平均商品化率達到70.07%,商品化率最高的是玉米種、棉花種和油菜種,其中玉米種更是達到100%全覆蓋,最低的是馬鈴薯,商品化率約39.24%[4](圖5)。中國種子商品化率雖然進步很多,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仍然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根據《2015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2014年度中國主要農作物種子市值合計819.28億元。根據業內專家估算,花生、瓜類、蔬菜、花卉類作物的種子市值約280億元,其他類種子市值(雜糧、甘蔗、水果苗木等)約50億元,種子市場總規模約1 149.28億元(表1)[5]。
2015年,湖北省種子年經營額已突破53億元,位居全國第6位,全省油菜種子市值居全國第1位,雜交水稻和雜交棉花種子市值分居全國第2位。
依據湖北省各作物的種植規模、單位面積用種量、種子價格,參照全國種子商品化率的發展水平,可初步估算全省農作物種子市場總規模目前在70億元以上。
2 湖北省種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北省種業經過近幾十年尤其是近20年的發展,種子企業數量已具備相當規模,種子管理服務體系日益健全,種子市場主體實現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轉變,種業競爭能力有了較大提升,為促進湖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同時存在許多突出問題。
2.1 企業規模不大,市場集中度低
目前,湖北省共有種子企業100多家,但多數企業注冊資本在3 000萬元以下。2015年,湖北省種子年經營額已突破53億元,位居全國第6位,而年銷售額過億元的種子企業僅8家(全國2014年為106家),種業前10強企業經營額也僅有20億元[6]。在2016年9月認定的57家2016年度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中,湖北僅有武漢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3家入選,名次分別位列第34、35、39位。大多數公司經營規模小,行業過于分散,集中度低,必然會導致企業市場競爭力差,抗風險能力弱。
2.2 企業育種研發能力較弱
湖北是農業大省,也是用種大省。就湖北農作物整體研發而言,育種水平在中國并不弱,但種子企業的科研除油菜、棉花外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中稻和小麥當前的科技創新能力既無法滿足湖北省種業發展的需要,也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種子企業真正具有品種自主研發能力的不到10家,絕大部分企業沒有建立研發機構,科研投入占銷售額5%以上的種子企業更是寥寥無幾。湖北省在油菜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經營推廣方面一直居全國領先地位,在雜交棉品種選育、種子生產方面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由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鄂雜棉10號被農業部確定為長江流域棉區區試對照品種。在水稻品種選育方面雖有較強的技術力量,但近年有突破性的選育品種不多,全省目前生產上使用的品種仍以外省品種為主。在小麥品種選育方面,近年雖有較大進展,但與河南品種相比,仍無法顯示出優勢,以致豫麥在鄂一統天下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在玉米品種選育、種子生產方面,湖北省無優勢可言,用種基本被外省品種所壟斷。創新能力的薄弱,必然影響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和品牌的形成,最終導致發展后勁不足。
2.3 產業鏈條相互脫節
現代種業的完整產業鏈包含基礎研究、育種、生產、營銷、技術服務,國際上種業巨頭都是“五位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而中國則是相互脫節,種業公司主要做種子加工和營銷,有相當多的公司甚至連加工能力都沒有,純粹只做銷售;創新與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和中央研究機構;育種主要集中在國有事業單位如各級農業科學院與農業大學;生產主要集中在專業化的生產型公司;技術服務又在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即使產業鏈稍微完整的種業公司,充其量有一點育種和技術服務,再好一點的公司自己做一部分生產,但育種、技術服務力量都很弱,生產能力很有限。真正有完整產業鏈的種業公司幾乎沒有。這既是全國的情況,也是湖北的情況。
2.4 種業骨干企業與全國種業前十強在市場競爭中有差距拉大的趨勢
在國家認定的54家“2010年中國種業骨干企業”中,盡管有湖北省種子集團、荊楚種業、襄樊正大、湖北惠民4家企業入選,但沒有一家進入前十強,也沒有一家是上市企業。2014年以來,中國有40家中小種子(種苗)企業在新三板上市,湖北中香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勤勞農夫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康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維爾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家湖北企業成功入市(表2)。2008年,荊楚種業、襄樊正大成為全國種企當年度銷售收入超過2億元的16強。目前,湖北省最大的種子企業在全國種業中也僅排第34位。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種子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東有號稱“中國種業第一股”的豐樂種業和“創業板第一股”的荃銀高科,南有中國種業老大隆平高科,北有中國種業排名第9、具有玉米和小麥品種強大優勢的河南農業科學院種業有限公司(現秋樂種業),西有在雜交水稻經營方面具很強實力的四川、重慶兩省市的一批種子企業。這些企業為競爭湖北市場,對湖北省種業企業形成了合圍之勢,湖北種業可謂四面楚歌。
3 做大做強湖北種業的幾點建議
3.1 加大種業并購重組力度
種業作為高資金需求、高技術壁壘、長周期的產業,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必然需要通過兼并整合實現。由于種子行業的特殊性,從國際種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單靠企業自身發展是無法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并購重組是中國種業公司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充分把握中國種業并購重組的大勢,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重組規劃和措施,同時鼓勵工商資本、金融資本進入種子行業,支持種業創新發展,力爭在3年內通過并購、兼并、重組對3~5家骨干企業予以重點支持,使資源和優勢得到有效整合與互補。
3.2 進一步強化商業育種研究
強化商業育種研究是建立現代種子企業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種子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重點是通過政策調控和資金引導,使資源和政府研發投入向具有研發基礎和實力的種子企業集中。繼續實施“省級種子專項資金”支持政策,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投入強度,調整企業匹配資金比例,集中向優勢企業投入,完善資金使用管理,重點扶持種子企業提升種子科研、生產、加工及良種推廣應用能力,不斷增強種子企業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企業與農業高校、省級科研單位以利益聯結為紐帶,建立具有長效機制的戰略合作或聯盟,促進校(院)企育種合作研究、研發平臺共建、種子產業化技術合作開發的健康發展。
3.3 進一步加強應用基礎研究
種業科技的發展歷史證明,植物新品種的任何重大突破都是新育種材料創新與育種新技術實用化的完美結合。因此,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是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種的基礎,也是盡快提升中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前提。要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校對種業科技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主體作用,通過加強技術力量的整合、知識結構的優化、研究平臺的建設,重點開展種質資源的發掘和創制、重要基因發掘利用、育種理論與技術的突破、種子制種與加工技術創新、種子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為商業育種研究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為提升湖北省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供支撐和創新源泉。
3.4 完善政策調控和市場管理
通過嚴格兩證許可、嚴把企業準入等政策措施,引導湖北內外優秀種子企業加快實現聯合、兼并、重組。通過政策鼓勵、項目引導,積極推進開展科(校)企深度合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新“預防為主、全面監管、全程服務”的理念,強化“源頭監控、流通監管、售后跟蹤”三大環節,有效防止劣種下田,最大程度減小企業風險與生產風險,為種子企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撐和有序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湖北農村統計年鑒》編輯委員會.2015湖北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11.
[2] International Seed Federation. Estimated value of the domestic seed market in selected countries for the year 2012[EB/OL].http://www.worldseed.org/cms/medias/file/ResourceCenter/SeedStatistics/
Domestic_Market_Value_2012.pdf.
[4] 中國產業信息網.2016年中國種子行業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EB/OL].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8/441071.html,2016-08-24.
[5]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全國農技中心,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2015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6] 鄧干生.在全省現代種業發展培訓會上的講話[EB/OL].http://cs.hbagri.gov.cn/sczglj/cyxx/179215.htm,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