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進行,我國傳統能源(石油、煤炭等)的儲量逐漸減少,為了保證各項建設工作的穩步進行,人們開始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森林資源兼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如果管理得當,可以實現“種植-采運-變現-種植”的無限循環,在滿足人們獲取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發揮其應有的生態功能。隨著現代采運技術的優化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加,林業資源要想得到穩步發展與高效利用,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
關鍵詞:林業;木材采運;發展思路;可持續發展
木材采運是將森林資源變現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由于采運過程中缺乏科學指導和有效監督,采運人員和部門存在嚴重的超量開采、濫砍濫伐以及木材浪費等問題,木材采運一度成為環境惡化、生態破壞的罪魁禍首。隨著時代的發展,采運技術也逐漸趨于成熟和完善,為了提升采運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必須將其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融合,在林業資源的生態價值與經濟效益間尋求動態平衡,從而帶動林業采運的良性發展。
一、木材采運技術發展思路的討論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不斷推進,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必須要求森林工程技術、木材采運技術的提升和進步,并充分顧及人類社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明確的要求,這給森林工程科學技術界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近幾年來,不少采運界學者專家從生態角度人手,研究生態采運理論和技術,為森林工程技術的新發展做出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面對新形勢,作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支撐技術,森林工程技術和木材采運技術今后的研究更應考慮到社會、公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二、從微觀走向宏觀,實現技術、經濟、社會相結合
長期以來,木材采運技術主要從微觀、技術層面上研究木材采運作業問題,較少考慮到宏觀的社會經濟發展對木材采運作業的反應。作為森林經營過程不可缺少的作業環節,由于其采伐活動對森林和環境的破壞作用以及社會對它的反響,使得采運作業具有其特殊性。因此,當今對木材采運技術的研究不得不考慮到社會公眾和輿論界的反應。這就要求木材采運科學界在研究技術的同時,必須努力實現技術、經濟、社會相結合,通過改進采運作業技術、降低對環境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負面影響。著眼于向社會、公眾證明該技術在特定條件和控制下對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是沒有負面影響或已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使公眾意識到,木材采伐可以與森林可持續發展協調一致。
三、遵守國際社會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規則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國際上已經開始并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和指標體系來衡量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水平。木材采運技術作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支撐技術之一,除了受到技術本身的影響外,還要受到政治、經濟、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影響。木材采運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必須充分顧及這些標準和指標體系。目前比較成熟的有關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國際進程(標準和指標體系)有9個,共有150多個國家參與:國際熱帶木材組織(ITTO)進程、蒙特利爾進程、赫爾辛基進程、塔拉波托(Tarapoto)倡議、非洲干旱地區進程(DryZoneAfrica)、中美洲進程(CentralAmerica)、近東進程(NearEast)、非洲木材組織進程(AfricaTimber)和干旱亞洲倡儀。這些國際進程從不同的角度和地區出發,對森林可持續經營制定了具體的標準和指標體系,用以指導、規范和約束森林經營行為。木材采運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必須了解這些國際規則,并在這些規則的指導下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為目標促進木材采運技術的進步。
四、木材采運作業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影響和評價
在森林可持續經營和環境保護中與木材采運作業直接相關的因素有:下一代森林的更新,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植被的干擾和土壤的干擾等等。因此,第一,木材采伐前有必要根據區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途徑與技術體系建立于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區域資源平衡表和資源流動的時空動態模型,來研究和評價木材采運作業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影響,將木材采伐限制在森林可持續生產的能力之內。第二,建立伐后評估模型和指標體系。按照林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和環境評價標準,研究基于作業水平上的木材采運作業對環境的影響和環境影響的可接受水平,或稱環境成本,建立伐后環境評估模型和指標體系。制定環境評價程序。第三。建立計算機模擬模型。對森林的伐前、伐中、伐后進行計算機模擬,以伐后評估模型和指標體系指導、修正森林工程、木材采運技術模式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區域資源利用模式,以達到合理規劃,降低木材采運作業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
五、木材采運與林區居民的利益關系
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林區周邊群眾的切實利益息息相關,尤其是在進行木材采運之前,必須要加強相互間的溝通協調工作,防止后期采運過程中出現民事糾紛。結合木材采運工作內容,容易引發利益糾紛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木材采運過程會使用大量的機械設備,包括伐木機、切割機以及一些大型運輸設備,這些機械設備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噪音,加上采運工作持續時間長,因此很有可能破壞林區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環境;其次是采運完成后的木材,需要使用大量的交通工具進行運輸,而林區道路本身相對狹窄,道路體系相對單一,在一些相對偏遠的林區甚至只有一兩條主干道,一旦木材采運車輛上路,很有可能引起交通堵塞問題;再次,林區采伐結束后的新林種植和撫育工作不到位,在后期容易引發林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情況下還會出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問題,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不便。
因此,木材采運部門在進行采運工作之前,必須要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通過科學的木材采伐收入分配模式,給予林區居民一定的財產補償,同時在采運過程中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將林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在保證不影響林區原因生態環境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提升木材采運效率。
六、經濟可行性
經濟屬性是木材采運所追求的基本屬性之一。以往的木材采運過程中,片面夸大了木材的經濟價值,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環保問題。而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木材采運仍然保留了其經濟屬性,但是同時要求將環境保護、森林可持續經營以及群眾監督等內容融入其中,提高了木材采運違法成本。在可持續經營理念的指導下,逐步建立起采伐周期、單位面積采伐最大量、采伐與撫育面積比例等一系列衡量因素,使木材采運朝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標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田成閣,畢振清.林業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木材采運技術的分析[J],科技致富導向,2012(03):154-156.
[2] 韓學禮,于愛華.淺析林業可持續發展之木材采運技術[J],中國林業技術,2013(27):43-44.
[3] 王俊武,林亞輝.探究木材采運技術的未來發展新方向[J],農民致富之友,2011(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