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介紹了反應堆軸向功率偏差ΔI的定義以及相關的物理概念、影響因素。反應堆軸向功率偏差的運行控制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難點,特別是在反應堆循環壽期末,Δ I的控制更加困難。本文結合機組實際情況分享Δ I控制經驗。
關鍵詞:Δ I控制;控制棒;硼濃度;氙毒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7.243
1 軸向功率偏差Δ I
Δ I 的控制是一個難點,同時也是一個重點,是每一位主控操縱員必須掌握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控制Δ I才能使堆芯在整個壽期內按既定的燃料管理方案合理、均衡、充分的燃燒,從而保證最大的經濟性,保證機組安全可靠的連續運行。
Δ I的定義如下:假如PH代表堆芯上部核功率,PB代表堆芯下部功率,Pn代表堆芯的額定功率,則軸向功率偏差ΔI可表示為:
由此可見,軸向功率偏差ΔI的變化與堆芯軸向功率分布有關:
Δ I >0,表示堆芯上半部核功率PH大于堆芯下半部核功率PB;Δ I <0 時正好相反。
2 Δ I的影響因素
Δ I主要受一下幾個因素影響:
控制棒棒位:功率變化期間對Δ I的影響取決于棒位變化,提棒使ΔI趨正,插棒使Δ I趨負。但控制棒插入過深則會起到反作用。 硼濃度:通過硼化或稀釋使得堆芯上、下部引入的反應性不平衡,但影響極小。功率虧損:主要通過慢化劑溫度效應來影響軸向功率分布。 毒物:堆芯內主要的中子毒物是氙和釤,而氙毒在升降功率過程中對軸向功率分布影響較大。
3 降功率過程中Δ I的控制體會
機組狀態:電功率1068MWe,RPN核功率約98%Pn,堆芯熱功率大表2840MW,R棒221/220步,R棒調節帶為197-220步,G棒在堆頂,堆芯為氙平衡狀態,一回路硼濃度73ppm,Δ I約為+1.7%,在1線與預警線之間,上部功率略大于下部功率。
降功率過程Δ I和氙振蕩過程描述:降功率過程中,G棒隨功率的下降而下插,而此時R棒維持不動,而此時操作員也需要進行干預,當功率下降980MW,G棒下插至197步時,考慮到R棒棒位太高,不利于降至目標負荷后漲毒期間的調節,以及G棒下插太深,趕棒的時間太長。開始根據功率的變化調節1RGL007KU,保持G棒不動,讓R棒緩慢下插,Δ I一值向左走,向左最多到達-5%左右。到達目標值920MW后,R棒穩定在210步,之后氙毒效果開始顯現,根據一二回路的溫度偏差開始調節1RGL007KU,使G棒上提來抵消漲毒,隨著G棒上提,Δ I開始向右移動,一個半小時之后,G棒到達堆頂,在此過程中未進行硼化稀釋操作,Δ I波動較小,R棒棒位也比較理想。
由于在壽期末升降功率過程中,控制棒的快速動作很容易引發氙震蕩,在發現氙震蕩后,當Δ I向右移動至+3%時,開始進行稀釋操作,分三次共稀釋6t,Δ I開始向左震蕩。而此時還在漲毒,R棒繼續下插,由于R棒棒位在210步,在到達氙峰時可保證R棒仍處于調節帶內。而在之后的消毒階段,進行適量的硼化可使R棒在調節帶內。雖然發生了氙震蕩,但振幅較小,通過硼化和稀釋就可以控制氙震蕩,干預也相對容易。
福清核電G模式運行,其特點是: R棒和G棒連同硼濃度的調節共同構成對反應性的協同控制,既高了電站負荷跟蹤能力,也易于控制軸向功率不超過限值。于是在降功率時我們有兩種方法可選:
方案1:硼化降功率,在降功率之前先根據核設計手冊計算硼化量和硼化速率,少量多次根據溫度偏差進行硼化。這種方法是實際機組上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如果控制的足夠好,可以使Δ I沿平行于Δ I ref1線(福清核電Δ I控制要求)的軌跡向下移動,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但是當到達目標負荷后,在壽期末硼濃度如此低的情況下,需要大量的稀釋來補償漲毒的效應,會產生大量的廢水。而且在壽期末稀釋的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加之若R棒初始棒位已較高,在漲毒期間極可能導致R提至堆頂,R棒失去調節功能,為應對此情況,需根據情況提前稀釋。
方案2:G棒跟隨降功率,降功率過程中Δ I會一直向左移動,若降功率數值較小(300MW以內)Δ I也是偏安全。另外在到達目標負荷后,漲毒階段我們可以通過調1RGL007KU使G棒上提來補償,此時Δ I會向右移動。若只在此功率平臺短暫停留后需再次升至滿功率(如主變、高抗等復役等過程),使用此方法可以大大減少稀釋了,減少核電廠放射性廢水的排放量。但此種方法Δ I左右移動的幅度較大,對功率分布影響加大,且易引起氙振蕩。
4 小結
(1)降功率會使上部功率相對增加,Δ I向右;降功率過程中G棒下插、R棒下插使Δ I向左;因此在降功率過程中盡量使這兩種效應相互抵消,減少Δ I大幅波動;
(2)由于在壽期末功率變化和棒位變化極易引發氙震蕩,而R棒是抑制氙震蕩最重要的手段,因此R棒的棒位一定要在調節帶中間偏下,這樣R棒有足夠的裕量可以通過上提或者下插來抑制氙震蕩。
(3)在壽期末,降功率速率較大會導致Δ I控制困難,同時R棒動作也會較為劇烈,對控制和反應堆安全都不利,壽期末負荷變化應盡量慢,盡量以電網能接受的最低速率降功率。
參考文獻:
[1]陳自強,陳成.壓水堆核電廠壽期末堆芯軸向功率偏差控制[J].核科學與工程,2012(A01):63-70.
[2]鄭福裕.壓水堆核電廠運行物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段超(1986-),男,云南楚雄人,主控室操縱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