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難以復制的審美價值。如何在快速城鎮化的今天,保護并且活化鄉村?如何在保護古村風貌和文化的基礎上走出多樣的發展道路?
繼2015年首屆中國古村大會舉辦,古村鎮“保護與活化”這一話題熱度持續上升。從水鄉烏鎮出發之后,古村大會在2016年來到了黃河之畔的山東濱州,“本土性與國際化”成為今年的大會主題,1146名參會者共同探討古村保護與活化的路徑和方法。中國古村大會旨在探索有益于古村保護和可持續經營的發展道路,成就中國古村保護活化最具影響力的智力機構和合作平臺。
田園東方的鄉建實踐
張誠|田園東方創始人
“田園綜合體是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集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讓企業和地方合作,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發展現代農業,規劃、打造文旅產業,開展社區建設,最終形成一個新的社會、新的社區。”

張誠分享了瑞典于特耶納小鎮,這個以人智學理論為基礎建立的小鎮是開放包容、以人為本的體系,而它富干魅力的核心原因就是有一群有共同價值觀、熱愛生活的人,在這里實現各自的夢想。他認為,中國由于城鄉二元差距的存在,需要通過發展經濟解決問題。解決路徑就是產業,這包括現代農業和旅游業,旅游能夠成為引擎,創造城市人的鄉村消費,讓城鄉人文互動。
誰的鄉村?
吳必虎|中國古村鎮大會主席、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誰的地盤誰做主,應當由村集體自主決策土地三權。而以工業為核心的資源配置制度抑制農村、束縛農民, 二元制度仍在剝奪農民土地用益物權,斷絕融資可能,將農村捆綁在農地上,排除在市場之外”。
吳必虎從“制度制約、產業升級、社會重構”討論鄉村到底是“誰的鄉村”。現在,高速城鎮化造成鄉村空心化,而新鄉紳卻想來到鄉村,城市居民有不斷高漲的鄉居需求,吳必虎呼吁,土地制度需要相應地改變,讓農民有資本進城,讓市民有土地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