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人主要通過案例分析一臺單梁起重機在吊裝作業發生事故,找出發生事故的原因,通過原因分析找出處理的意見,以防再次發生類似事故。
關鍵詞:案例分析;單梁起重機;事故
1 事故經過
2014年12月18日晚8點多,某公司第二期廠房第三跨一臺單梁起重機吊裝工件(550軋鋼機底座),當工件吊至角鐵要組對固定時,工件下降偏離角鐵,向鏜銑床一側傾斜后傾覆,并翻轉掉入排屑溝。兩名操作工當時站在鏜銑床與工件之間,造成一死一傷。
2 現場勘查情況
2.1 現場總體情況
(1)事故發生地點位于落地鏜銑床南面一側。通過現場調查詢問得知:事故發生后,當時為了救人,救援人員操作另外一臺起重機將工件上方的起重機撞擊推移了約2m。
(2)現場發現單梁起重機吊裝的工件為550軋鋼機底座(外形尺寸3.63m×1.65m×0.4m,重4.5t),工件翻轉180°后落入排屑溝,工件需要鏜銑加工的一面朝南(向角鐵),無需加工的一面朝北(向鏜銑床)。
(3)事故發生后吊鉤位置接近地面上的工作臺,捆綁工件的索鏈未脫鉤。
(4)卷筒上南面的一股鋼絲繩明顯松馳,其他三股鋼絲繩保持張緊狀態。
(5)卷筒南面的一股鋼絲繩反向繞卷在卷筒上,卷筒北面的一股鋼絲繩脫離卷筒繩槽,反向繞卷在卷筒心軸上。
(6)通過現場調查詢問得知:事故發生前該起重機運行正常,已吊完一個相同的工件。
2.2 起重機概況
(1)該起重機為電動單梁起重機,型號LD10-19.5A3D,出廠編號11030325。
(2)該起重機2011年3月制造,2012年3月17日經安裝監督檢驗合格,2012年4月6日辦理注冊登記,2014年4月14日經定期檢驗合格。(注:根據起重機械定期檢驗規則(TSG Q7015-2008)規定,該在用起重機械定期檢驗周期為每2年1次。)
(3)該起重機額定起重量10噸,起升高度12m,跨度19.5m。采用便攜式(遙控)按鈕盤控制電源。
2.3 起重機檢查情況
2.3.1 技術文件檔案齊全。有起重機質量證明文件、安裝監督檢驗報告、定期檢驗報告和使用登記證。
2.3.2 外觀。額定起重量標志清晰,起重機械運動部分與建筑物的安全距離符合要求。
2.3.3 金屬結構。主要受力結構件(主梁、端梁)未見異常變形。
2.3.4 主要零部件。吊鉤無異常變形、磨損。鋼絲繩無破斷。吊鉤上的一組滑輪和葫蘆上的定滑輪無異常變形、磨損。一股鋼絲繩反向繞卷4圈在卷筒上,且排列不齊;另一股鋼絲繩脫離卷筒繩槽,擠壓入卷筒與減速箱的縫隙中,且反向繞卷在卷筒心軸上。
2.3.5 現場空載試運行。操作遙控按鈕盤,大車運行平穩,電動葫蘆沿主梁運行正常。按動上升和下降按鈕,電機旋轉,但電動葫蘆卷筒不動作,吊鉤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遙控按鈕盤各按鍵功能有效。
2.3.6 12月26日,公司機修人員應調查組要求對電動葫蘆進行解體。調查組成員現場檢查發現,靠電機一側傳動軸上的擋圈局部斷裂,且脫離凹槽向電機一側位移約12mm,靠減速箱一側傳動軸上的擋圈脫落,彈性聯軸器與電機軸的配合間隙較大,聯軸器內的彈性塊損壞,左右兩半聯軸器配合有松動現象。經分析,上述問題是由事故后引發導致卷筒不動作。即由于工件較重,在傾覆時壓到鋼絲繩,在沖擊力作用下卷筒旋轉,帶動鋼絲繩脫離卷筒繩槽,擠壓入卷筒與減速箱的縫隙中,且反向繞卷在卷筒心軸上,所以導致事發后卷筒不動作。12月31日,應調查組要求,公司電工對電動葫蘆起升電機進行通電試運行,調查組成員進行現場檢查,起升電機運轉正常,制動器有效,說明事故發生前電動葫蘆可正常工作。
3 原因分析
(1)發生工件傾覆不是因該起重機械故障問題引起的。事故發生前電動葫蘆處于安全狀態。事故發生前單梁起重機的電動葫蘆的起升電機運轉正常,制動器有效,可正常工作,是處于安全狀態的起重設備。
(2)發生工件傾覆是因為操作人員在吊裝工件要組對固定時意外失手按動遙控按鈕(操作失誤)而造成的。
起重操作人員欲將工件吊裝并固定在等高塊上,當吊至臨時支撐之時,一手扶吊件另一手持遙控按鈕盤的操作工意外失手誤操作按動下行按鈕,放松了吊鉤。吊鉤持續下降,捆扎工件的索鏈牽拉工件上部,致使工件向鏜銑床一側傾覆。
(3)企業作業現場管理不到位,沒有按《起重機械安全規程》要求針對較復雜的吊裝作業情況制定起重作業計劃,設專人指揮作業。操作人員既操作起重機遙控器又同時兼做組對固定工件的工作,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失誤。此外,操作人員安全防范意識薄弱,處在危險區域組對固定工件和操作起重機,安全保護缺失,存在不安全行為,也是造成人身傷亡事故的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鄧偉,張翔.橋式起重機大車電機頻繁燒毀原因分析及處理[J].電機與控制應用,2012,39(9):48-50.
[2]賈雪峰.故障樹分析法在門式起重機維修中的應用[J].機電工程技術,2012,41(1):72-74.
[3]蔡峰,林梅.橋式起重機常見故障分析及對策[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1,(6):137-139.
[4]苗偉,范波,王新勇,等.一種融合FTA與BAM的故障診斷方法[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0,27(6):60-63.
(作者單位:福建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三明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