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節奏的加快,社會信息量的增多,市場競爭已變得十分激烈,這時企業的競爭,實際上已跨越了行業的界限,變成了在與整個社會爭奪客戶的注意力,由于消費者不可能對單一企業信息長期關注,企業的品牌建設已經越來越難以實現。本文從社會機遇的角度論述品牌的快速建立問題,機遇的利用對快速建立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品牌;建設;機遇
現代社會的大眾消費品市場,除少數特定要求的商品外,絕大多數已進入了壟斷競爭的市場狀態,且競爭隨著時間的前進而更加激烈。一般來說,名牌才能被稱為品牌,已獲得市場認可的品牌產品,會產生“品牌效應”, 在競爭過程中得到消費者很好的認同,由于“品牌效應”在同等條件下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創建為目標消費群體所認可的品牌,已成為眾多企業所追求的目標。
現代社會,科技進步在加快,資金周轉在加快,消費觀念的變化也在加快,市場上的許多事物都與時間密切相關,迅速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已成為必然要求。
在品牌形象的建設上出現了這么一種現象,有許多與品牌商品似乎毫不相關的事物對品牌形象的快速建設幫助很大,這是什么?這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機遇。機遇是人們在實踐中從外部獲取的,對于實現外部目標非常有利的、不確定、不穩定的條件。它是可以行事的時機,也是可以行事的際遇。機遇是諸多客觀因素偶合而形成的,它出現以后,就可能會有巨大的影響,往往引起事物的重大變化和轉折,產生突變,使事物發展出現非常態,成為發展轉化的臨界點。
一、機遇的特性
(1)機遇的時限性和不可重復性。不同機遇的存在期也是長短不一,有的只是瞬間,有的則可能是幾十年,但這相對于其目標或主體而言,卻都是短暫的,有稍縱即逝的感覺。機遇的時限性也就導致了機遇的不可重復性,美國柯達公司在洛杉機奧運會上決策失誤后,雖然在以后的奧運會上都努力爭得同樣的贊助權,但由于機遇的不可重復性,它已無法獲得富士在84年取得的效果,這正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2)機遇的偶然與必然性。影響機遇的因素很多, 各因素表現出很大的偶然性;但各因素的關系孕育在必然之中,只是它何時發生,誰在事物中扮演什么角色才是真正的偶然。2012年, 中國禁止菲律賓香蕉進口, 偶然性表現在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耍賴表;但實際上相關農藥的全球性禁用, 已在許多國家執行, 這表現出更多的必然。 (3)機遇的主體選擇性。各種外部條件能否成為被企業利用的機遇,首先取決于企業主體的目標,如果主體的目標與機遇毫無聯系或根本就不存在目標,也就不會存在機遇。在市場上許多企業毫無戰略意識,沒有戰略目標,對它們而言也就沒有機遇。其次,機遇之所以能被得用,還受企業內部人員,尤其是管理人員認識水平的制約。機遇的許多條件對主體而言是不明顯的,甚至于是很隱蔽的,它真正成為機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人員對各種條件狀況的認識。
二、機遇的分類
(1)自然機遇與社會機遇。自然界的機遇,雖然對企業會幫助很大,但由于人類知識的淺顯,目前還很難為企業所把握。社會機遇則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原因,它的作用已越來越大。例如:美國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最富的國家,有人研究后說,它之所以發展這么快,是由于它的發展歷程是在人類力量的臨界點上,那時的各種戰爭無法觸及美國,其生產力又可為戰爭大范圍運轉,兩次世界大戰若早、若晚50年發生,美國恐怕就是另一個樣子。(2)宏觀機遇和微觀機遇。現在經常談到的世界機遇、歷史機遇,社會發展機遇均是指宏觀機遇,企業也是在大環境下生存的,各地區、各市場對企業的機遇則是微機機遇,它是宏觀機遇的具體表現。(3)現實機遇和潛在機遇。現實機遇是已經為人們所認可,并已顯性化的機遇操作行為,它的難點主要體現在操作性上;而潛在意識則是還未表面化,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挖掘的機遇,由于它的首次效應,可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八十年代德國大眾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時,許多人對其在中國這個“沒有風險轉移機制”的國家投資,感到他們“瘋了”,而大眾的高層管理則解釋:“這是為了這個潛在的大市場”。正是因為大眾成功地抓住了這個“潛在機遇”,三十看后在中國轎車市場上所占份額最大,這使世界各大汽車制造商對其是又羨又妒。
從這些分類,你就可以看出,機遇實際上是遍布世界,但它的作用能否表現,主要就是主體對機遇的識別與利用。
三、機遇意識的誤區
(1)機遇是幾乎不存在。機遇作為企業發展有利條件的展現,它的出現實際上與不利條件一樣,是隨時存在,距離也是很近的,這時的不同點只是誰發現它,如何利用它。1984年中國奧運代表團使用的飲料中,遼寧和湖北各有一個企業生產的保健飲料作為官方指定產品被帶了去,而“健力寶”則是企業贊助的,但后來只有“健力寶”認識到了這是為其發展創造的機遇,成功地利用這個機遇迅猛發展,而另兩家企業則已從市場上消失。(2)小代價獲取大機遇。機遇由于它的偶然性和巨大的市場效應,所以許多人誤以為機遇是小付出得到的,如果付出巨大就不值得。但機遇若是個很容易獲得的事件,那么就會成為誰都可以得到的,并已被眾人所瓜分的事物,它的有利條件也就會得到的很少,這就喪失了它的時間性、偶然性和主體選擇性,它也就沒有多少價值了。2001年,“三鹿”在對“神舟”載人航天計劃的商業運作進行判斷時,認為此事的政治、經濟等各種制約因素很多,困難極大,即使企業通過各種途徑解決困難,但它的付出太多,這是一個不值得利用的機會。實際上,機遇與障礙是并存的,初始的高代價,與獲取的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
2002年,蒙牛投入1000萬元,在后來的市場上得到了翻兩番的回報。(3)機遇是不可創造的。由于機遇操作者的偶然性,許多人認為機遇的利用是碰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哀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正是這種觀念的體現。機遇是由多種因素組合而成,人類也是多種因素之一,且隨著人類的進步,主觀能動性在各類因素中的作用是日益明顯,機遇變得并非不可捉摸、無規律性,企業可利用自己對各因素的影響,去創造新的、與消費欲望相吻合的新消費方式,使消費者產生驚喜,進而自然也就轉化為商機。目前中超市場,眾多企業通過天價引進球員,對自己的品牌幫助很大。
四、機遇的識別與利用
從機遇主體的選擇性可以看出,企業要識別機遇,必須目標明確,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會有對實現該目標的條件要求,才會去注意市場中與之相關的條件,進而發現機遇所提供的特殊條件。
企業要想發現機遇的特殊條件,就需要大量信息,關心和了解環境狀況,對實現目標缺條件了如直掌,正確判斷機遇的所提供的條件價值。對社會的情況一知半解或不明不白,也就不能對市場的變化做出正確判決,更談不上識別和利用機遇。
在掌握信息以后,這時就要求對正確處理信息,企業既防止關鍵信息的丟落,也可防止無用信息的擴大化。在1999年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正式向社會展現以后,匯源公司開始圍繞此計劃進行商業操作,在2001年底,隨著中國申辦奧運的成功,匯源發現奧運也是一個重大的商機,但由于缺乏的應有的知識與才干,其高層管理認為“神舟計劃”與“奧運計劃”有沖突,于是做出了舍棄“神舟計劃”的策略。但實際上中國載人飛船在2003年即發射成功,與2008年奧運會無絲毫沖突,由此可見,不能正確處理信息,舍棄機遇,這個機會成本是非常大的。
由于機遇的識別與運用經常是建立在本行業以外的領域,所以廣博的知識是機遇策略運用的重要條件;此外,企業決策人的性格、心理因素對機遇的識別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體而言,大多數情況下,識別機遇比機遇的使用難度更大,品牌利用社會機遇的快速建設,關鍵是在它的識別。識別機遇需要有創新型人才,挖掘和利用創新型人才也是品牌快速創建必不可少的環節。
參考文獻:
[1] 鄭方輝 . 品牌評估及中國名牌產品評析[J].北京:市場營銷, 2014.05
[2] 房良鈞. 機遇論[M].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