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收集了2015年《中國日報》(China Daily)經濟新聞中的部分文章標題為研究資料,通過對其中隱喻詞匯應用實例的分析,在認知理論基礎上將其分為三大類,選取了最具代表性,使用頻率最高的“上/下”方位隱喻,人體隱喻以及戰爭隱喻作為具體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其在句子層面上產生的認知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本研究對于經濟學家,商務英語學習者,翻譯家會有一定借鑒作用這從修辭的角度對諸如經濟學、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及應用翻譯等領域的語力傳遞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概念隱喻;隱喻研究;隱喻映射;經濟新聞標題
引言:由于人類語言作為思想的承載體,具有形象性、創造性、任意性和位移性,隱喻便成為增強交流效果,彰顯思維獨特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特殊的語境中可以產生非凡的效果。隱喻是基于從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ICM)向另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的映射,一般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學領域,少見于英語經濟新聞類,即使有一些關于經濟類隱喻的研究,也未詳細闡釋它們在句子和語篇層面上的認知基礎。
一、理論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概念隱喻的提出,全球修辭屆對隱喻的研究有了劃時代的意義,對隱喻在功能語法上及交際上的功能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隱喻被看作是一個跨域映射過程,利用人們不同的生活經驗,生成因人而異的意向概念圖示,并儲存于源域;同時,在人們認知和處理新信息時,為加深形象性理解力,人們便從源域中調用相似或互通的認知本體對新生事物產生映射,形成目標域,并用語言符號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表達出來。這種系統的概念性認知方式是否能運用得當,根據萊考夫和約翰遜的說法,關鍵是看映射過程中,目標域的認知本體是否與元認知語料庫的源域的認知原型有典型相同之處。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是基于人們的共同經歷,文化背景和知識的一種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過程。
二、經濟新聞標題詞匯的隱喻分類
(一)經濟是人類。(1)經濟和人的身體器官。以下是一些例句,隱喻關鍵詞用黑體標出。1) A little help from the invisible
hand Oct 13th 2015 ;2)Trade and investment is at the heart of the
real economy globally. Sep. 17th 2015。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在英語中兩個最明顯的隱喻表達是無形的手和心臟,例如,在1)中手被用來指代指導經濟活動的人或組織。在經濟學中,市場的無形之手是用來形容市場的自我調節行為的隱喻。因為手在人體器官中的重要作用,它往往被視為經濟活動的主導力量。2)中,貿易和投資對于全球實體經濟的作用相當重要,占據核心地位,將這種不可替代的地位比作人體中的心臟器官,是基于二者在源域和目標域中地位的相似性,“the heart as an
object of value”。 心臟的功能是泵血,或循環,血液通過血管進入機體的各個部分,維持人的正常生命。這種特征被映射到目標域經濟中,抽象模糊的概念變得顯而易見。(2)經濟和人的情感健康狀態。對于人類來說,健康是影響生活質量和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的身體由于不同的原因會出現不同的狀態。當我們的身體所有的器官協調運轉時,這是健康和強壯的。相反,當一個人生病時,他的正常生活將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樣,當經濟處于健康或良好的狀態時,它就是強大的,健康的和穩健的。
(二) “上/下”方位隱喻。方位隱喻,被稱為空間隱喻,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基于人類和他們的物理環境之間的互動生成的與空間方位相關的隱喻。人類將一些具體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上,如情緒,健康狀況和社會狀態等,就生成許多隱喻表達。其中,up and down是一個特別常見的隱喻。為了清楚地分析它們,在此將“上/下”方位隱喻根據源域的不同分為四類。
(1)MORE vs. UP。因為萬有引力是無處不在的。那么,自上而下的運動趨勢便伴隨著人們的認知過程作為常識儲存于元認知語料庫中,形成源域。而在日后的生產活動中,由于物質量的增加而形成的堆砌效果便會使得空間在認知域中有所提高。因此,數量上物質的增加便會使人們“聯想”起“上升”的趨勢和動作。(2)LESS vs. DOWN。用上下空間域的垂直概念描述經濟中價格的起伏,具體形象。與“數量增加”的概念映射到“上升”源域相似,數量的減少自然會引起物質堆砌效果的減弱,從而使得物質平面“下降”。因此,“數量減少”的目標域自然會被人們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由“上-下”概念的源域映射。因此,為增強數據邏輯和概念的形象性理解,“上-下”圖示概念經常用作源域來表示價格、盈利/負債等數量概念。(3) GOOD vs. UP。(11) News Analysis: German chancellor's visit to Turkey aims to boost
economic ties Sep 16th 2015;(12) Booming microbreweries defy
economic downturn Oct 11th 2015。在以上例句中,“boost”, “booming”都是物理領域向上的動作,這里被用來指代經濟的好的狀態和發展。(4)BAD IS DOWN。(13) Stocks plummet as
outlook in Europe dims Sep 11th 2015;(14) World stocks drop as
US economic data disappoints Oct 23rd 2015;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的衰退就是down, 這就是BAD IS DOWN隱喻。它同樣也廣泛存在于經濟新聞中。
(三)經濟是戰爭。在人們的思維認知中,戰爭是暴力,沖突,輸贏,對抗等相關活動的共同體。同樣,在經濟活動中,雙方為獲得利益,爭取市場,互相競爭,矛盾激烈。因此,為凸顯商業競爭的殘酷,我們常常用“沒有硝煙的戰場”來代表商界資源爭奪和客戶挖掘等行為。因此,諸如price war(價格戰),trade war(貿易戰)等戰爭名詞也相繼引入商界,成為人們常用的商業術語。
三、結論
綜上所述,隱喻已經成為各個領域溝通交流必不可少的一種技巧,尤其在經濟新聞中。人們通過自身生活經驗的積累,已經將具有形象性的通識性知識形成了促進理解的源域語料庫。在經濟領域,隱喻的形象性作用更是通過通識性詞匯的衍生意義惟妙惟肖地詮釋了許多概念,幫助人們探尋了許多經濟規律。
參考文獻:
[1] Black,Max.Metaphor[A].In Max Black (Eds)Models and Metaphors [C].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2] Henderson,W.Metaphor in economics[J].Economics.1982,18(4).
[3] 蔡龍權,隱喻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外國語》(6):38一45, 2003.
[4]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