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共享發展新理念。堅持共享發展有利于創造穩定和諧公平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社會提供強勁和可持續的發展動力。淄博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通過增加就業、提升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精準扶貧推、教育普惠等民生措施,最大限度地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率先踐行了共享發展的新理念。
關鍵詞:共享發展;淄博實踐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共享發展理念,這一新發展理念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價值目標,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導原則。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對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堅持共享發展,一方面有利于創造穩定和諧公平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另一方面,共享理念下的發展反過來能夠為經濟社會提供強勁和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一、淄博實際決定必須走共享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淄博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全國城市GDP統計排名,淄博以4200億元位居全國第40位,山東第6位。“十二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100億元,是2010年的1.56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790元和14530元,分別是2010年的1.66倍和1.84倍;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75.43%。2015年6萬市定標準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十萬農戶脫貧奔康工程”如期完成。
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一是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民眾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下降。二是隨著非均衡發展與臺階式發展,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逐步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格局,使社會階層發生分化。而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固化,出現了利益團體的多層次化和價值追求的多元化,由此引發的矛盾沖突日趨激烈,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由收入差距而引發的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三是人口就業壓力依然很大。目前淄博市人口結構中勞動年齡人口仍占據主體,2013年全市勞動力資源總數達287.55萬人。龐大的需要就業人口與社會可能提供的工作崗位之間仍存在比較尖銳的矛盾,就業壓力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四是人口城鎮化質量有待提高。雖然近年來淄博市人口城鎮化率保持了較快增勢,但戶籍城鎮化率低于人口城鎮化率18%,人口市民化程度低于人口城鎮化率,在城鎮資源共享、外來流動人口市民化待遇落實等事關人的城鎮化的質量水平方面仍需加強。
二、共享發展理念的淄博實踐
淄博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最大限度的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推進民生建設方面,率先踐行了共享發展的理念。
(一)以增加就業促進共享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群眾的收入之源,是社會成員實現人生價值、建立社會關系的重要平臺。近年來,淄博通過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不斷擴大社會就業。
1、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2014年10月,淄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淄博市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3年行動計劃》、《淄博市農民工權益保障3年行動計劃》和《淄博市農民工公共服務3年行動計劃》。其中,《淄博市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3年行動計劃》規定,2015—2017年,力爭每年對10.352萬農民工開展各類培訓,其中,對9.77萬人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和創業培訓,對5820人開展特色培訓,使有培訓愿望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一次相應的就業技能培訓,使企業在崗的農民工普遍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訓,使有創業愿望的農民工得到一次創業培訓,確保無就業技能的農民工掌握一定就業技能,有就業技能的農民工就業技能有較大提升。2015年培訓城鄉勞動者5萬人,新增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9萬人和7.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1%。
2、深入實施“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淄博市2013年起在全市范圍內實施“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把就業困難的未就業畢業生列為重點幫扶對象,實施“一對一”定向服務,確保當年基本實現就業。建立全市統一的未就業畢業生實名信息數據庫,實現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以及高校對未就業畢業生信息的互通共享。市各級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免費為所有未就業畢業生辦理求職登記和失業登記。各區縣把零就業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殘疾等就業困難的未就業畢業生列為重點幫扶對象,實施“一對一”定向服務,優先安排參加就業見習、參加職業培訓,優先提供就業信息。
(二)優化城鄉和區域結構,提升城鄉統籌發展水平
淄博立足城市組團結構的特點,科學制定城鄉統籌規劃,合理確定主體功能區劃,構建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區、中心鎮、中心村“四個層級”的新型城鎮化化格局。城區間“三縱三橫”骨干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大外環工程全線貫通,建立起“大十字”公交體系,形成高速淄博的交通框架。
1、主城區實現全域城市化,城鎮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一是突出主城區核心引領作用,推動中部淄川、博山、周村、臨淄、桓臺轉型發展,打造北部高青健康服務業和南部沂源生態經濟示范區。二是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按照“中心凸顯、十字展開、組團特色、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集中力量做優做強主城區,加強主城區與次城區的互聯互通,完善各組團間生態廊道,優化提升次城區的功能分區,構建梯次帶動、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城鎮化格局。三是交通方面打造“三橫一縱”客運鐵路網、“三橫三縱”貨運鐵路網、“三橫兩縱”高速公路網以及“六橫四縱”區際干線路網;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啟動通用機場建設前期工作;全面建成“五交兩直”特高壓為支撐的堅強智能電網;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堅韌城市和智慧城市。
2、扎實推進“人”的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增強城市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不斷提高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突出抓好全國重點鎮、省市級示范鎮建設,推動處在十字軸線上的小城鎮整建制城鎮化,帶動農村人口就地市民化。注重把“人”的城鎮化與化解房地產庫存有機結合起來,鼓勵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鎮購房,鼓勵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家庭通過房產租賃市場承租住房。“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農村住房1.35萬戶,改建農村公路288公里,解決16.1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分別達到73%和63%以上。
(三)以精準扶貧推動共享發展
1、實施“十萬農戶脫貧奔康工程”。自2013年起,淄博市啟動實施“十萬農戶脫貧奔康工程”。按照產業開發、轉移就業促增收,低保、救濟作保障,行業部門保“五通”、“十有”的思路,以重點貧困村為核心,以太河庫區為主戰場,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造血”與“輸血”相結合,整村推進、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加快脫貧奔康,探索出部門單位和黨員干部掛包幫扶、行業部門扶持、財政金融政策拉動、生態產業項目支撐、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等5條路徑,初步構建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合力攻堅的大扶貧格局,打造出獨具淄博特色的扶貧開發品牌。自2013年起,市、區縣兩級每年投入1.2億元,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戶貸款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設立“十萬農戶脫貧奔康工程”專項貸款50億元,為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提供資金支持。截止2014年底,8.12萬戶、20.39萬貧困人口實現順利脫貧,實現十萬貧困農戶年人均增收1000元,到“十二五”末人均純收入達到5200元以上,實現脫貧奔康,在全省率先完成扶貧開發目標任務,扶貧開發工作實現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效。
2、重點實施五個機制創新。2015年,淄博列入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淄博市以此為契機,立足于新階段扶貧開發新形勢新要求,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布局出發,突出扶貧、改革、試驗主題,圍繞加減乘、促轉調的思路,全區域規劃,努力探索精準扶貧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做法。一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二是創新產業支撐的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三是創新生態環境產業扶貧體制機制;四是創新金融扶貧機制;五是創新社會扶貧體制機制。
(四)以教育普惠促共享發展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環節。淄博大力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博山區、沂源縣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認定。把解決“大班額”問題作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硬任務,新開工建設26所中小學、改擴建36所中小學,2017年將全面完成62所中小學的新改擴建,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近年來,淄博教育狀況大大改善,人口文化素質普遍提高,主要表現為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1%人口調查匯總結果顯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為52.49萬人,占6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11.98%;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為89.01萬人,占20.32%;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為172.82萬人,占39.46%;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為100.64萬人,占22.98%。與2010年時相比,四類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分別提高0.04%、1%、0.28%和下降2.48%。擁有小學受教育程度人數的減少,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的不斷增加,說明淄博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向更高層次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