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高職院校教育的特點和客觀要求,本文引入班級企業化管理的模式進行了可行性分析,實現高職班級管理模式的創新,創造和模擬企業管理情境,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目的是要實現學生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
關鍵詞:高職班級;就業;管理模式;創新
職業意識是指學生的就業意識。包括自信意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內容。目前,高職教育已形成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特色,體現高職院校的特性。在高職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下,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可以切身體會職業能力的重要性并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
一、高職院校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創新案例
在一個班級里,大家稱呼班長為總經理,學習委員為業務部經理,市場部經理、銷售總監、人力資源總監、財務總監等,也由學生“競爭上崗”,剩下的學生是普通員工,把班級打造成一家公司。實行班級管理“企業化”,就是對班級實行企業的經營與運作,把“社會”搬進了校園,將企業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融入到班級管理中。
在班級推行職業素質養成,把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分解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根據企業的管理規定,制定符合班級特點的《員工手冊》,規定凡是上課遲到、曠課等違紀行為,都要扣相應的工資,由部門經理打分,考核結果定期公布,并依此評定“星級員工”,以提高學生的執行力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到日常管理中。
二、高職院校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評價
(一)學生管理工作痛點。職業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學生的就業能力,高職學生畢業后難就業現象的背后,除了就業市場和崗位、專業不對口的原因之外,與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部分高職學生到了企業以后,在短期內無法適應公司嚴格的管理制度,不會處理企業復雜的人際關系,頻繁跳槽、裸辭,也是高職畢業生就業出師不利的重要原因。
大多數在校的學生還處于職業生涯初級階段,學習習慣、自我約束能力較弱。他們依賴性強、自律性差、逆反心理大,再加上高考的失利,自信心不足,學習沒有主動性。對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沒有清醒認識,在就業理念上還存在許多誤區,對工資、地域、職位要求以及個人今后的發展空間要求過高。存在薪金期望不合理,自身定位不準確;職業規劃意識模糊,就業心態浮躁;職業期望值過高,心理調節能力低;職業素養不佳,專業技能不突出等問題。
(二)班級“企業化”管理可行性分析。(1)班級“企業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企業文化是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包括信念、作風、行為規范在內的各種精神現象。班級實行企業化管理,將企業的精神帶到班級中,按企業的部門分類重組“班委”,營造一個接近真實的職業環境,有助于學生熟悉今后工作單位的部門設置以及各部門的工作職能。班級與企業實質上有了聯系,必然會把這種文化灌輸到學生日常的學習中,使之了解企業發展的背景、過程、前景,從中領悟企業精神的內涵,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激發他們對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一種渴望,從而極大地促進學生職業精神的養成。
(2)班級“企業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企業文化由七大特征構成,創新與冒險、注意細節、結果導向、人際導向、團隊定向、進取性、穩定性。通過實施班級“企業化”管理,在班級管理中實行班干部“競爭上崗”,失職失察問責制,對事件實行新聞發布制,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改變管理的角色認定,讓學生在公平、民主的氣氛中發展自我。班干部實行“末位淘汰制”,可以增加班干部的危機感,促使他們更好的為班級和同學服務,并有利于學生提前進入競爭狀態,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競聘上崗,使自己的個性與職業相匹配。
(3)班級“企業化”管理,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企業文化相信和尊重個人,追求最高成就,小企業做事,大企業做人,企業的成功是靠團隊的力量來完成的。企業化管理模式下的班級最大優點是鼓勵與帶動全班同學參與班級的管理活動,企業薪酬制度的引入,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工作的積極性,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和主人翁意識。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有責任為班級的進步而盡力。班集體的凝聚力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就在學習、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起來了。
(4)在高職院校實施班級“公司化”管理,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企業文化的主人翁意識,使人們自覺地以能夠實現目標的方式行動,每一個員工不但有魄力創出新成績,還有勇氣承擔工作中的失誤和過錯。責任文化作為職業素養的精神與核心,要求學生遵守校規、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游戲規則,責任意識要求學生對人負責、對己負責、對家庭和企業、對國家和社會負責任的處事態度,這是學生畢業后要面對的管理方式。
三、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的運用
學院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除了培養學生如何做“職業事”,還要培養學生做好“職業人”。
(一)加強學校企業合作,聯合辦班。加強學院與企業交流,建設一支雙師型專業教學隊伍,采用集團化辦學,在二級學院成立相應的公司,這些公司可是虛擬的,也可是實體。對學生進行基于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的職業素質養成訓練,把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分解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讓學生提前體驗。
(二)模仿企業管理機制,設置組織機構。班主任和輔導員是公司的正副董事長,為公司的發展出謀劃策。總經理職位由學生競聘。總經理自主聘任副總經理、辦公室主任、技術部長、銷售部長等組成企業領導班子。企業各級領導各司其職,并承擔相應責任。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實行總經理負責制,讓更多的同學有機會走向企業領導崗位,鍛煉和提高企業管理能力。
(三)整合班級企業管理制度,引入虛擬工資。根據企業管理規定,制定出符合班級特點的《員工手冊》,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根據職務不同,設置企業虛擬工資,如有違紀行為,扣除相應的工資。考核結果定期公布,并依此評定“星級員工”。通過虛擬工資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薪酬期望值,通過不同的公司角色定位,健全的激勵制度,強化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的管理氛圍,提高學生對企業的適應力。
(四)加強班級企業文化建設,提高職業素養。加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認同,提煉形成自己的文化、工作與服務理念。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通過宣傳欄、微信等形式,每月公布各部門取得的成績,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執行力,引導學生樹立團隊合作精神。聘請企業專家做顧問,為學生講解企業制度、生產管理流程、企業文化、分析行業發展形勢等。采用2+1模式,第三年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實現學習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
四、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設計思維的體會
班級“企業化”與真正的企業管理有一定的差距,為使班級“企業化”順利開展,高職院校要嘗試分四步走,從搭建班級“企業制”平臺,到全面推行職業素質養成工作,到提出培養“星級員工”的目標,到責任文化的營造。
高職院校要建立內涵品質建設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引入“職業素質養成訓練”課程,與“公司化”運作相配套。從專業技術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出發,建立包含職業道德、健康與安全、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職業素質核心能力、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創業培訓等6大模塊的教學內容,把學生職業素養養成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質量要求,滿足企業對人才需求。
總之,創新高職班級管理模式,營造企業運作平臺,把學生的個性特點融入到共性要求之中,將使學生工作與市場、就業更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學生知社會,懂管理,會做人,能做事。
參考文獻:
[1] 尤文江.高職院校班級“公司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J].時代經貿,2013(1)
[2] 王成偉.高職院校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應用探析[J].職教通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