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平面設計是基于視覺手段傳達藝術化資訊的表現形式,對于創意與審美是推進平面設計良性發展的基本動力。從設計活動本身來看,平面設計是將二維空間作為符號、圖文表現的基礎,并從視覺表現上來實現信息傳達。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平面設計的創意與審美也迎來了新的發展。
關鍵詞:平面設計;創意;審美;應用研究
相較而言,我國平面設計起步較晚,相關理論及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在創意與審美研究領域,最早有彭程在其《平面設計創意芻議》中提出三個設計階段,一是訴求階段,二是設計創意階段,三是訴求方審定實施階段;隨后,成朝暉在《完美交織的現實與想象-開創平面設計創意的新境界》中,提出對圖形與文字在平面設計中的創意表現;胡鴻在《反叛與革命-貫穿20世紀平面設計的主要特征》中,就平面設計的發展現狀及特征進行總結,厘清未來發展思路與方向。近年來,隨著國內對平面設計創意與審美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成果也不斷涌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于創意的研究多集中在圖形與文字方面,對于創意的本質意義還認識不足,缺乏相應的理論分析;對于審美的研究多集中在與繪畫、攝影、構成要素的整體性審美批判上,對于如何實現設計創意與事物本身的協同配合還存在不嚴謹。
一、平面設計中的創意表現
創意一般被認為創造性活動,在平面設計中的創意表現,主要有:一是廣告、海報上的創意。廣告設計中的創意能夠帶來巨大的效益,特別是將富有想象力、新穎、生動的造型與奇妙的思維進行組合,來增強廣告的受眾關注度。二是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設計不僅僅是設計活動,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在當前信息傳遞無界的文化設計時代,各種文化的碰撞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傳統文化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將平面設計注入傳統文化的底蘊中。如在上海國際海報設計展中的作品《家》,將中國漢字“家”作為創意素材,以深藍色的底色為襯托,背景有隸書、篆書等字體,映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而在前景上,“家”的右邊,利用漢字書寫中的“撇捺”標識出臺灣省的圖形,將中國的整體家園感渲染的淋漓盡致。三是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包裝作為現代商業設計的重要內容,其設計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綠色設計理念的應用,在設計要素編排、造型上賦予更多的抽象性特征。The Dieline國際設計網站發布包裝設計作品,多反映設計者在對社會、對消費者的理念上融入創意,既能夠快速傳遞商品信息,又能夠增強包裝設計的視覺吸引力。
二、平面設計中的審美表現
審美是對“美”的體驗與感受,也是平面設計的基本屬性之一。現代設計不僅要體現應用性藝術,還要彰顯審美價值。從審美的主體來看是受眾,而平面設計的審美研究包括審美的感知、想象、情感、需求等心理要素。關注受眾的審美需求,借助于設計活動來滿足受眾的視覺感知,使其符合特定人群的審美習慣和審美趨向。正如李硯祖所談“平面設計的視覺語言依靠‘理解’,理解是一個文化概念,它有別于科學的解釋,更多地包含了一種情感的色彩和生命之間的聯系。”所以,在平面設計中的審美表現,不外乎利用符號、文字、圖形等設計元素來構建指向性信息,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實現創造性思維具體化轉換。如靳埭強運用水墨和簡單的幾何圖形,將北京天壇進行外形勾勒,并襯以文字說明來凸顯北京國際商標節,尤其是在設計上方的紅暈,既簡潔又醒目,突出了整幅作品的審美意境。同時,對于審美性的研究,無論是廣告設計、書籍設計、標志設計、包裝設計等等版面設計,都需要從設計元素的組合上來表達視覺心理。如陳紹華在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中,將“中國精神”作為設計的基本理念,利用奧林匹克五環標志的典型色彩,將中國傳統的“同心結”手工藝圖案作為抽象方式,簡潔的勾勒出太極拳的形象,既生動有流暢,還蘊涵優美、和諧的力量,更是注入了世界人民團結、合作、交流、共進的美好愿望。同時,藝術設計本身是建立在物質生產勞動基礎上,對于平面設計的審美研究,離不開其基本的實用性功能。平面設計不能單純的表現審美精神,而是要與實用性相結合,將產品的外在形態、利用藝術審美構思來喚醒受眾對產品的價值體驗,增強產品的親和力。也就是說,審美性研究是建立在實用性基礎上,平面設計的實用性與審美性是相輔相成、協同促進的。
結語:平面設計作為藝術創作活動,在進行創意表現與審美構思上,需要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在藝術的自由空間里表達視覺效果。設計的過程要抓住主次、前后、輕重、本末,要從時間、人力、財力的協同配合中最大化的實現規范性與自由度的協調,完善平面設計的藝術表現力。同時,設計本身是一項社會性工作,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要肩負其設計責任感,要尊重和適應現代經濟學規則,并從設計職業責任感上,來充分融入藝術創意和審美思考,提升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 程禹. 現代平面設計的創意性與審美性研究[J]. 藝術研究. 2014(01).
[2] 吳民慶.關于平面設計藝術的再思考[J]. 藝術科技.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