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環境下的專業集群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高校教育改革有力的途徑和措施。分析電子商務專業集群的趨勢和現狀,探討專業集群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提供專業集群改革思路。
關鍵詞:專業集群;電子商務;課程體系
當前,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正逐步深度融合,在線、互動和聯網,全方面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互聯網+”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加速了新工業與電商融合,生產與電商嫁接。“互聯網+”融合傳統企業,需要大量復合型人才,給移動互聯環境下的高等教育和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命題。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及地域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客觀上要求高校的學科、專業實現集群化,培養出高水平復合型人才[1]。傳統學科分類下的專業界限正在逐漸弱化,專業之間的知識相互滲透和交叉,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合作與融合的趨勢日益增強。在互聯網環境和學科交叉的推動下,高等教育跨領域和跨學科人才培養勢在必行,為專業集群的出現和推行提供了契機。
一、專業集群發展現狀
(一)專業集群。隨著專業的發展,專業與專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專業建設中應更多地應用“專業集群”的建設思想。專業集群有別于以往單一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以“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為基本特征,通過設置多元化的學科知識,將教學與產業發展連接,把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關聯,回歸教育本質,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能力和適應性就業硬實力[2]。
(二)電子商務專業集群必要性。目前企業所需要的電子商務人才分為“技術型”、“商務型”、“綜合管理型”三類人員。無論是技術、商務還是綜合型人才,對人才能力的需求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和復合化的。無論是運營主管、網絡策劃編輯,還是網站開發、網站美工等崗位,從崗位需求描述上看,對勝任者的能力要求不局限在運營、文案編寫、編寫代碼,PS技術,而是要對策劃、推廣、營銷、物流、系統管理等全面能力的把握。
2014年暑期,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教師走訪了18家用人單位,回訪了113位往屆畢業生。從畢業生回訪問卷反饋,畢業后從事電商行業的同學中有80 %以上是在運營、營銷、客服、美工崗位,極個別在研發類崗位,有30%以上工作在北上廣及江浙一帶;18家調研企業中,有12家企業大量需要運營、美工、客服崗位人員。結合目前學生水平及就業分布現狀,從畢業生能力需求、服務區域、服務對象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以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高滿意度為前提,提煉出社會人才需求變化情況,發現對學生能力的需求更加全面化,除了電子商務運營管理能力,還需有網絡營銷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等;服務區域從湖北省內地市延伸到江、浙、粵、深等電商發達區域;服務對象能明確,包括電商類中小微企業,傳統中小型企業的電商部門。
二、電子商務專業集群模式
當前電商企業均急缺電商運營類人才,而電商運營崗位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崗位,既需要掌握電商專業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營銷策劃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電子商務專業與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專業本身就在師資、實驗室、實訓基地方面有很多交流與共享,完全可以進一步深入合作,針對目前人才需求旺盛的電商行業,共同建設“電商運營”專業集群。電子商務與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國際貿易專業聯合建立“互聯網+”專業集群,分為“電子商務+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共三種模式,培養出既懂互聯網,又懂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國際貿易等知識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為當前極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提供合格人才。
電子商務專業集群下的課程體系,應以電子商務專業培養計劃為基礎,不能忽視基礎課程建設,同時注重交叉課程、交叉行業對應課程的滲透與綜合,融入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和物流管理的相關課程,制定專業集群下的核心課程體系。
基于專業集群的六大核心應用技能,包括電子商務運營管理能力、網絡營銷推廣能力、網頁設計及美工能力、客戶服務能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互聯網應用開發能力,課程體系可分為電商運營類課程、營銷策劃類課程、物流倉儲類課程,重點培養電商運營能力、互聯網營銷能力、電子商務物流能力,由三個專業各自確定具體課程及教學方式、方法。
結論:電子商務專業集群力求在優勢互補、全面實施師資共享共建、實踐資源共享共建、科研課題共享共建的基礎上,把握整個電商運營類人才市場需求,探討專業集群要求下的核心課程體系建設,共建專業集群,支持電子商務專業綜合改革。同時,集群下的專業也需共享專業教師資源,避免“所有教師可以講所有課程”的亂象,按照教師研究及發展方向來確定其核心對應能力,再由各任課教師在其擅長領域制定相應課程的具體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措施。
參考文獻:
[1] 孫峰.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協同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專業群設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7(7):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