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軍隊院校對教育任務進行了調整,為了適應這種變化,軍隊院校將任職教育研究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這是現階段,我國軍事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推進軍事斗爭準備和變革中國特色軍事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從現階段裝甲兵初級指揮任職教育院校實際情況出發(fā),界定了任職教育的相關概念,對裝甲兵人才崗位認知能力進行科學的需求分析,并結合未來發(fā)展趨勢,提出了可行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索,提高培訓質量,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一、裝甲兵初級指揮人才任職培訓質量的研究背景
(一)任職教育已成為新時期軍隊院校教育的主體。通過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我軍對軍隊院校和人才培養(yǎng)工作進行了系統(tǒng)規(guī)劃,將軍隊院校分為兩大類,任職教育院校和生長干部學歷教育院校。任職教育院校主要承擔為部隊培養(yǎng)各類人才,是軍隊院校教育主體。同時,隨著科技進步,武器裝備不斷改進,戰(zhàn)爭形勢發(fā)生變化,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實際上,軍隊院校任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歸屬職業(yè)教育范圍,軍人已經成為一種職業(y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職業(yè)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本文所指的任職教育是在新的背景下,我軍軍事教育所面臨的新問題。
(二)裝甲兵初級指揮人才任職培訓質量亟待提高。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裝甲兵初級指揮人才任職培訓情況不容樂觀,裝甲兵院校采取的人才培訓的模式是有局限性的,院校負責培訓,部隊負責人才的使用,導致訓用脫節(jié),難以適應戰(zhàn)爭形態(tài)變化對部隊建設的沖擊。同時,軍官任用期長,接受再培訓的次數有限,也制約了裝甲兵部隊的建設。對于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確立的新的培養(yǎng)方式“基礎合訓,專業(yè)分流”,全軍院校扔在探索之中,在實際應用中遇到了諸多問題,例如,指揮員缺少指揮氣質,組織能力不強,缺少必勝信等。
二、裝甲兵初級指揮人才任職培訓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先訓后用、訓用一致的制度不夠完善。軍官隊伍素質是完成任務的決定性性因素,也是檢驗軍隊建設水平的標志,當前我軍處在向信息化轉型期,對軍官隊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軍隊任職培訓也提出了考驗。《現役軍官法》規(guī)定軍官的任用要按照“先訓后用、訓用一致”的原則,軍官要經過相應的培訓才能晉升。然而,從現階段任職教育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原則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部分干部存在培訓和任用脫節(jié)問題。送往培訓的干部,畢業(yè)后沒有相應的崗位,造成人員閑置;而有些崗位,需求和所學內容不符,導致教育資源浪費。任職院校教育體制問題和部隊用人體制問題是產生這一現象的兩個原因。因此,任職院校和部隊要溝通處理好這個問題,切實的落實這一原則。
(二)各級各類所需人才的培訓層次不夠清晰。任職教育不同于學歷教育,培養(yǎng)的并不是具有普遍適應性的人才,而是針對特定崗位培養(yǎng)人才,短時間內提高培訓對象任職能力,滿足崗位需求。許多任職院校過多的受到了學歷教育影響,沒有重視這一特性,使各級各類所需人才的培訓層次不夠清晰。因此,要打破這一格局,必須根據崗位任職需要進行分類,綜合未來戰(zhàn)爭需求、科學統(tǒng)籌規(guī)劃,可分為指揮、參謀、專業(yè)技術軍官、士官四大類,進行處、中、高不同階級的培訓,構建合理的教育體系。為此,需要深入部隊調研,掌握崗位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崗位培訓,打破傳統(tǒng)教育體質,合理分配教學任務。
(三)培訓對象學習動力不足影響人才培訓質量。教員在培訓學員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學員的不配合,然而往往大多數情況下,學員也并不是主觀故意為之,而是對培訓根本打不起精神,沒有足夠學習的動力。人生在世,不論做什么事情,沒有目標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注定是將一事無成,然而作為肩負保衛(wèi)國家重任的軍人,在戰(zhàn)斗中萎靡不振,那將是十分可怕的,戰(zhàn)前培訓同樣也是在和平年代提早應作出的準備,那么我們就要分析學員隊軍事化培訓沒有動力的原因。第一點,培訓激勵機制不完善。在院校培訓結束后,學員還是回到原來的崗位,并沒有因培訓合格而獲得相應的物質或者晉升獎勵。第二點,教學內容實際操作性較差。培訓的內容多數和枯燥的教育相關,和軍事實際操作相關較少,對實戰(zhàn)經驗并沒有太大的幫助之處,多有紙上談兵的效果。第三點,教員與學員互動較少。普遍上教員的教學方式還多為中規(guī)中矩,若教員和學員之間在培訓中還缺乏必要的互動性,會使得培訓越發(fā)的形式化和枯燥無味。
三、提高裝甲兵初級指揮人才任職培訓質量的相應對策
(一)向注重內容內涵發(fā)展。提高裝甲兵人才質量,必須堅定不移的走內涵發(fā)展的道路,在思路的發(fā)展上能夠做到戰(zhàn)略性轉移,那么實現內涵發(fā)展的通用法則遵循這樣幾個宗旨。首先,“三個令”:令數量標準服從質量標準,令硬件服務服從軟件措施,令布局調整服從功能提升;其次,“三個作為”:改革作為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人才作為發(fā)展的基礎資源,科學技術作為發(fā)展的第一生產力;最后,“三個堅持”:堅持在教學中融入創(chuàng)新理論和技術,堅持培養(yǎng)學員的操作能力以及應變能力,堅持建立信息化和組織化的軍事團隊。
(二)向開放辦學發(fā)展。為了實現開放辦學發(fā)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1) 向學員開放。首先,教學指導要公開透明。教員掘擁有豐富經驗和超高智慧的學員進行更加專業(yè)化和系統(tǒng)化的培養(yǎng)和訓練。其次,教員一定要了解學員的學習特點以及需求,做到教為學所用,使教學的內容真正能被學員們應用到實際的訓練當中。最后,教學形式很重要,教學時切記不能夠墨守成規(guī),中規(guī)中矩的訓練體現不出新穎的特點,會讓學員產生厭倦情緒,只有形式多樣,方式創(chuàng)新,才能夠激發(fā)起學員隊素質訓練的興趣,才能夠真正實現素質培訓的價值。(2)向部隊開放。作為軍事院校,培養(yǎng)學員的目的就是為軍隊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的官兵,那么就應該加強學校和部隊之間的聯系,在院校和部隊之間進行聯合辦學,使院校更能針對部隊所需來進行專業(yè)化的培訓。不管是普通教育,還是軍事院校的教學,最終的教學目的都是為了將理論切實的運用到實際當中,尤其是軍事院校的訓練,軍隊肩負著保衛(wèi)國家的重任,當今社會是科技競爭的時代,那么作為軍人,不但要有強健的體能,更要有過硬的專業(yè)化軍事素質,可及時到,更應該知識和科學技術的豐富和學習,加強院校和部隊之間的聯系,正是為培養(yǎng)高素質軍人提供了一共方便的平臺。只有軍隊和院校有較高的配合度,那么軍事院校才更能專業(yè)系統(tǒng)的對學員進行培訓,軍隊才能更加后顧無憂。(3)向社會開放。當今社會,處于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階段,軍隊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更加密切。很多人都認為軍事問題是國之大事,與普通老百姓沒關,其實不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軍隊為了國家而訓練,保衛(wèi)國家,保護每一寸土地,保護每一個國民,而他們所保護的對象正是我們對其漠不關心的這些普通人。每一位社會成員制造的每一個社會話題都是社會各界所關心的問題,而這些幕后的軍人其實更應該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安定和和平。應該加強軍隊和社會的聯系,令軍隊在非保密限制的情況下盡可能向社會公開,盡可能讓老百姓能夠對保護我們的偉大的軍人們有一個清楚的了解程度。軍事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社會依附于軍隊的保護和發(fā)展
(三)向高質量建設發(fā)展。軍事院校的任職培訓計劃是嚴格針對部隊的練兵要求而制定的,部隊怎么要求,院校就怎么培訓。一方面,院校方面要首先在質量上重視起來,制定嚴格的規(guī)劃,聘任一些具備專業(yè)技巧的培訓教師,為學員制定一對一的培訓日常教化,令每一位學員都能有所收獲有所長。另一方面,軍隊也要重視起來培養(yǎng)軍人的計劃,對軍人的訓練模式要嚴格有秩序,又要不斷創(chuàng)新,可以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取長補短,為我所用,配合院校共同打造一批又一批優(yōu)良的部隊和軍人,向高質量建設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輝青.作戰(zhàn)實驗若干基本理論問題探討[J] .軍事運籌與系統(tǒng)工程, 2008, 22(1):3-8.
[2] 張野鵬.作戰(zhàn)實驗與作戰(zhàn)實驗室[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