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最具創業活力和潛力的群體,如何培養其創業創新能力,是擺在當前社會發展面前重要緊迫的課題。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高等院校要在專業教育基礎上,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有效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教學計劃和學分體系,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要突出學校和專業特色,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設置要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實踐活動要與專業實踐教學有效銜接,從而更好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二、加強教師專業化建設
構建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體系,需要一支專兼職的高素質創新創業教師隊伍。高等院校應引導各專業教師、就業指導教師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理論和案例研究,建立相應的機制,要從教學考核、職稱評定、培訓培養、經費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實訓和交流,鼓勵和支持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提高在專業教育、就業指導課中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專業化水平。
高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考核評價,明確全體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責任,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績效考核標準,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積極聘請知名科學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擔任專業課、創新創業課授課或指導教師,并制定兼職教師管理規章制度。
三、搭建創新創業平臺
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實踐的鍛煉。高等院校應整合實驗室(中心)、教研室、科技園、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基地等資源,積極與地方政府建立聯系,通過合作、共建等形式搭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既滿足學生實踐實習功能,也兼顧科技研發孵化功能。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創業實踐的積極性,營造創業實踐氛圍。高校應積極組建學生科技與創業社團,組織開展各種創業競賽、幫助學生成立創業團隊,以各種方式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創辦、經營商業企業或科技公司。通過設立“創業導師”制度,對學生進行技術指導,給學生提供深刻的創業理論、形象的創業案例、豐富的創業經驗,鼓勵支持“走出去”,組織校內學生項目參與社會平臺的項目路演及培訓交流活動,積極對接社會資源,爭取更大成長空間。
四、完善指導服務保障
高校要改進和提升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服務,完善相應的指導服務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專門機構,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對自主創業學生實行持續幫扶、全程指導、一站式服務。
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完善創新創業資金扶持和政策保障體系。高校要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整合和引進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公益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多方資源,多渠道統籌安排資金,以多種形式向自主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優化經費支出結構,支持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師資培訓,資助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支持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益。在國家、地方政府創新創業政策基礎上,高校結合學校實際,制定相應的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政策措施,對與國家經濟環境如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新能源、環保科技、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緊密結合的創業項目,以及與學生專業結合、科技創新度較高的項目予以重點扶持和資助。通過國家、地方政府和高校三方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多措并舉,共同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