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意在說明數字貨幣的交易機制并比較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的異同。研究數字貨幣的創新之處和對傳統貨幣體系以及經濟政策的影響。
關鍵詞:數字貨幣;區塊鏈;貨幣體系
一、數字貨幣的機理
(1)比特幣的產生。比特幣的實質是記賬單位,區塊鏈相當于賬簿,而比特幣正是記錄在上面的交易數據。創建區塊的過程被稱為挖礦。礦工獲得的比特幣并不完全來源于挖礦產生的新幣,另有一些來源于比特幣交易者的手續費,用于激勵礦工的工作。(2)比特幣的交易。比特幣的交易涉及到付款人和收款人兩個交易者。每個交易人都會擁有一對或多對公鑰和私鑰,這取決于他們申請的數量。在交易時,收款人將地址告知付款人。只要賬戶余額足夠支付收款人,付款人就可以向收款人地址支付比特幣。付款時需要付款人用私鑰簽名才能將比特幣轉入收款人的比特幣地址。(3)比特幣交易的確認。在比特幣交易完成后,會進行交易確認。交易確認的目的是為了確認交易的真實性,防止同一筆比特幣同時支付給不同的收款人。創建新區塊的工作由礦工完成,并且礦工還負責確認交易的有效性。將新區塊并入區塊鏈中就是交易的首次確認,再有一個新的區塊創建后并入區塊鏈稱為二次確認,一般來說一次交易需要經過六次確認,才被認為是有效的交易。(4)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傳統的電子貨幣轉賬交易需要設置結算中心。結算中心負責保管賬簿,并在交易各方之間劃轉資金完成結算。
二、數字貨幣與貴金屬貨幣比較
貴金屬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貴金屬貨幣的本質是商品。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人們生產的物品在滿足了自身的需求后,將過剩的物品同其他人交換以獲取自己所需的其他物品,這便形成了物物交換的交易。但這種交易的效率是極低的。貴金屬有著價值高,易分割,易儲藏的特點。人們愿意接受貴金屬作為交換媒介,因而貴金屬有了貨幣的職能。
貴金屬貨幣和比特幣的相似之處在于它們的總量是固定的。貴金屬的總量是自然界的儲藏量,而比特幣的總量是2100萬個,這是由系統設計時決定的??偭恳欢ň捅苊饬藶E發,從而避免了通貨膨脹。二者都沒有統一的發行機構。金屬貨幣的獲得來自于自然中的開采,而比特幣是由系統在挖礦的過程中產生的。當然在現實中國家可能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壟斷貴金屬貨幣開采鑄造權。但如果國家不采取壟斷手段,貴金屬貨幣仍可獲得社會承認。兩者不同之處在于,貴金屬貨幣本質是商品,本身具有價值。比特幣的本質是記賬單位,它通過系統的設計人為制造了稀缺性。比特幣除了作為交換的媒介并無其他用途,因而不具有價值。比特幣可以作為貨幣使用是基于人們的普遍共識,也就是社會中人們確信可以通過它來交換其他商品。
三、數字貨幣與信用貨幣比較
信用貨幣是主權國家發行的貨幣,一般通過該國中央銀行發行。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美元同黃金掛鉤,世界其他國家貨幣和美元掛鉤,世界普遍實行金本位貨幣。金本位貨幣本質上還是商品貨幣,因為持有人可以按固定的比率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美元和黃金脫鉤,世界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此時貨幣從商品貨幣過渡到了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的發行沒有貴金屬準備做擔保。它的交換媒介職能由國家法律強制規定,同樣的信用貨幣不具有價值,只是充當著交換媒介。
信用貨幣和數字貨幣的相同點是二者都不具有價值,信用貨幣可以表現為紙幣或賬戶中的數字,而數字貨幣表現為區塊中的記錄,二者都不具有價值。信用貨幣和數字貨幣有著諸多不同。首先二者被公眾接受的方式不同,信用貨幣是由國家公權力強制推行,通過法律保障成為社會中的交換媒介。而數字貨幣是基于社會公眾的信任,自愿接受其作為交換媒介。其次發行方式不同,數字貨幣由系統產生,總量一般有限制,不受交易主體的控制。信用貨幣一般由一國中央銀行發行,發行數量由央行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確定。
四、數字貨幣對貨幣稅收政策的影響
數字貨幣并非由一國政府發行,屬于一種國際貨幣。因而它并不受央行的控制,數字貨幣在一國的流通必然會影響該國的貨幣稅收政策。央行傳統的貨幣政策手段如再貼現、存款準備金和公開市場業務都會受到影響。央行無法控制經濟中的流動性,因為它無法控制數字貨幣的發行。由于數字貨幣的交易不通過銀行等金融系統,只是記錄在區塊鏈中,且交易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因而無法監管資金流向,從而會造成偷稅漏稅,影響國家稅收。
五、總結展望
數字貨幣在現有貨幣體系中只占有很小一部分,還未對經濟生活造成大的影響。然而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發行和結算對于現有貨幣體系是全新的理念,隨著數字貨幣發展必然影響我們的生活。中國央行已認識到數字貨幣的重要性,已著手研發央行數字貨幣。相信未來數字貨幣會在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謝平,石午光. 數字加密貨幣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 金融研究,2015,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