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場進入沈陽市區(qū),一路上能看到大片的玉米地,還能看到渾河,渾河古稱沈水,沈陽即因位于渾河之北而得名。眼前的渾河河水清澈,兩岸綠樹成蔭,九月的沈陽和風拂面,正是游覽的好季節(jié)。在這每個毛孔都酥軟的好季節(jié)里,隨著故宮、張氏帥府、清昭陵的面目清晰起來,我真正感受到了所謂雄渾的力量。
故宮:輝煌而沉重的古老氣息
午飯后,我們首先來到故宮游覽。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滿族人建立清政權的早期皇宮,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經過增修,又成為皇帝巡幸東北時的行宮。1926年至今,為沈陽故宮博物院,現(xiàn)存古建筑100多座,總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沈陽故宮主體部分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的皇宮,具有濃厚的滿族特色和中國東北地域建筑特色,特別是看到那些結實的土坑,我就想,在這樣的土坑上過日子是不是特別溫暖?
故宮以崇政殿為中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一條中軸線,將故宮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為故宮主體,崇政殿為主體的核心,是皇太極處理朝政之所,后面有鳳凰樓、清寧宮,還有皇帝妃嬪寢居的東西配宮以及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迪光殿、保極宮等。
朋友特意向我介紹了孝莊住的西宮,站在這位擁有“滿蒙第一美女”之譽的大玉兒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我不禁想起歷史上大玉兒、多爾袞和皇太極的感情糾葛。皇太極死后,政事動蕩,多爾袞卻獨排眾議,堅決擁立大玉兒(后稱孝莊)的七歲兒子福臨為帝。多爾袞對孝莊情深依舊,而孝莊為了大清基業(yè)與兒子的未來,對多爾袞若即若離,以柔情拴住他稱帝的野心。兩人彼此相愛,卻又暗斗提防。后來多爾袞與逐漸長大的順治產生了政見、情緒上的尖銳對立,孝莊夾在兩人之間苦心設謀調停,三人間的博弈終因多爾袞英年早逝而結束。
在游覽故宮時下起了雨,雨勢時大時小,我們在雨中穿行于宮殿之間,皇宮古老的氣息既輝煌又沉重。
張氏帥府:老照片里看到半世情緣
雖然我以前沒到過沈陽,卻聽許多人說起過沈陽,說沈陽除了故宮也沒有什么好去處了。我倒認為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都有值得我們觀察和記憶的細節(jié),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麗,而是缺少了發(fā)現(xiàn)美麗的眼睛。
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少帥府,始建于l914年,位于沈河區(qū)故宮南側,為一方形大院,總占地3.6萬平方米,是東北軍統(tǒng)帥張作霖、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私宅。從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看,住宅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與體現(xiàn),幾千年的農業(yè)社會,讓“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觀念根深蒂固,擁有一份自己的房產幾乎是每一個人奮斗的最基本目標,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條件,首先就要置產。房屋是最好的財富持有方式,持久、耐用,還可以作為家族文化和榮耀傳承的載體傳給下一代。當年張作霖置下的這一豪宅中西結合,如今就是歷史的見證。
張氏帥府的結構承襲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三進四合,共有房舍74間,總建筑面積2.76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小青樓、大青樓。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曾發(fā)生過多起震驚中外的事件:張作霖在此成為“東北王”,皇姑屯事件發(fā)生后,大帥身負重傷,死在帥府;張學良在這里宣布“東北易幟”,維護國家統(tǒng)一。
同行的人在進出張氏帥府時都在津津津樂道地談論當年的歷史,在談論時還夾帶著自己的觀念。而我只看建筑的特點,看屋子里的舊家具,看展覽館里的老照片,看老照片里時尚的趙四小組身上的婚紗,看張少帥與趙四小姐的半世情緣。 從沈陽故宮到張氏帥府,原來愛情無處不在。
北陵:完整無雙的清靜之地
次日,我們去北陵游玩。北陵又叫清昭陵,位于沈陽市區(qū)北郊,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因坐落在沈陽市北端而被稱為北陵。北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竣工于清順治八年,康熙、嘉慶年間歷經改建和增修,成為清代關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與明代帝陵和清東陵、清西陵相比具有獨特風格。
我看過不少的陵墓,其實都是建筑,只是更清靜些而已。昭陵建筑的特點是完整無雙、獨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兼具滿族陵寢的特點,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陵園為平地建造,南北向,平面長方形,南北長600米,東西寬300米。周圍有磚繚墻,主要建筑在中軸線上。南墻正中為正紅門,面闊三間,兩側墻上鑲嵌著琉璃蟠龍。正紅門外自南向北依次為下馬碑、華表一對、石獅一對、三孔石橋和石牌坊各一座。石牌坊為青石雕造,四柱三樓,單檐歇山式,雕工精細,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院落,東為更衣亭,西為宰牲亭。正紅門內參道兩側立有華表一對、石獸六對。碑樓在北部正中,內豎“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樓兩側立有華表,東西兩側建有茶膳、滌器等祭祀用房。
陵園的前部分其實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陵園后部的主體建筑由方城、月牙城和寶城組成。方城為城堡式,南墻正中辟券門,名隆恩門,上建三重檐黃琉璃瓦歇山頂門樓,城四角建有角樓,均為重檐十字脊,黃琉璃瓦頂。方城正中為隆恩殿,仰覆蓮須彌座臺基,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進深各三間,殿前東西兩側建有配殿和配樓,殿后有石柱門、石五供。方城北面正中為券門,上建歇山式重檐黃琉璃瓦頂明樓,內立“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面是月牙城和寶城,地宮在寶城中間的寶頂下,寶城后面是人工修筑的隆業(yè)山。
走在城墻上面,雨后的空氣很濕潤,也很清涼,周圍一切都很安靜,偶爾能聽到一兩聲小鳥的鳴叫,清脆悅耳,城墻邊是密密麻麻的樹木和雜草叢,一些樹木上長著紅紅的叫不上名字的小果子,一串串很炫目,為這清幽的陵園增添了些許靈動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