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故事》可以說是美國百老匯的一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經典劇目,這一“現代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音樂劇在美國掀起過N次狂潮。上周有幸看到了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的畢業生們演繹的《西城故事》,在我心里也不禁掀起了一陣狂潮。
在整個音樂劇的第一幕,是“噴氣幫”和“鯊魚幫”的幾次相遇,他們用不同人、不同數量的幾次相遇,極富表現力的動作和眼神,伴隨著舞蹈和音樂,完全展現出幫里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而兩個幫派各自的舞蹈設計,更是他們氣勢、力量、矛盾的表達。就在這樣的開場下,我了解了他們的人物關系、故事的部分前傳,并對這樣環境中長期積累的即將爆發的矛盾,產生了看下去的興趣。基本每次落幕,都會有掌聲和歡呼聲響起,他們做得很成功。
《西城故事》就是以音樂劇的形式誕生的,但對于《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故事原形我們都非常了解,小說版、電影版、電視劇版、不絕于目,可以說音樂劇的形式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震撼,劇目的所有歌唱部分都是用的英文原詞,也都是演員們真實演唱的,雖然觀眾都不能同意,可音樂的旋律、節奏、感覺是共通的。在瑪利亞寬恕托尼的弒兄之罪后,嫂嫂安妮塔萬分不解,瑪利亞與安妮塔爭辯,最終用愛感動了安妮塔。劇中的爭辯是瑪利亞和安妮塔用歌聲傳遞的,嫂嫂的憤恨爆發,瑪利亞用嫂嫂對哥哥的愛,表達自己對托尼的愛,最后一句“My love is my life”將前面急躁的爭吵歸于平靜,把嫂嫂的憤恨化為感動,把瑪利亞的掙扎也唱了出來,因此這里也是掌聲最熱烈的地方!
在美國的歷史上,《西城故事》能夠走上舞臺幾經波折的。尤其是在彩排前六個星期時,制作者因為不滿劇情里的暴力元素宣布不再投資,最后是百老匯另一位制作人的贊助才使其能正式上演。這部劇的故事充滿了對現實的諷刺,反映出美國社會的一些隱藏問題,比如種族歧視、青少年犯罪、暴力等,開場相互挑釁的場面、年輕人粗俗、野性、暴力的直白表現,對于當時的美國觀眾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而這些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我們來說,更是不容易接受。
劇目表現的社會是和我們完全不同的美國社會,時代是半個世紀以前,這對表演者也是一種挑戰。美國動蕩年代痞氣、霸氣十足的社會青年,因為一時沖動相互反復奪人性命,這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是大相徑庭的,特別是這部劇把打仗的過程、欺辱安妮塔的現場都搬到了舞臺上,無論是從心理接受還是視覺美感上都是顛覆性的一部作品。作為觀眾,我們可以感受這些問題青年的痛苦,為主人公的感情而糾結,為作品悲涼的結局心痛,甚至會落淚會惋惜,但是結束之后,我們往往會說,那是美國,自由開放的國家,那是他們的動蕩時期,年輕人都如此茫然自大。
這些進口來的東西,正是蓋了正品的戳,才讓觀眾安心接受,也正因為是進口來的,才帶著自己的戳行走在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