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放生要讓善心結出善果

近年來,關于放生的新聞常見諸媒體。不久前,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就在柳蔭公園舉行了一次鴛鴦放歸行動。“舉辦這樣的活動,是為了讓市民了解野生動物科學放歸的理念和方法,隨意放生野生動物不但達不到放生的目的,還可能對放生地點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主辦方負責人說。
從行為人的主觀愿望看,放生是善意。但如果違背自然規律盲目放生,這樣的善意就很可能成為“惡行”。其一,放生非本地物種,往往會造成生態災難,比如在廣州白云山,科研人員發現了數百只巴西龜,被稱為“世界最危險100個入侵物種”之一的巴西龜不僅僅傳播沙門氏桿菌,還會大量掠奪本地烏龜的食物和生存環境,給本地龜帶來滅頂之災。其二,盲目的放生行為,不僅僅是對被放生生命的不負責任,還侵犯了他人的權益,甚至危害到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其三,人工繁殖的動物很難在野外環境中存活,如果將人工繁殖的動物放生野外基本就是殺生而非放生了。第四,放生需求,催生了一些非法產業鏈,比如不法商販捕獵國家保護動物,再高價賣給放生者。
放生行為,發乎善心,卻因很多人的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缺失沒有讓善心結出善果。
針對近年來一些地方隨意放生野生動物,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危害生態環境的現象,有專家建議:任何單位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干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無論是野生動物放生還是其他生物多樣性保護,其實都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兒,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才能事半功倍。我們應通過引導和發展社會組織,將零散的放生者聚起來,一方面宣傳生態理念,傳播科學的放生護生觀,一方面組織適當的科學放生活動,引導放生者的善意得到合理有序的釋放。同時,社會組織還可以勝任監督者角色,協同政府相關部門,制止不當的放生行為。
可以預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今后公眾自發的各類放生行為必然增多。只有將放生行為與保護生態系統的科學精神相結合,善心才能成為真正利他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