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偉只是四川省家庭農場主們的一個縮影,2015年底,全省家庭農場的總數已達2萬個左右。
“家庭農場”如今成為熱詞,但實際上,一直以來,包括四川農村在內的大部分鄉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這可算做是家庭農場的雛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環保、生態、綠色農產品的經濟價值越發凸顯,這也讓更多人看到了農產品的商機,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紛紛返鄉種地。
不僅是農民,許多城里人也想當“田家翁”。
2015年10月23日,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的意見》成為全省首個專門針對家庭農場發展的文件。
《意見》從組織形式、勞力構成、文化程度、生產規模、收入構成、經營管理、制度建設方面設定了7項基本條件。其中包括:必須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轉土地專門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勞動力以家庭成員為主,原則上常年聘用技術人員、勞務人員不超過家庭成員數;生產經營者原則上應具備中等職業教育及以上學歷或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農民技術職稱;經營規模達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標準,根據糧油、經濟作物、畜牧、水產、林業、農機服務等不同類型,各有標準。同時,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經營收入,占總收入比例不低于80%,與當地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相當。此外,還要具有較高設施裝備和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及經營效益,并按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生產,財務收支記錄和農事作業記錄完整,農產品質量可追溯。
滿足以上條件,這才算作是實打實的正牌家庭農場,而《意見》也不負眾望,一口氣開出了八大利好消息,力挺四川家庭農場發展,涉及登記服務、示范創建、土地流轉、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用水用電用地、社會化服務和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
那么,核心問題是,城里人究竟能否下鄉投身廣闊田野,當一盤家庭農場主呢?再者,《意見》對最重要、最廣泛的糧油類、經濟作物類并未細化,適度規模的“度”在哪里?
國家農業部相關文件曾對家庭農場主身份有所限定,要求“經營者主要是農民或其他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但四川《意見》并未具體明確界定。
四川的文件沒有一刀切,這就為四川的城里人可以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下鄉當農場主提供了可能性。這與四川納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是分不開的。
而隨著時代發展,大批有知識、有資本、懂經營、會管理的城里人下鄉種地,已是不能回避的事實。
四川省彭州市農村發展局園區科科長梁開順說,城里人下鄉種地帶來了豐厚的資金、先進的理念、暢通的渠道、廣闊的人脈,但他們大部分不懂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農業生產經營并不是挖個坑、種棵樹、建個養殖場,就等著收獲這么簡單,它必須要遵從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缺乏農業知識正是這部分人的“短板”。
可以說,農場主們也在努力地彌補不足。在張仕偉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滿滿一書柜與獼猴桃種植相關的書籍,辦公桌上除了獼猴桃樣果就是專業書。“為了當好一個‘農夫,我已經交了十多萬元學費了。”張仕偉頗為感嘆,長期的學習積累才讓他有了當農夫的“資格”。
農場主自身努力是一方面,政策扶持也在跟進。2015年8月21日,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從2015年起到2020年,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萬人,其中生產經營型18萬人、專業技能型6萬人、專業服務型6萬人,將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人員為重點培育對象。
綜上所見,家庭農場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單元,具有一定的“地位”。早在2013年,李克強總理在江蘇考察時就指出,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專業合作等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載體,它代表著一個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