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社會已進入“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未來五年,四川省的農業農村工作將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強基礎、促轉型、抓改革、補短板、奔小康的思路,大力夯實現代農業基礎,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扎實開展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集中力量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2016年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牢固樹立發展新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意見》,強調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等方面。
《意見》指出要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規范有序流轉承包地。建立健全以縣、鄉為主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土地等農村產權進入公開交易平臺流轉;創新適度規模經營形式,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大園區+小業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帶動等多種方式實現規模經營,大力推廣“農業共營制”模式;落實好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準入制度,建立工商資本流轉土地風險保障金制度,探索租地與農業保險、農業擔保相結合的方式,提高風險保障能力,嚴防農地“非農化”。
還將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鼓勵有技能或經營能力的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落實好扶持家庭農場的政策措施,開展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無疑為家庭農場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助力。
很顯然,家庭農場可以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相較于散養散種的運營模式,好處多多。但有專家認為,家庭農場并非在所有時間段、所有地方都適宜。以山東省為例,山東地少人多,許多地方農村人口仍然較多,并不合適大規模建立農場。家庭農場還需有效借鑒,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不能硬性推廣,不做“一刀切”。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發展家庭農場是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的重要途徑。由于剛剛起步,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業部應按照中央要求,著手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工作,指導地方穩步培育家庭農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明確家庭農場認定標準、登記辦法,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
“未來的家庭農場,應當是整個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生產主體。”四川省農業廳農村經營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家庭農場實際上是推進農民職業化的最有效路徑之一。可以預計,今后農民合作社的成員主要是家庭農場,而不是現在的傳統農戶,但這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很可能還要10—20年的時間。讓人欣喜的是,從具體政策出臺到現在,落實工作已經展開,實現田園夢的時間正在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