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龍德


2016年3月3~15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全國人大十二屆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指明了中國的今后發展方向,也重申了建設海洋強國,為我國船舶工業走向春暖花開提出了系列發展舉措。海事界對此反應熱烈,紛紛建言獻策促進船舶行業邁向新發展。在此,本刊特輯錄部分參加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以期為振興中國船舶業貢獻綿薄之力。
國企供給側改革重在機制轉換和轉型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黃淑和:在國企改革中,我最關心機制轉換和轉型升級問題,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包括兩大船舶集團在內的中央企業今后的發展是有利的。要想消除機制不活的毛病,絕不是企業本身就能做到的。國企改革是一個綜合性的改革、配套性的改革、系統性的改革,還涉及政府的管理體制改革。如果與國企改革相配套的改革能發好力,國企的機制問題便能得到有效解決。
轉型升級實現不了,直接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央企、國企大多在傳統行業,很少涉及新興產業?!按蟠纛^不容易”,出路就在“轉型升級”這四個字。聯系到船舶工業,“十三五”時期,為了更好地利用國企改革配合供給側改革,船舶企業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培育創新驅動新引擎,以綠色化、安全化、智能化、輕量化為主要研發方向推進主流船型優化升級;圍繞造船“建模2.0”開展技術研究,提高自動化、機械化、工裝化制造水平;開展智能船廠、物聯網等技術的研究,著力發揮科技對產業發展的牽引和推動作用,用創新驅動輸出高端供給,發展高端產品。
推廣應用通信導航設備助力船舶智能化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原安全總監宋家慧: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大量專業救助船,不單單用于海上搜救,還運用于海警部隊、海監部隊、海上執法隊伍等,其造船能力屬于世界領先,成為海洋維權、海洋執法、海洋監督、海洋行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民用船舶通信導航等關鍵設備領域存在國產化率低、自主可控水平低等問題,其中,出口船舶中的自主品牌通信導航設備更是難覓蹤影。
通信導航設備是航海智能化的重要支撐,較低的國產化率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海洋活動安全。關鍵設備受制于人,在限售、限維護等情況下,將影響設備配套和正常使用。盡管國內航運市場低迷、需求不足,遠洋商船訂單量后勁不足,但政府海監、海警、漁政等公務船的建造需求不斷增加,若能出臺關鍵設備名錄,支持國產通信導航等關鍵設備的應用與推廣,將使國產通信導航設備研制能力得到錘煉、提升。為此,應制定鼓勵國內船東選裝國產自主通信導航設備的政策,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激勵科研機構和企業持續創新的積極性。政府還要制訂專項低息并購貸款、貸款貼息、并購資金扶持等政策,鼓勵企業實施國際并購。
船舶工業怎樣去產能補短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船舶工業要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船舶工業去產能應做到有“加”有“減”,重點鼓勵和支持那些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競爭力的船舶企業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爭取更多訂單,獲取更多國際市場份額,而對于那些沒有訂單、扭虧無望,創新能力不足、研發設計和建造能力都不強的處于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的“僵尸”和“半僵尸”企業,則要采用促其關停并轉的方式做“減法”。如果是兼并,則要注意減量置換,做到真正“瘦身”。
船舶工業需要補的短板,一個是產品、產業結構之短,另一個是產業鏈之短。目前,中國船舶工業產品結構不合理,“短”在海洋工程裝備及液化天然氣船、豪華郵輪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從全產業鏈來看,中國船舶工業企業的總體建造技術優秀,但是“微笑曲線”的兩端尚顯不足,研發設計特別是技術儲備、售后服務、船用配套產業等均存在短板。國內船用配套企業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開展質量品牌建設,成為系統集成和打包供貨能力強、規模實力雄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強企業,補齊中國船舶工業產業鏈的短板。
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化解運力過剩
全國人大代表、原中遠集團董事長馬澤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將給我國航運業走出當前困境帶來很大的機遇。目前,我國航運業運力過剩的情況仍然十分嚴重,要化解這部分過剩運力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十分契合“共享”發展理念?!耙粠б宦贰庇绕涫恰昂I辖z綢之路”的貿易往來,大部分都是通過海運來實現的,這不僅帶來相應的海運物流需求,同時也帶來了碼頭、機場、場站、倉庫等投資機遇,我國航運企業也由此在發展延伸服務、全程服務方面有了更大可能和更多新機遇。
要想抓住這個機遇,我國航運企業一方面要壓縮、淘汰過剩運力,另一方面要積極調整運力結構,畢竟船舶大型化、節能環保化的需求是十分明顯的。同時,我國航運企業也要積極創新商業模式,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滿足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碼頭港口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大,回報時間長,僅僅停留在現有“港到港”的商業模式上是遠遠不夠的。我國航運企業要想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為客戶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就必須做好控制成本的工作,以創新的方式抓好企業的基礎性管理。
強化成本控制是提高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包括造船業在內的中國裝備制造業整體上毛利率已經非常低,又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和各類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等一系列壓力,強化成本控制、提升企業效益是船舶企業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目前市場需求疲軟,企業一味追求生產效率的提高難以獲得市場需求支持,這對我們船舶工業而言是一大矛盾。在市場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可以考慮以維持企業健康穩定生產運行為前提,進行前瞻性的產能自律。造船是周期性較為明顯的行業,其市場波峰波谷的出現有一定規律,可以進行預判,如果船企根據市場需求從微觀層面調整自己生產的節奏來適應需求變化的節奏,同時多花力氣為下一輪行情進行技術和研發儲備,會更有利于企業維持自身的發展動能,使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新舊動能轉換中重點發揮科技創新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風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寶生:當前,我國船舶工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十分明顯,需要一方面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傳統功能;另一方面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加快成長,打造新引擎和經濟增長點,實現自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我國船舶工業需要重點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 “創新”的核心地位進行了定性。今后,我國船舶工業要進一步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科研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激勵機制等方面創造良好的環境,切實提高我國船舶工業整體技術水平。在傳統動能需要加快升級步伐、新動能需盡快實現發展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舊動能未完成升級、新動能未形成企業發展支撐的時候,會有很長的過渡期。國家應該在傳統優勢產業開展轉型升級的時候給予政策支持,在新興產業發展的時候給予指導,防止再次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
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更好產品和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珠海玉柴船動工會主席兼董秘余天亮:我國船舶行業應揚長避短,瞄準高端市場領域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攻克國內尚未掌握的關鍵技術?!墩ぷ鲌蟾妗分刑岢龅摹芭嘤媲缶墓そ尘瘛睘槲覈b備制造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給予了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嚴格把關,開展精益生產、精益制造,提高產品質量和優質服務。工匠精神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精益求精的生產模式,通過零缺陷管理方式的推行,優化內部生產組織方式,減少內部損耗,確保內部效率達到最高,這樣才能在現有的工藝上確保質量百分百符合設計要求;第二,“工匠精神”是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是不斷改進的精神,需要企業在產品的原創設計和生產設計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加大創新和技術投入,這其中,企業的目標不單是要能滿足當前的生產需求,更要滿足客戶的需求,方能成就好的產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