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龍德

在最近舉行的第十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2015學術年會上,有3位專家學者被授予了2015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杰出人物獎,其中一位年近八旬的獲獎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但是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在此獎項的唯一獲得者,還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聘為特約研究員,而他所作的報告《創新人生奉獻廣東之情依然無盡——學習借鑒管理科學理論,跟蹤研究集成創新,提升區域與產業國際競爭之路》則榮獲優秀論文二等獎。他53年來一直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創新力與競爭力跟蹤研究和民間智庫探索與建言等決策咨詢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為促進我國海洋經濟、海洋開發、技術進步和創新型經濟尤其是船舶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就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廣州船舶工業公司的退休干部、廣東造船工程學會顧問楊久炎。
從船廠技術員到智庫型專家
1963年,楊久炎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廣州造船廠(現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機械動力科從事技術工作。1980年調入廣州船舶工業公司,先后在生產技術處、企業管理規劃處、企業整頓辦公室等部門工作,曾任工業普查辦主任,獲得了電氣高級工程師資格證書。此外,他先后被聘為廣東省工業普查資料分析小組成員、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常務副秘書長、廣東企業評價中心評價顧問、廣東省企業發展戰略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國家開發銀行后評價局特邀專家等。
楊久炎很早就萌生了理論研究的念頭,并逐漸將其視為愛好、責任和愿望,為之癡迷,更為之孜孜不倦。理論研究本是一項枯燥而繁瑣的工作,但他樂在其中,全身心投入這一事業。楊久炎不僅知識功底扎實,而且注重理論結合實際,為了收集翔實材料常常是親臨現場了解情況和不厭其煩地查找資料,甚至對相關項目進行長期跟蹤研究。他的研究論文極具前瞻性和創造性,曾受到了原廣東省省長葉選平、國家計委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請琪、世界生產率(力)科學院院士陳棟梁等好評。作為智庫型專家,楊久炎還提出了幾十條優秀決策咨詢建議,包括曾獲廣東省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獻計獻策優秀建議獎第一名的《重視海洋綜合開發利用,建設一個“海上廣東”的建議》和《對廣州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總體評價與建議》等。楊久炎心懷感激地說:“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廣船國際指引了我的成長之路,是廣州船舶工業公司給了我施展才華的機會,更是領導和朋友們鼓勵、支持的結果。”
在多個領域取得不俗成果
透過楊久炎的成績單不難發現:其涉足領域主要包括船舶工業創新、國家經濟安全、海洋經濟強省、區域發展戰略和戰略新興產業等,發表了《船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與國家經濟安全策略》、《廣東西翼經濟起飛與湛江“大港口”發展戰略》等100多篇研究論文和課題報告,編著出版了《提升中國船舶工業國際競爭力的核心:集成創新——推進廣東技術進步與創新工程跟蹤研究》、《提升中國船舶工業國際競爭力的核心:集成創新——推進技術進步與創新工程跟蹤研究》、《中國生物工程發展及其國際走勢》和《廣東船舶配套產業技術路線圖》四本專著。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破解了許多瓶頸難題,而且被廣泛應用于實踐,產生了明顯效果和效益。楊久炎所負責的課題研究曾有10項獲得了國家或省市一等獎,如《廣州市工業技術進步現狀分析》獲廣東省工業普查分析材料一等獎、《轉換造船模式,注重技術創新——中國造船業崛起的成功之路》被全國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科技進步對策研討會評為一等獎論文、《中藥產業成為國家經濟安全重大戰略產業戰略思考與對策建議》獲2006年中醫藥發展論壇(北京)研討論文一等獎。
楊久炎默默奉獻于廣東技術進步與創新工程的研究,推出了近20個有關廣東多層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廣東省“六五”時期工業技術進步狀況和對策》、《湛江市工業技術進步綜合評價及今后發展意見》、《廣州率先建設我國郵輪游艇產業先導區的戰略思考》等,豐富了政府決策依據。
為中船總“外學日本,內學廣船”提供決策依據
楊久炎的最大貢獻無疑是對中國船舶工業“集成創新”的長期跟蹤研究。從1983年開始,他就開始與原國家計委產業發展研究所的專家們一起跟蹤研究“提升中國船舶工業國際競爭力”這一課題,并20多年如一日地不懈發掘廣船國際的技術進步與集成創新工程的經驗亮點,提出了“船企要走質量效益型道路”。在《提升中國船舶工業國際競爭力的核心:集成創新——推進技術進步與創新工程跟蹤研究》一書中,他更是強調了破解倒逼學習借鑒管理科學理論的重要性,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中船集團前身)提供了“外學日韓,內學廣船”的決策依據,對廣船國際乃至中國造船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本書分為兩冊:一冊著眼于技術進步與創新工程的綜合研究,另一冊側重于廣船國際創新經驗的總結提煉,體現了很好的超前性、系統性與開創性,即第一個揭開了中國船舶工業技術進步、技術創新、集成創新與國際競爭力研究的序幕;第一個較系統、全面地剖析了中國一個特大型城市廣州工業技術進步現狀與問題;第一個堅持不懈地對大型國有企業技術進步、技術創新、集成創新與經濟效益進行動態跟蹤研究。中國船舶報總編輯由淑敏稱之為“書中自有黃金屋”。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原總經理王榮生評價說,為中國船舶工業重視集成創新戰略研究提供了很好借鑒。
春風楊柳夕陽紅
“創新人生、奉獻之情依然無盡。即使退休我仍然堅信夕陽下也一定會有春風楊柳,繼續譜寫更加亮麗的精彩人生?!睏罹醚资沁@樣說,也是這樣做的。1998年退休后,他仍堅持筆耕不輟,繼續傾力于自主創新與區域創新型經濟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研究,先后擔任了廣東生產力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廣東華南經濟研究院區域與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廣東工業大學物聯網云計算研究院研究員、廣東造船工程學會顧問、江門市政府技術進步項目特聘專家和廣東省金融創新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研究成果不亞于退休前,如出任廣東省志(1979-2000)科學技術卷編委,主筆第12章《科技社團與科技普及》和第41章《船舶工程技術》,推出了《提升廣州國際競爭力的對策研究》、《提高廣州自主創新能力與激發創新資源活力的對策研究》等30多篇(項)研究成果,并有針對地提出了許多優秀決策咨詢建議。這些建議不僅多次獲獎,而且被廣泛采用。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v觀楊久炎的輝煌一生,不僅凸顯了他出類拔萃的聰明才智,更折射了他對管理科學的深深熱愛和執著求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