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陳
當《夢境穿過時光》詩集呈現于讀者時,心揣著不安,甚至有種“班門弄斧”的感覺。三坊七巷是崇儒尚學之地,詩人輩出之所,也是一處詩歌的圣地。然而,我還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地將我這些年寫就的六十多首吟詠坊巷的連同其它的四十余首詩結集。歲月醞釀出對這片坊巷的情與愛,至深、至切,心中有一種久蓄的沖動,不吐不快。這些詩作是我對坊巷情感的凝結,是對這片土地的景仰。
孩提時,父母時常望著潺潺而流的閩江告訴我,江的下游有一座城叫福州,那里有一處名叫三坊七巷的地方,那是讀書人聚集的地方。在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更沒有手機之類的通訊工具,夜深人靜時,聊天是一天的享受。在昏暗的燈光下,父母給我們講著關于三坊七巷的故事,講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從這些故事里,我知道了林則徐這個名字,知道了他是一個偉人,知道了三坊七巷這個地名。可以說,在幼小的心靈里,就埋下了這樣的一顆種子。
后來,到了省城工作。臨近春節,孩子嚷著要燈籠,于是在一個假日,騎著車子,奔向南后街,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南后街,一片花燈的海洋,與女兒一起挑著花燈,買上一對心儀的花燈,回來后掛在陽臺上,讓屋子充盈著年味。后來,又多次去了三坊七巷,走進了已經修繕一新的林覺民和冰心故居,走進一條條坊、一條條巷,試圖去感受坐落其間的一座座民居,然而,只是通過門口釘著的牌子知道院落曾是哪位名人的居所,只能透過緊閉的大門窺探,想從窺探中,穿過時光,吮吸古民居的氣息,回味父母講述的故事。盡管那時還沒有啟動大規模的整修,但今天看來,福州人有幸,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它得以保存,尤其是在大拆大建的年代里,多少古建筑蕩然無存,然而,福州在鬧市之中,至今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這片古建筑。
福州的古建筑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2007年,福州市啟動了大規模的修復工程,通過修建,三坊七巷重現明清建筑風貌,把一座座名人故居重新呈現于我們的面前,讓我們能夠通過這些建筑去感悟蘊藏其間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一次我從三坊七巷回來后,撰了這樣一幅聯:
走坊串巷明清民居收眼底,
觀燈聽曲閩都人文契心懷。
這是我以三坊七巷為題材的第一幅楹聯。
“詩為歌而作,其詩必歌,不歌之詩不可謂詩。”原始詩歌是“在原始人類為求得生存發展的集體勞動中產生的”。詩歌產生于對勞動生活的感悟,是勞動之余對生活的吟唱,是對感悟生活之后的情感抒發。詩是一種美,能夠給人精神愉悅。
詩發乎心聲。對三坊七巷的認識,自孩提始,在歲月中漸漸地加深,情感也隨之而加深。然而,這時情感還處于蓄積過程,還未達到迸發的程度。
2011年始,有幸擁有了一段在福州市工作的經歷。讓我有更多機會去體會坊巷: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坊巷保護的研究;有更多的機會在夜晚加班后,獨自地翻過烏山去感受南后街的夜市;有更多的機會在清晨乘騎上便民自行車,去聆聽文儒坊口的小提琴聲,那是一個長者拉出的琴聲,這琴聲,如訴。
這座坊巷,歷來是文人抒情感懷的對象。從《三坊七巷志》,從《三坊七巷——城市的守望》和《三坊七巷》中去了解這座坊巷。讀也是走進坊巷的一種方式,它讓我對坊巷的認識,從“碎片”而整體,從膚淺而深入。
此時的榕城,正舉辦“三坊七巷百米長卷”畫展。畫家以畫的形式將三坊七巷風情民俗呈現于人們,以畫的形式傾訴畫家對三坊七巷的情感。唐代蘇軾先生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三坊七巷的光祿吟臺是一處人們吟詩的佳處。“三坊七巷”名稱的由來也緣于詩句,據《三坊七巷志》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進士劉心香寫出了“七巷三坊記舊游,晚涼聲唱賣花柔”。著名詩人陳衍的詩句“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使得“三坊七巷”膾炙人口。
坊巷有魅力,這魅力能夠釀造升華心中的詩情。畫家以百米長卷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能否以百首詩來吟詠這片坊巷。這些年來,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不斷地尋找可吟、可詠的對象,然遺憾的是,至今只完成六十余首。
當這些詩歌將要結集奉給這座城市、這座坊巷的時候,我再次翻閱他們,詩意如何,留待讀者評說。但我自以為,吟詠的情是真誠的。
我吟詠坊巷中的名人。“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一座方圓600畝的坊巷,涌現出了100多名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影響的人物。這種現象,如磁般地吸引我,讓我走進一條條坊巷,一座座庭院,去聆聽他們的故事,體察他們的品格,于是有了《林則徐紀念館》《御碑亭》《魂歸來兮,沈葆貞》《嚴復故居》《與妻書》《林旭,那一聲仰天長嘯》《甘國寶》《冰心》《林徽因》等吟詠人物的詩作。
我吟詠這座坊巷的建筑。正如《三坊七巷志》中寫道的:“‘三坊七巷自晉代發軔,唐五代形成,兩宋發展,明清鼎盛,以至于今。雖時代更迭,文明進步,條件不同;但‘城里幽巷,深宅大院總體格局并未改變,古坊巷、古建筑的風貌直至民國后期仍基本得以傳續。”這座坊巷,享有“明清建筑博物館”、“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美譽。“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你可以在走坊穿巷中感受建筑之美,在美感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于是,也就有了《宅院》《宅巷》《宮巷》《文儒坊》《郎官巷》《衣錦坊》《安民巷》《吉庇巷》等一系列關乎坊巷的詩。“建筑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我觸摸著這些歷史記憶。在觸摸這歷史記憶中,吟出一首首關于坊巷的詩。
我吟詠這座坊巷的文化。“三坊七巷”是閩都的文脈、文脈的集中傳承。文化涵養了三坊七巷,體現了閩都文化的地域特色。一座建筑,展現出的是多種文化。我從坊巷中,體現到了建筑文化,于是有了《水榭戲臺》《翹角》《老井》這樣的詩句;我從坊巷中,體會到了民俗文化,于是有了《燈杠》《長長的青石板》《小小的木魚》《觀衣錦還鄉圖》這樣的詩作;我從坊巷中,體會到飲食文化,于是有了《魚丸》、《肉燕》這樣的詩作。魅力無窮的三坊七巷文化,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記得余秋雨先生這樣說過:“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三坊七巷文化,涵養了福州人的文化特質,沉淀出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
文化需要涵養、需要滋潤。行走于坊巷之間,走進一座座庭院,與一位位先賢進行著心靈的溝通。我在琢磨著, 這樣的一片古宅,我不敢說全國僅有,但我敢說的是,在這樣一片土地上,在一個歷史階段,能夠產生出如此眾多的對歷史有影響的人物,卻是僅有一地。歷經二千多年,坊巷的格局始終不變,文儒坊口鑲嵌的《文儒公約》,體現出的坊巷文明,隨便走進一個庭院,都可以望見懸掛其上的楹聯,仿佛都可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我以虔誠之心去感悟它們、這磨再來吟詠它們,于是有了《二梅書屋》《讀“十無益”》《紫藤書屋》《坊巷的朗朗書聲》《五柳孤松客》這樣的詩作。
……
三坊七巷,是一座詩的富礦,有著不竭的詩的源泉。三坊七巷如一根琴弦,撩撥著我的心尖,坊巷如歌,我樂做一個坊巷的歌者。在文章收筆的時候,心中總有言猶未盡的感覺,夜深人靜,作了歌詞《坊巷吟》:
一座坊巷,歲月浸潤,
孕育崇儒尚學之風氣
催生燦爛三坊七巷文化。
一座坊巷、西坊東巷
傳承千年不變之格局
沉淀出里坊制度活化石
一座坊巷,白墻灰檐
造就閩都建筑之風格,
享明清建筑博物館美譽
一座坊巷,先賢輩出,
涵養海納百川之情懷
書寫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啊!千年坊巷,文脈綿長
千年坊巷,開放包容
千年坊巷, 民俗純樸
啊!千年坊巷,故事串串
徜徉坊巷,流連忘返
我僅僅是在吟詠坊巷嗎?其實不是,我在吟詠著這座城市的人脈、文脈,吟詠著這座城市的文明。
吟詠中,鄉愁綿長、文明傳續。
責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