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路
沙坡尾原住海洋文化學者,央視紀錄片《沙坡尾》制片人,福龍中國帆船中心研究員
一項技術遺產和傳統技藝,只有被需要、有市場才是其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唯一途徑,而一項技術遺存必須是生活或記憶中的活物,才有生命力和延續的可能。
邱建生
任教于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2009年至今在各地推動社區大學建設工作,發起“愛故鄉項目”
資本文化對農村在地文化的消解,非一日之功,仔細分析,我們會看到它是很系統的一項工作,是搭載在資本經濟這艘大船上來實現其目標的。
寧遠
前大學教師,前媒體人 。2010年,創立原創服裝品牌。2015年,在明月村開辦“遠遠的陽光房”草木染工作室
鄉村建設需要文創項目的入駐,但是更需要扎扎實實地去深入到農村做很多實事的人。鄉村需要更多實干家。
林爐生
公益人,創辦北京農民之子文化發展中心及燕山學堂?,F為正榮公益基金會理事。2015年底,開展陶淑樓的修復工作
其實大家心中都有一個種子,我們就是找到了一個機會,讓大家心里的種子能夠變成一個小苗長出來。
老柒
四川省德陽市“柒咖啡”經營者
首先你要喜歡鄉村、喜歡安靜,你能夠獨處,能夠面對自己,你才能在鄉村中耐得住寂寞。所以不是我選擇了鄉村,而是鄉村選擇了我。
戈子
福建本土著名攝影師,古山重“水云間”民宿主人
我們更多的力量不在硬體的建設,而是在人與人的溝通上,當你不以城市人的經濟和文化優越感凌駕于村民時,才可以獲得平等的話語權。
賴國平
瓦當瓦舍酒店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深度旅行服務和社交化運營是未來整個非標準化住宿的最大機會。更多更豐富的在地化特色旅游產品的出現,可以推動民宿客棧的發展。
戴志堅
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一座百年歷史的教堂,專門培養一個固定的施工團隊,工匠們一輩子只修一座廟,寄生在教堂體制內,這樣保護就非常細致。但這是中國體制暫時無法達到的。
蕭春雷
人文作家,學者,資深媒體人
三明沒有文化的純粹性,閩北、閩西、閩東、閩南各扯一塊拼合而成,好似七巧板,是破碎的、以縣級為單位的多元文化,也因此擁有足夠豐富的旅游資源。
弦哥
上海稻草人旅行線路設計師,資深領隊
做一條線路產品,一定要有情懷,而組織者必須能夠傳達情懷,不讓產品走向俗氣,必須引導消費者尊重當地的生活方式。
宓雄
臺灣上趣智業公司/景典文化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藝術總監
現在很多做鄉村旅游的團隊,更像是規劃設計顧問公司,而不是社區營造。大家都像是在說鄉愁的企劃公司。其實,鄉村需要的是一個團隊的溫和陪伴。
邢圣得
臺灣社團法人中華社區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農村生活,賣的就是好山好水好人情。世界上很多聚落農村,交通不一定便利,反而吸引很多人到訪,這是“物以稀為貴”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