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邵剛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邵陽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開啟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模式,穩步推進9大類98項改革,營造了深化改革的濃厚氛圍,努力做到關鍵之年有關鍵之為。
突出經濟發展抓改革
邵陽地處湘西南,人口820萬,屬于欠發達地區。在改革推進過程中我們始終盯住經濟發展這個短板著力,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商事制度、園區體制、國有企業、非公經濟體制等方面改革,推動經濟穩步快速發展。扎實開展政府機構改革。為進一步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激發市場、社會創造活力和內生動力,邵陽扎實開展政府機構改革,將政府機構減少至32個,撤并處級機構31個,實現了政府機構的優化組合,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扎實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三清單”制度,構建“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法制保障”的政府職能體系,市政府共梳理出十類權力事項6859項,審查保留2746項,精簡率達60%;共清理出責任事項1724項。扎實開展商事制度改革。通過放寬對“一址多照”條件的管制,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取消最低限額,改年檢為年報,改先證后照為先照后證,行政綜合審批效能提高70%以上,極大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新登記注冊企業5915戶,注冊資本總額329.7億元,同比又實現23%和35.24%的增長。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創造性地提出“資產統一處置、資金統一監管、人員統一安置、規費統一征繳”操作模式,國企改革得到快速、穩妥推進,市本級完成國有企業改制66戶,籌措資金35億元,安置職工4.5萬人,實現了完成任務多、籌措資金多、化解矛盾多和總體效果好的“三多一好”,改革經驗在全省得到推介。大力推進園區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園區管理體制,全力推進湘商產業園建設。制定出臺了《邵陽湘商產業園區建設實施辦法》,從規費減免、環境優化、招商引資等方面明確了23條具體政策。去年全省創新創業園區“135”工程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現場推進會重點推介了邵陽市園區建設改革工作先進經驗。
突出民生民利抓改革
邵陽人口眾多,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是改革的重點,亦是改革的難點。為此,我們結合邵陽實際,積極穩妥推進民生改革。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改革。扎實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流轉等改革。目前,邵陽市已部署開展該項工作的鄉鎮達39個,行政村827個,完善土地承包合同39068份,完成土地流轉總面積186萬畝。穩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進新課改工作。改革市直學校評價方式,變終結性評價方式為學校發展性督導評估、年度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同時,扎實開展新寧縣學校標準化建設試點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為解決城區大班額問題,啟動了三年行動計劃,立足“建、擴、改、疏”四字方針,改擴建市區學校16所,最大限度增加城區學校學位,嚴格劃定招生區域,有效緩解了城區大班額問題。積極推進社會保障改革。以社會保障全覆蓋為目標,逐步提升社保層次和水平,積極開展全民參保登記工作,實施“五險”統一征繳,進一步改進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激勵機制。推行新社保卡三方受益,通過在社保卡加載金融功能,實現了社保和惠民資金發放“一卡通”。扎實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去年4月1日起,全市19所縣級公立醫院統一啟動了藥品“零差率”銷售,拉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序幕,通過改革徹底打破了過去“以藥補醫”機制,進一步完善醫院管理,規范診療行為。探索精準扶貧新機制。為解決貧困問題,我們搶抓機遇,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有利條件,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產業扶貧、聯戶扶貧,推行市委常委會議成員包縣市區、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組長和黨員包戶的“五包”工作機制,實行“一票否決”制度。2015年,市直機關選派了100個工作組,定期3年進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突出生態文明抓改革
建設生態文明一直是邵陽的發展優勢。近年來,邵陽依托資源優勢,以資源整合、產業聯動、整體開發為手段,以旅游產業發展為突破口,促進邵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生態補償、綠色GDP評價改革。啟動新一輪“三邊三區三年”綠色行動,實施封山育林綠色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0.6%以上。實施綠色示范鄉村工程,每個縣市創建3-5個省級生態鄉鎮或省級生態村。深入實施“十大環保工程”,認真抓好龍須塘等重點區域環境整治。加強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治理汽車尾氣、粉塵等,啟動PM2.5監測,加快“煤改氣”工程進度。大力開展節能減排,推進能源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和落后生產工藝,關閉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快國有林場改革創新。邵陽作為湖南省第二大重點林區,全市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281.3萬畝,林場職工10350人。為推動國有林場又好又快發展,邵陽市不斷探索國有林場改革路子,制定出臺了《邵陽市國有林場規范化管理考核辦法》,在隆回、武岡、洞口等縣市開展了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其中,隆回縣高舉民生和生態兩面大旗,探索國有林場改革新機制,實現了“兩改善兩促進”(改善民生、改善生態,促進職工就業、促進林場發展),改革經驗在全國得到推介。積極探索旅游發展新機制。新寧縣圍繞建設世界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旅游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積極探索創新遺產地管理新機制。全市整體納入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城步南山草原榮獲“中國美麗田園”稱號,新邵筱溪和洞口平溪江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綏寧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償范圍,隆回縣虎形山獲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突出依法治市抓改革
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地方實踐,推進司法公平公正是重中之重,是依法治市的必然要求。我們緊密結合邵陽實際,借助科學方法,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扎實開展立案登記制度改革。為切實解決立案難問題,有效回應人民群眾司法需求,我們扎實開展了立案登記制度改革。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法院共接受訴狀3938件,當場登記立案3927件,同比增長31.4%,當場登記立案率99.7%,有效保障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大力推進審判公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申訴聽證,當前,市中級人民法院辦理的復查案件,聽證率達100%。市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推行審理工作網絡視頻公開直播,增強了庭審過程的陽光化、公開化、透明化。深入推進涉法涉訴信訪改革。2015年1月5日,市涉法涉訴聯合中心正式掛牌,制定了涉法涉訴受理中心《流程管理辦法》,截至2015年12月底,共受理844案次,分流轉介392案次,導入法律程序進行處理的43案次。開展網上信訪和遠程視頻接訪,在全市兩級法院都設置了遠程視頻接訪室,與省高院、最高人民法院遠程接訪視頻同步對接,極大地減少傳統的“面對面”接訪形式給信訪人造成的大量精力、財力和時間的耗費。積極落實司法救助政策,市委政法委與公、檢、法、司等單位聯合下發了《邵陽市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實施辦法》。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扎實推進群眾工作改革,全市5507個村都建立了群眾工作站,成果在全國得到推廣;“三聯二訪一幫”活動經驗得到了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的全面推介;市民法制學校的成功經驗得到了司法部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國推介。
邵陽緊跟中央和省委改革步伐,搶抓改革機遇,實現了新一輪改革的快速反應、平穩起跑,通過改革實現了“三個促進”:促進了經濟發展。2012年以來,成為全省唯一連續三年被評為績效考核先進單位的市州,2013年湘中七個市州中考核第一名。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7億元,增長9.6%,增長速度排全省第2位。促進了社會和諧。積極穩妥推進社會治理改革,創造性的開展群眾工作,呈現出了“三個減少,一個上升”:群體事件減少,非正常上訪減少,刑事案件減少,民調滿意度上升。促進了民生改善。通過改革,老百姓的看病、上學、就業問題都得到了改善。
(作者系中共邵陽市委常委、秘書長、改革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