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
“千里歸程一日還,春風如縷醉心田。莫道近鄉情更怯,古鎮新韻寫華篇。”猴年春節回家過年,看到家鄉汨羅不同往日的可喜變化,興奮之余,便寫下了這首發自內心的詩。
汨江新景:由“鬧心”到“舒心”的母親河
除夕下午兩點左右到達汨羅東高鐵站,家住新市鎮的堂姐夫開車來高鐵站接我回家。途中經過汨羅江的時候,我恍惚想起,自己竟然有兩年多沒有近距離接觸過這條母親河了。前些年,汨羅致力于經濟發展,對環境問題不夠重視。曾經碧波瀲滟的汨羅江水質日漸渾濁,沿江隨意扔棄的垃圾觸目驚心,讓人看了說不出的“鬧心”。
堂姐夫看我一直往汨羅江方向眺望,便告訴我,自去年以來,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沿江添置了必要的公共衛生設備,發動地方民眾對沿河環境進行了幾次大的整治,還拿出壯士斷腕的魄力,關停了沿江的污染性質企業。幾經反復,終于讓汨羅江水質和沿江環境衛生得到極大改善,也大大提升了沿江居民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意識。
“汨羅江現在可不一樣了,帶你好好看看去。”很快,汽車就停在了汨羅江邊,我也打算好好欣賞一下汨羅江的新景致。冬季的水位比平時要低,露出了部分河床,并不是欣賞江景的好時機。但沿江兩岸的綠樹掩映,曾經刺目的垃圾蕩然無存,江水舒緩流暢,碧波難得,倒映著天上的白云悠悠和遠處的青山隱隱,讓人恍惚想起“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雖是深冬,好在陽光溫煦,微風吹過臉頰,竟有說不出的舒心愜意。
迎面遇到兩個佩戴志愿者標志的年輕人。交談得知他們是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愿者。由于汨羅江緊連洞庭湖,水質污染或者非法捕撈都會嚴重影響洞庭湖江豚的生存狀況。江豚保護協會打算聯合當地政府部門和有關組織,對汨羅江流域的非法捕撈、垃圾污染和非法淘金淘沙進行整治和打擊,切實保護江豚的生存環境。看著除夕還在為保護環境而奔走的志愿者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堂姐夫更是大受感動,當即表示要加入志愿組織,為保護汨羅江出一分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汨羅江流域的問題積弊已久,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甚至還會出現反復。但眼前的新變化讓我相信,隨著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建設美麗家園和美麗中國,絕不會僅僅是個夢想而已。
古鎮新貌:由“物質”到“文化”的“小南京”
揮別志愿者,堂姐夫告訴我,他所在的新市鎮自去年啟動古鎮的保護開發以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新市鎮是名符其實的千年古鎮。自唐開元年間建觀音寺,宋代設置鄉、坊以來,新市鎮就一直是汨羅江畔的商貿中心,至清末民初達到頂峰,因而有“小南京”的美譽。世易時移,今日的新市鎮雖早不復當年風采,但依然較完整地保留了三街九巷十碼頭、碼頭連巷巷連街的街巷格局,并且都由條形麻石鋪就。在我的印象中,新市鎮沿街很多違章搭建的窩棚,望去雜亂不堪,街道上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污水滿地,晴天則塵灰蔽目,真是枉費了“小南京”的名號。
汽車甫一開進新市鎮,我就看到街面不再是記憶中的滿地坑洼,而是平整如鏡。再往鎮中心走,只見街道兩旁違章搭建的窩棚都已拆除干凈,大部分舊民居和古建筑也進行了修繕改造。好比洗去了污泥的明珠,古鎮重又綻放了自身的光彩,令人心曠神怡。
走在古鎮小巷的麻石路上,仿佛腳步就踩在歷史的脊背上,有種說不出的厚重感。堂姐夫作為本地的能人,也參與了古鎮保護開發的部分工作。他感慨道,古鎮的保護開發面臨很多困難,而拆遷則是難中之難。但當工作組通知居民要拆除沿街違章搭建的窩棚和攤位時,卻沒有發生一起阻工事件。很多人在工作組行動之前就自己動手拆除,還有人主動當起了宣傳員和志愿者,勸說極少數舍不得拆除的商戶,整個拆遷工作比預計時間縮短了將近一半。“以前光顧著掙錢,哪顧得上什么文化建設,現在經濟上來了,大家對文化也重視了。人嘛,總是要先顧肚皮再顧臉皮。”堂姐夫雖然不會引經據典,卻說出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簡單道理。
正是在當地居民的全力支持下,古鎮保護開發工程得以快速推進。半年多的時間,水電路網改造、民居改造和重點古建筑物修繕改造等基礎工程就已接近尾聲。下一步政府打算引入社會資本,在汨羅江邊建一條臨水的仿古街,讓千年古鎮重現昔日繁華風貌。
“你看著吧,‘小南京很快就要回來了。”望著躊躇滿志的堂姐夫和令人陶醉的古鎮新顏,我的心情也激蕩起來。“小南京”很快就要回來了,但回來的不僅是徒有其表的“小南京”,更是人們對于精神生活和文化品質的珍視與追求。其實生活本來就不該是物質的附庸,而需要我們敞開心扉,去感受生于斯長于斯的歷史文化的元氣淋漓。
除夕新風:由“小家”到“大家”年夜飯
對于漂流在外的人來說,年夜飯就是過年的代名詞。下午四點多鐘一進家門,卻發現家里沒有準備年夜飯的半點兒跡象。我正納悶,家人告訴我,村里決定今年推出年夜飯的新吃法:趁著外面打工的年輕人集體返鄉,每戶出300塊錢,以村組為單位聚攏起來,吃一頓熱熱鬧鬧的“大年夜飯”。組里五保戶和困難戶的費用則由大家平攤。
全組的人一起吃年夜飯?這倒是個新鮮事。我和家人趕到年夜飯的地點,只見一片開闊地上搭好了簡易帳篷,擺了30來張桌子。與往年的年夜飯相比,這頓足有300多人聚餐的年夜飯,別有一番熱火朝天的氣象。望著桌上熱氣騰騰的大碗小碟,聽著耳邊熟悉親切的鄉音俚語,我的心中涌起了一陣暖流。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情日益淡漠的社會中,這頓年夜飯不僅吃出了飽滿濃郁的年味兒,更吃出了一份久違的鄉里之情。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要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除夕當日的見聞,讓我深切感到,春節也好,別的文化傳統也好,都難免會發生變化甚至可能消亡,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都不會改變。而鄉愁的本質,不僅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更是一份積淀了無數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面對這份對美好的永恒向往,我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惟其如此,才能留住我們的綠水青山,保護和開發好我們的文化資源,珍視流淌在我們血脈里的親情和鄉情,才能把這份鄉愁放在我們的心坎上,溫暖漂泊在外的每個日日夜夜。
(作者單位:中宣部文藝局藝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