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瑜
一個村莊吸引人的地方,無非是風土和人情。而東坂村作為“福建省最完整的木屋村落”,三明市大田縣唯一的畬族村寨,擁有千年建村史,具備了吸引人來的資源。一個駐村第一書記,一個臺灣休閑農業規劃團隊,帶著村兩委,攪動著一池靜水。做規劃,改民宿,發掘畬族醫藥、拳法、茶飲與節俗,種植富硒米,他們希望能夠以此起步,用事情說話,吸引村民參與,吸引外面的人回到鄉村,創業、經營,將個人生計、生活以及村落的復興結合到一起。
東坂村小檔案
村落概況:東坂村位于三明市大田縣桃源鎮北部,宋朝初年村落形成(960—997年),并有建制,畬漢雜居,居住巫、熊、劉、黃、張、王等主要姓氏,有客家、本地、閩南三種方言,畬族人口占六成以上。全村平均海拔1025米,村內東坂溪為福建三大河流九龍江的發源地之一,自西南流入桃源溪,匯入九龍江。
資源優勢:福建省最完整的木屋村落;畬族文化節俗;“土堡冠首”安良堡;畬藥、養生茶;巫家拳;巫氏易經風水術;農歷三月廟會;道教、易經文化深厚;富硒米、筍干、菜油;古民居民宿;高山梯田風光;竹林。
交通:距離鎮區9公里,有水泥路通往村落。
發展需求:缺人——返鄉青年,創客。
桃源鎮的東坂村,在高高的山坳里。雨季輾轉于山路,最值得欣慰的是可以體驗一把深山迷霧。經驗老道的司機可以在能見度不過10米的盤山路上,依舊操著方向盤嫻熟地急轉彎,城里來的客人,在這一幕前難免有點膽戰心驚。水泥路從鎮里一直通往村莊,駐村第一書記吳偉智和村主任巫振桂成了我們的專業地陪,指著前方的村部笑言,東坂村的“白宮”到了。
這是村委會辦公地,原來的東坂小學,去年被按照當地民居樣式加以改造,仿古的門樓是民居風水的保證。這里同時也是村莊民宿打造的試點“東坂客?!薄?蜅9灿?個房間,12個床位,沒有客人的時候,有時也是駐村干部們的臨時宿舍。
剛放下行李,雨還沒有停的意思,吳偉智就迫不及待地讓我們去看看村里的民宿樣板“大熊小屋”。這是熊叔夫婦的自住房,我們到的時候,恰好熊叔的女兒帶著廈門來的客人在吃飯,便被熱情地邀請入席了。熊叔的女兒在外地工作,看著父母在村里折騰出一些動靜,也很欣慰。村里的民宿缺少能夠負責日常維護和外聯的青年,她是吳偉智一直在動員的本鄉青年。在飯桌上,吳偉智又不時提及返鄉,希望有人能好好經營民宿和不遠處的“牛欄茶屋”。姑娘還是猶豫,在前景還未明朗前,放棄縣城的生意返鄉,似乎并不是十拿九穩的決定。雖然已經吃過晚飯,看著滿桌的鄉土美味,我們還是忍不住動起了筷子。熊叔拿出自釀的天山雪蓮米酒時,一下點燃了我們的好奇心,趁著雨夜的寒意,一杯下肚,頓生了朦朧的詩意,異鄉人在這棟60多年歷史的老宅院里,找到了他鄉的溫暖。
東坂村的古民居,以畬族建筑為主,從宋朝傳承至今。全村80%的古民居為木結構或土木結構,有七成的古建筑現今仍被村民居住使用?,F存的古民居以清朝、民國時期居多,少部分為解放后續建、重建或改造。村民對自家住宅尤其愛護,每年都會刷洗兩次,因此無論年代多久遠的房子,只要有人居住,多是干凈亮堂的樣子,仿若新居,絲毫沒有古民居頹敗的尷尬。“大熊小屋”也是如此。
民宿意味著東坂村的蓄客能力,目前村落已有四家,總計26個房間。吳偉智在打造民宿時,很注意避免同質化的問題,熊叔的民宿以套房“樓中樓”為特色,“巫婆婆”的家是標準客房,“東坂客?!焙汀叭鹬駡@”則是現代磚瓦公寓式樓房。在推行民宿改造初期,村民的警惕和疑慮居多,涉及政府幫扶但需自籌部分經費時,阻力重重。最后,吳偉智和村兩委商議,仍舊由政府出資扶持,村民部分自籌,但自籌的經費從日后民宿的盈利中按比例扣除,民宿改造設計也由政府負責。如此一來,民宿改造前期,村民無需有現金支出,風險降低,自然就踴躍起來。如今,東坂村的民宿還在繼續增加,但急需解決的難題是,沒有統一的管理,缺乏有能力的經營人員。民宿主人多為老年人,如巫婆婆更是獨居老宅,維持日常衛生已屬勉強,更談不上經營和對外宣傳了。目前,民宿由大學生村干部小涂分管,吳偉智也積極動員青年返鄉。
晨起,站在村部二樓“東坂客棧”,看著云海如潮水般漫過山頭,陣陣涌來,開始感到這個過于安靜的村子有些許寂寥。2013年,村子里的土堡安良堡被評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這并未給村子帶來太多的動靜,直至第一書記吳偉智和臺灣休閑農業團隊的進駐,東坂村才堅定了打造“福建省最完整的木屋村落”的鄉村旅游方向。如今,一切都剛剛起步,安良堡作為核心區域,即將迎來修繕經費,周邊的太極魚塘新修建了起來,還有一座民居正在改建為餐廳。在村中漫步,從村民對吳偉智的熱情中,可以知道大家對前景的期待,也能理解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成就感與負擔。在有限的任期內,憑借自己的努力和資源給東坂村帶來變化,這是好事,但如果自己離村,一切無法持續,所有承諾和努力,都會被席卷到“為了政績”的議論里。吳偉智坦言,自己的時間分分秒秒都不能浪費,要在剩下的一年里,把該有的資金和項目落地,讓村兩委獨立運作。為了發動村兩委的積極性,他鼓勵村干部帶頭嘗試特色農業創業,籌建東坂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熊叔邀請我們參加熊姓家族的“做平安”。這是一個家族祈福的祭祀活動,所有熊姓族人都趕回村子,安靜的村落頓時熱鬧升騰,鞭炮聲和道場音樂平添了幾分節日的氣氛。因村子里的學校撤并,年輕的父母們只能選擇在外地生活,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借著節日,大家又重聚一堂,女人們在廚房忙著“平安飯”,外鄉人偶遇,也會被熱情地邀請同吃百家飯。我們早早地來到祈?,F場——家族成員的民房,屋前的敞口大鐵鍋里嘶嘶地燒著族人現場制作的紙錢,火勢熊熊又瞬間萎縮,晨風一吹,灰燼徑自散去,飛向高空,莫名給我強烈的儀式感。貢品滿桌,香火通達先靈,這邊的男人們在忙著用版畫粘墨,印刷著符咒,裁切紙錢,用印有紙錢紋樣的木棍刻印紙面。青壯年們用力打著白粿,一起一落間,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戲耍,不分老少笑作一團。道人嘴里念念有詞,一個個族人的名字在這香火和嬉鬧間被鄭重祈福,這份人情之美,又勾出了我對東坂村前景的期待。只要一個村落尚還有這般生活的、信俗的本真底子,它的風土與人情之美,加以時間與機遇,終會閃耀,終會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