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就有關于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后不復發。”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于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術來對抗天花病毒的侵襲。1727年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中寫到,“聞種痘法起于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家之傳,由此蔓延天下……”
早期人痘接種,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時苗”。由于“時苗”的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兇者十只八存”。因此,后來人又發明了“熟苗”接種之法。所謂“熟苗”指的是通過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要連續種七代過后,這個種苗就非常精純,火毒就汰盡了,用經過七代接種的種苗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高度贊揚人痘接種:“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