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到手之魚,在提竿、牽遛、拉魚靠岸、抄魚或揚甩過程中,卻一而再地被它脫鉤而逃,實在令人掃興。究其原因,不外下面5種:
1.魚鉤方面。如果總是脫鉤,問題很可能出在魚鉤上,就首先檢查魚鉤。看看鉤尖是不是鋒利;倒刺是否太短或是被磨禿;鉤彎是否合適;魚鉤是否被拉直、變形或折斷;還是碰上大魚咬小鉤。如是上述情況,應更換魚鉤。還有一種情況是拴鉤腦線,如果把線結打反(打在鉤柄的外側了),極易導致刺魚無力而造成脫鉤;如果線結打得不牢,被魚拉散了頭,丟了魚鉤,魚當然也跑了。
2.提竿時機不當或用力不當。提竿過早,魚兒吞鉤不牢;提竿稍遲,魚兒已經吐鉤。還有提竿用力過小,刺不深魚嘴;用力過猛又容易鉤豁魚嘴。這些都會造成空鉤。這就需要釣手練好基本功,熟練掌握提竿要領,把握好提竿時機。
3.魚線的原因。這有幾種情況。拴鉤的腦線過細或磨損或老化;釣線的磨損、反復扭轉、折痕或老化,都會使強度下降,經受不住強拉而斷線逃魚。提竿用力過猛,就可能造成斷鉤斷線的局面。還有風線(水面浮漂至竿尖的一段線)過長,提竿時拉力不夠,刺魚無力,也是造成脫鉤的一個因素。因此要經常檢查魚線的狀態,發現問題,及時更換。
4.遛魚、抄魚方法不當。魚未被遛乏就向岸邊拉,或提頭出水面,使魚受驚,掙扎而逃;遛魚的方向不對(遛魚時,魚竿牽引的方向應始終與魚游動的方向相反),或者讓魚逃進了障礙區;魚頭未出水面就抄;有時海竿線被竿纏繞放不出線或是繞線輪失靈放不出線,人與魚形成“拔河”狀態,多數情況要斷線跑魚。
5.其他原因。譬如釣餌過硬或體積過大,致使小嘴魚難以吞進,掛餌的方法不對,使魚兒輕而易舉地吐鉤而去。所有這些環節都應認真對待,不可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