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

洪玉娥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廣德路院區)老年醫學科主任,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安徽醫科大學兼職教授,安徽省老年學學會醫學分會常務理事。從事內科、神經內科臨床工作近30年,尤其對腦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癲癇及頭暈等有豐富的診治經驗。
癲癇俗稱“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癲癇可見于各個年齡段,兒童癲癇發病率較成人高,隨著年齡的增長,癲癇發病率有所降低。然而,進入老年期(65歲以后)之后,隨著腦血管病和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增多,“老夫”有時也會發作“少年狂”。
腦卒中可能是癲癇的“前哨”
一般來說,癲癇的發作頻率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病史越長,臨床表現越復雜,心理素質越差則危害越大。癲癇在不同年齡的病因和臨床表現都不相同,它可能導致腦缺氧、腦損傷、記憶障礙、情感障礙甚至會危及生命。
那么,上了年紀,癲癇是怎么“找上門”的呢?老年患者的癲癇多由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引起,統計發現33%的患者是因為腦血管疾病、11.7%的患者存在腦部變性疾病、4.5%是腦腫瘤患者,另外還有部分患者是由頭部外傷引起的。有研究表明,腦卒中發生之后,癲癇的發病率也較高。
生活中有很多老年朋友出現癲癇后,卻被誤認為老年癡呆、老年性失憶等疾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誤了癲癇的治療。
老年人癲癇發作的時候,身體的某一局部或一側肢體有強直或陣攣性發作,歷時非常短暫,但是患者的意識很清楚。有些患者在癲癇發作后肢體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癱瘓,稍微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復過來,如果時間很長仍然沒有恢復過來,就應該將患者送往醫院及時搶救,以免給病人帶來身體癱瘓或者生命危險。另外,發作時會出現一側口角、眼瞼、手指、足趾或一側面部及肢體末端短陣性抽搐或麻木刺痛,抽搐的時候有時可由手指擴展到上肢。老年人癲癇癥狀類似失神,但持續時間要稍微長點,有時還會出現多種幻覺、錯覺、會做出一些無意識的動作,像咀嚼、咂嘴、脫衣、解紐扣等等一些奇怪的動作。
老年性癲癇大發作前的數日或數小時,病人往往會出現全身不適癥狀,易激怒、煩燥不安、情緒憂郁、常挑剔或抱怨他人,情緒起伏波動比較大。
癲癇一旦發作,如何應急處理?
癲癇是神經系統受損神經元的異常間歇放電,具有突發性,不可預見。家屬最擔心的問題是患者癲癇發作時如果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應該如何處理。那么具體需要做些什么呢?
1.保護好舌頭。搶在發作之前,將纏有紗布的壓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間,以免其咬傷舌頭,若發作之前未能放入,在發作時不可強行掰開患者口腔,可在其張嘴呼吸的瞬間再放入,以免傷害患者。
2.發作時切勿強烈使用外力制止患者行為。有條件的應及時將病人扶至床上,來不及就順勢使其躺倒,防止患者意識突然喪失而跌傷(放在床上也要防止跌傷),要盡量移開其周圍的障礙物,銳器,避免對患者身體造成傷害,尤其要注意保護患者頭部。
3.發作期注意保持口、鼻呼吸順暢。松開患者衣領,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將患者盡可能側臥,頭轉向一側,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嘔吐物排出;托住患者的下巴,防止下巴脫臼及咬到舌頭。癲癇發作時不要灌藥,防止窒息。
4.癲癇持續狀態是一種危急癥狀,家人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癲癇持續狀態,應立即送醫,并向醫生詳細報告發病的過程,以利于醫生掌握病情,合理救治。(注:癲癇持續狀態指癲癇患者一次發作的時間長達三十分鐘,或者是在兩次癲癇發作間歇期意識未恢復)。
5.家屬應密切觀察病人發病時間與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包括意識喪失時間、抽搐時間),要注意觀察先抽搐的部位,是局部還是全身,是否伴有意識喪失、二便失禁等,這些表現對醫生進行定位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自作主張用藥會加重病情
癲癇一旦確診,就應積極給予治療,但我經常遇見癲癇患者,因為各種原因忽略了治療,同時還存在許多意識上的誤區,以致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令癲癇變得更難治療。
1.懼怕服藥
患者對藥物存在恐懼心理,認為抗癲藥物副作用大,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傷等,從而拒絕藥物治療,但是權衡利弊,癲癇若不控制,它的危害遠遠大于藥物的不良反應。
2.不發作了自行停藥
有的患者服用藥物后癲癇不再發作,自認為已經治好,擅自停藥,孰不知癲癇治療是一長期過程,在完全控制發作數年后(不同癲癇類型的年數不同),方可考慮終止治療。要在醫師指導下緩慢減少藥物劑量,病程越長,劑量越大,停藥越應緩慢。否則一旦復發,治療便會前功盡棄。
3.認為多種藥物同時治療效果更好
抗癲藥物治療的原則之一就是能單藥治療就不聯合用藥,藥物是有副作用的,有的藥物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因此并不是藥物越多,治療效果越好。
4.間斷服藥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規范地用藥,否則難以痊愈。然而不少癲癇患者隨意間斷服藥。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服藥方法危害極大,會使藥物在血中達不到有效的濃度,從而起不到抗癲癇的作用。
5.頻繁換藥
有的癲癇患者急于求成,四處求醫,頻繁換藥。這也是癲癇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要使任何一種抗癲癇藥在血液中達到有效、穩定的濃度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多數藥物都需要在使用和觀察數月之后才能確定其有無療效,故患者絕不能頻繁換藥。
總之,癲癇的藥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以及家屬要有充分的耐心,配合醫生做個體化治療,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日常保健關鍵:避免刺激
飲食要有規律 癲癇患者切忌過饑或過飽,勿暴飲暴食。過度饑餓使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往往誘發癲癇發作;而過飽后血糖水平會快速升高,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加速葡萄糖代謝,也會誘發癲癇。進食要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避免咖啡、可樂、辛辣等興奮性飲料及刺激性強的食物,戒煙酒。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麻黃堿的藥物。
生活節奏要張弛有度 發作已被控制、無精神異常者可適當工作與活動,但不宜從事高空、水上、駕駛等危險性工作,可以參加散步、慢跑、太極拳、羽毛球等運動,但不要過于激烈,不能參加游泳、登山、跳水、賽車等運動。盡量避免某些誘發因素,不去嘈雜場所、避免聲光刺激。避免受涼、淋雨及用過冷過熱的水淋浴。癲癇患者還應避免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
家人的關愛對癲癇患者的恢復至關重要,應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按時到醫院復診,堅持治療,鞏固療效。可為患者建立治療筆記,隨時記錄治療服藥情況,治療期間應與主治醫生保持聯系,如有發作,應及時向主治醫生反映,以便總結發病原因或誘因,決定是否該改動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