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輝
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研究生時,曾跟隨國家級名老中醫、原北京中醫醫院院長王莒生教授學習3年,形成一套自己的診病思路,診病時注重社會、自然、人體的統一,堅持調節身體臟腑及身心的平衡。同時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委員、北京醫藥衛生文化協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亞健康”拉響身體警報
最近接診了這樣一位女患者,30多歲,她陳述自己的癥狀是,不能吃稍微咸的東西,總感覺渴,不停喝水,不停跑廁所,卻仍然是越喝越渴。而她幾個月前剛去醫院進行了全面體檢,各方面指標都正常,沒什么疾病。但她感覺自己的身體還是不對勁,容易疲勞,感冒次數也比之前多了,所以來看中醫。
“渴”就是身體向你傳達的健康警報信號。像這位患者的癥狀,屬于典型的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卻出現了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及時糾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亞健康還有其他幾種癥狀表現:
身體疼痛等軀體癥狀。肌肉及關節酸痛,同時還伴有疲乏無力、頭昏頭痛、心悸胸悶、食欲不振、脘腹不適、便溏便秘、性功能減退、怕冷怕熱、易于感冒、眼部干澀等癥狀。
情緒多變。臨床中經常遇見類似病人,中年女性偏多,但是近幾年發現年齡逐漸年輕化,心理方面表現有情緒低落、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懼膽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反應遲鈍等。好多病人各種檢查都做遍,指標均無大礙,就是感覺不適,嚴重影響了生活、工作和學習。
人際關系緊張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前幾天接診了一位高中生的癥狀就很典型,這位學生害怕害怕上學,在學校里不與同學交往,在家與父母也很少交流,同時她的身體也出現問題:身體消瘦、精神差等。
女性更易患亞健康
現代社會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特別是職場女性兼顧社會、家庭、婚姻多種角色,付出較多。經常“白加黑”“5+2”,晚上回家還要照看孩子……在這種高負荷體力和精神的透支下,健康極易出問題。
從患者的描述中,可以總結出下面幾個導致亞健康的主要因素:
1.休息不足,特別是睡眠不足。就像上面的一些女患者,她們往往存在睡眠不足的問題,生完孩子后的幾年,因為夜里要照看孩子往往要起夜幾次。再加上現在很多人喜歡睡前玩手機,不知不覺造成晚睡。長期的睡眠不足,導致疲勞積累及思維能力下降;睡眠質量不好,也容易導致頸椎病等疾病的纏身。
2.過度疲勞造成的精力、體力透支。日常工作強度大,用心、用腦過度,身體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負荷狀態。
3.缺少鍛煉。現代人忙于事業,身體鍛煉的時間越來越少。加強鍛煉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在古代,體育調養稱為導引,就是宣導氣血、伸展肢體,用以防病治病。其特點是“形、意、氣”三者相結合,即運動肢體身軀以練形,鍛煉呼吸以練氣,并以意導氣行。
4.負面情緒積壓。人們普遍認為疲勞是由于超負荷的體力或腦力勞動引起的,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尤其是憂慮、緊張、煩惱等才是導致疲勞的真正原因。根據多年的從醫觀察,我發現生活中比較克制、壓抑情緒的人更易患病。這是因為壞情緒對免疫機能有抑制作用。
中醫有預防亞健康的“十字”方針:“平心”,即平衡心理、平靜心態、平穩情緒;“減壓”,即適時緩解過度緊張和壓力;“順鐘”,即順應好生物鐘,調整好休息和睡眠;“增免”,通過有氧代謝運動等增強自身免疫力;“改良”,即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從源頭上堵住亞健康狀態發生。
亞健康距離疾病有多遠
當你處于亞健康狀態時,往往是自覺癥狀明顯,但理化指標無異常,或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這時,你的健康平衡已被打破,只是量變還沒到達質變的程度。
我們要學會與身體對話,重視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不適癥狀,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注重飲食保健,一是要講究營養的合理搭配,遵循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的原則,保證身體必須的營養和能量。另一方面根據自身的征兆做一些食療藥膳,既可食用,又可治病。調整一段時間若仍無好轉,就要向醫生求助。
如今,部分醫院已開設了亞健康門診或是治未病門診。中醫治療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針對人群中體質偏頗者,根據體質分型、健康狀態、易患疾病等,為其制訂詳細的個體化健康調養方案,包括起居調養、藥膳食療、膏方、情志調節、中藥帖敷、針灸、推拿按摩等保健指導,做到因人、因時、因地施用,從而達到以健康為核心,無病養生以防患未然,“未病先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