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涵
淺淺的,淡淡的,卻讓我體會到一種別樣的馨香。
——題記
踏入初三的門檻,忽然發現,一切都回不去了。分離在即,抬頭看見老師清瘦的臉龐,腦海里又浮現出那些難以忘懷的場景。
火爐旁的溫情
我清楚地記得,學校初一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每天晚上自習課后,我都會與同學們一起去辦公室烤烤火,與胡老師談談心。
在我們談話間,胡老師非常貼心地詢問我們寄宿生活中的不適,課堂上有什么聽不懂,還告訴了我們一些實用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那神情,是良師,如益友,更似慈母。老師的噓寒問暖,如冬日里的一縷陽光,驅散了我們心中冷冽的寒霜;老師的貼心話語,如久旱后的一場甘露,滋潤了龜裂的心田;老師的循循教導,如汪洋中的一桿航標,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辦公室里的悔悟
初二的我,迷上了一個虛幻的世界——小說。我也知道這樣不好,會對自己的學習產生影響,但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以至于上課總是走神。細心的胡老師發現了我上課走神,就把我叫到辦公室。沒有預料中的責罵、訓斥和懲罰,我感到有些羞愧,便將走神的原因說了出來。老師知道后,臉上露出一絲失望的神情,并對我說:“小說不是你現在該看的,不要虛度年華,做出讓自己后悔一輩子的事呀!”
是啊,無悔的青春,完美的答卷,需要我們精彩地演繹和作答。待到春風吹過時,回想過去,干好了該干的每一件事。至少,這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交代。
寢室里的淚水
初三,要分班了,也就意味著分離在即。在分班的前一天晚上,胡老師來寢室查寢,全寢室的同學合唱了一首《北京東路的日子》。老師感動地流下了淚水,并且還說對不起我們,過去兩年的相處中或多或少地傷害到我們年輕又脆弱的心,胡老師說完后,全寢室的人都哭了。淚水流過,剩下的只有不舍……
六月,梔子花未開,但在老師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淺淺的、淡淡的花朵在綻放,雖默默無聞,卻芳香了每個學生的青春。
后記:或許這篇文章,胡老師不會看到,但她展示的人格魅力讓我銘記在心。她如一朵梔子花,依然開放在我的心間……
點評
文章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擷取了初中生活中的三個鏡頭,多角度展示了胡老師三年期間給作者的循循教導和綿綿關愛。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字字情真,句句意切,表達了作者對胡老師深深的感激、敬仰和愛戴之情。同時巧擬三個新穎別致的小標題“火爐旁的溫情”“辦公室里的悔悟”“寢室里的淚水”串聯全文,如顆顆珍珠,使文章熠熠生輝,層次清晰,結構渾然一體。
【指導并置評:王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