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超
摘要:分析和總結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工作現狀,包括初步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據此提出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發展規劃(計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創新驅動發展的互動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學習借鑒天津及步長制藥等創新驅動引領中藥產業跨越發展最新經驗等,努力實現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提速的建議。
關鍵詞: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5-0009-05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Guangxi TCM Ethnic Medicine ZHONG Hui-ch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xi Zhuangzu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Guangxi TCM ethnic medicine, including the preliminary achievement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discussing and formulating Guangxi TC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lan,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establish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mechanism to optimiz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learning from the latest experience of innovation-driven led TCM industry to realize spanning development of Tianjin and Buchang Pharmacy, with a purpose to speed u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Guangxi TCM ethnic medicine.
Key words: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hnic medic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中醫藥民族醫藥重要發源地之一。據《中國壯醫學》載,“經考證遠在石器時代壯族先民由采集食物而識別百草,進而有壯藥的萌芽”,“《山海經》,特別是《神農本草經》中收集的365味藥物中,就有壯族地區盛產的菌桂、牧桂、薏苡仁、鐘乳石等”[1]。廣西地處亞熱南亞熱帶,中草藥資源品種豐富。據1983-1985年廣西中草藥資源普查統計,廣西中草藥資源已知基源種4623種,資源總數占全國(藥用資源12 807種,其中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分別為11 146、1500和80種)總數約1/3,廣西藥用資源品種在全國排位僅次于云南,居第2位[2]。20世紀90年代初,廣西中成藥工業總產值12.08億元,排全國第4位;中成藥總產量28 146 t,排全國第3位[3]。2010年廣西中醫藥工業總產值已達70多億元[4]。未來10年,廣西將致力打造中醫藥民族藥成為千億元產業。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做大做強做優我區工業的決定》(桂發〔2009〕35號)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的決定》(桂政發〔2011〕60號),促進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2010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組織開展了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探索工作,主要通過實施中醫藥民族醫藥創新能力建設、重大傳染病防治、中藥壯瑤藥產品研發和特色中藥產品研發等專項,提升了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水平。茲就相關工作進行總結,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對策。
1 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工作現狀
1.1 加強相關研發條件平臺建設,使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科研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以項目為載體,支持引導全區中醫藥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構建壯瑤藥技術平臺,使之成為壯瑤藥新藥科技創新開發的核心動力。主要支持和推動廣西現代中成藥、藥物提純、抗腫瘤民族藥、現代中藥配方顆粒、中藥材良種繁育、中藥新藥開發與安全性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6家中醫藥民族醫藥創新平臺建設;在中醫藥民族醫藥專業領域支持推動建立了廣西中藥藥效研究、中醫基礎研究、中藥質量標準研究、藥用資源保護與遺傳改良、藥用資源化學與藥物分子工程共5個自治區級(中醫藥科學實驗)重點實驗室及中藥民族藥藥品安全性評價中心。其中,已建成桂林三金藥業股份公司(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壯藥化學與質量分析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1個。支持廣西圣特藥業有限公司開展廣西壯藥產業化工程院建設,資助科研經費400萬元。支持開展了廣西民族醫藥創新與產業化技術平臺、壯瑤藥臨床前藥效學評價技術平臺、民族醫藥產業化技術平臺、民族醫藥創新研究與產業化技術平臺、民族醫藥特色數據庫、建設“一站式”遠程信息服務平臺及民族醫藥創新信息服務體系等8個民族醫藥平臺建設。其中,廣西壯瑤藥臨床前藥效學評價技術平臺建設擬建立壯瑤藥抗感染藥、腦血管藥、免疫調節藥、抗腫瘤藥、降血糖藥、抗肝炎藥、抗潰瘍藥、抗過敏藥、解熱藥、鎮痛藥、抗炎藥等藥效評價公共服務平臺;民族醫藥創新與產業化技術平臺建設擬對具有明顯資源優勢和治療病種優勢的5~10種民族藥開展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標準、活性物質的制備及應用、藥效篩選和評價等研究,重點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及應用技術攻關,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技術規范,建設合作開放的民族藥品種整理和質量標準研究平臺、民族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與活性提取物開發技術平臺、民族藥臨床前藥效學評價技術平臺等三大創新產業化技術平臺;民族醫藥創新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擬在發掘、整理、研究全區乃至全國民族醫藥的基礎資源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網絡和數據庫技術對相關內容進行收集、分類、統計、存儲、加工、檢索等,將民族醫藥專家、民族方藥資源、民族醫臨床醫學及特色療法、民族藥產業信息及產、學、研、管機構等方面的單項數據,建立一個基于Web多庫融合的民族醫藥基礎資源信息檢索平臺,形成完善成熟的信息檢索機制。這些壯瑤醫藥平臺及體系建設,為廣西民族醫藥創新及產業化,為民族藥物的研究、開發、利用,提供思路和便利的途徑,并為廣西乃至我國將民族醫藥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造福少數民族聚居區百姓的健康發揮積極的作用。
1.2 以科技項目為載體,推進了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繼承創新工程建設
1.2.1 加強中醫藥民族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針對危害廣西民眾健康的常見、多發、重大疑難及傳染性等疾病,開展了壯醫皮膚針聯合壯藥固發美髯湯治療復發性斑禿、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療法治療偏頭痛、壯藥舒筋解痛巴布劑研制及聯合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腰肌勞損的規范化研究、壯藥穴位貼敷治療老年抑郁癥失眠的技術方案研究、壯藥土茯苓配方顆粒的質量控制標準研究等方面研究項目10項,資助科研經費150萬元,提升了中醫藥民族醫藥臨床防治能力。
1.2.2 加強中醫藥民族醫藥基礎理論研究 針對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的技術瓶頸,組織開展了中醫藥“病證結合”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療效機理研究、基于證素分析的老年HIV/AIDS中醫證候特點的現況調查,以及壯藥鐵包金活性成分抗類風濕性關節炎機制、壯藥大花還亮草抗腫瘤活性成分的分離及結構鑒定、廣西世居壯族和瑤族人群身體成分與骨密度、廣西壯族人/漢族人感染的幽門螺桿菌耐藥性指紋圖庫、壯/瑤藥小槐花的化學成分和藥效等方面研究項目24項,資助科研經費210萬元,提升了中醫藥民族醫藥理論水平。
1.2.3 加快中醫藥民族醫藥制劑開發 開展了壯藥國家新藥的研發和以壯瑤藥為主的中成藥二次開發,即壯藥芪七連膠囊、瑤藥銅鉆抗炎產品、蘆薈凝膠、壯藥柏金膠囊抗痛風的臨床前研究,以及壯藥婦雅凈顆粒新產品研發、壯藥雙三抗感顆粒的藥學研究、壯藥加味消毒飲膠囊的研制、壯藥紅桃抗乳腺增生膠囊的臨床前研究、新藥(壯藥)復方龍脷膠囊的研究、壯藥配方顆粒生產工藝及質量標準研究、廣西特色壯藥姜黃屬中藥材治療腫瘤及腫瘤惡病質、壯藥依山紅治療乙型肝炎等25個中藥、民族藥產品創新研究課題,資助科研經費520萬元。重點進行其制備工藝、質量標準及穩定性,以及藥效學試驗等方面研究,提升中醫藥民族藥醫藥產業發展水平。
1.2.4 加強中藥壯瑤藥資源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研發 開展了廣西三七種植關鍵技術、羅漢果產業鏈深化關鍵技術、廣西特色壯藥材玉郎傘的規范化種植及野生撫育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壯藥黃根野生撫育與繁殖技術研究、山豆根良種篩選及其種子高產繁育關鍵技術、中藥紅根草優良種質篩選及繁育技術、三七優良抗病種質的輻變選育、蔓性千斤拔多倍體新品種的培育、緊缺藥材土茯苓優良品種選育/組培快繁與規范化種植、地理標志產品紅腺忍冬優良品種選育及繁育、短瓣石竹野生變家種及野生撫育、紫檀樹林下套種金花茶基地建設、羅漢果質量改進和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研究課題46項,資助科研經費1180萬元。通過對我區特色藥材三七、羅漢果、金花茶等大宗、緊缺中藥材進行種質資源調查收集、良種選育繁育、種植技術等研究,解決廣西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技術問題,推進中醫藥民族醫藥健康發展。
1.2.5 其他 開展國家基本藥物(藥材資源)及重大疾病原料藥廣西基地建設,共篩選出27種優良品質種質資源,建立育苗圃20 hm2,建立種植示范基地233 hm2,制定標準操作規程50項,采用“公司+藥農+合作社”種植模式,輻射推廣面積超過11 333 hm2,獲得發明專利6件。開展特色藥材大品種——羅漢果、苦丁茶、八角、千斤拔的綜合利用開發。羅漢果研發方面,經過2年多的實施,獲得2個優良青皮果株系,2個優良無籽羅漢果株系,4個無籽品種選育和永青1號改良組合,1個四倍體新雄株,1個疑似四倍體新雌株;組建了廣西羅漢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申報國家發明專利7項,其中羅漢果泡騰片及其制備工藝、羅漢果菊花泡騰片及其制備工藝等4項發明專利已獲得授權;撰寫和發表論文19篇,其中“羅漢果主產區土壤安全評價與預警規劃”等6篇已發表;培養研究生11名,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5名,碩士5名;建立了5個試驗示范基地,面積約19 hm2,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70萬元;技術培訓300人次。苦丁茶等3種藥材開發方面,選育了苦丁茶優良品種1個,千斤拔優良品種2個;建設了苦丁茶良種繁育基地0.7 hm2,規范化推廣種植基地約7 hm2;千斤拔核心示范基地單元3個,總面積約13 hm2,累計推廣示范面積166 hm2;完成了千斤拔藥材及野生資源情況調查;以八角葉替代八角茴香果,生產莽草酸,并同時生產茴香油。生產工藝已完成小試、中試驗證,基本確定生產工藝參數。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論文13篇,包括SCI論文1篇;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這些項目(課題)的組織和實施,進一步推動全區中醫藥民族醫藥繼承創新工程建設,為發展壯瑤醫藥,提升基層醫療單位中醫藥民族醫藥服務能力,推動千億元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1.3 加強質量標準研究,推動了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質量標準體系工程建設
壯瑤醫藥質量標準體系建設起步較晚,通過開展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創新,支持壯瑤醫診療技術和藥材質量標準研究及中藥民族藥質量評價與標準研究機構建設,有效促進了壯瑤醫藥標準化和規范化研究。其中,組織開展有關中醫藥民族醫藥臨床技術規范(特別是壯瑤醫藥診療,壯瑤藥的質量標準中成藥標準等)研究。主要開展廣西特色壯藥材金邊螞蟥、白及、紅芽大戟良種選育繁育及種苗,壯醫常用勾兒茶屬藥用植物資源,三金片技術改造,棒柄花苷A化學對照品及其技術標準,婦炎凈膠囊生產工藝優化及質量標準提升,廣西特色中草藥廣西黃姜質量標準、壯藥三七姜、陰香、荷蓮豆、小葉榕(樹葉)的質量控制與優化,苦丁茶等3種中藥材生產標準操作規程(SOP)優化及產品標準化,民族藥“泰痹顆粒劑”共7項,對三七姜、陰香、荷蓮豆、榕樹葉、苦丁茶、紫金牛、穿山甲、蛤蚧等17個動植物藥材,三金片、婦炎凈膠囊等4個成藥產品進行質量控制研究,共資助科研經費600萬元。在壯醫臨床研究方面,支持開展壯藥舒筋解痛巴布劑研制及聯合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腰肌勞損的規范化、壯藥穴位貼敷治療老年抑郁癥失眠的技術方案、補陽還五湯加味聯合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腦血管支架術后再狹窄優勢方案、老年人常見病社區中醫綜合治療技術方案等方面研究課題5項。這些藥材、成藥、診療技術標準的研究,為我區實施標準化建設,推進中醫藥民族醫藥標注體系建設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