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X為中心”在古代漢語中使用較少,能夠充當“X”的主要是處所名詞和具體名詞,表示“把X作為中心地點或中心方位”的構式義。在現代漢語中,“以X為中心”被大量使用,能夠充當“X”的不僅可以是處所名詞和具體名詞,而且可以是抽象名詞,其表示的構式義也有所擴大:把“X”作為中心地點或方位,把“X”作為主要部分,把“X”作為主體地位。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有認知因素、社會因素和語用因素。
關鍵詞:以X為中心 方位隱喻 對比焦點
“以……為……”在古代漢語中已經大量存在,并且沿用至今。漢語學界對此結構的研究頗多,但是幾乎還沒有系統研究以此結構構成的“以X為中心”這一構式。本文試通過對比“以X為中心”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使用情況,發現“以X為中心”的發展變化,并解釋其發展變化的原因。文中所有用例均來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下文中不再標注出處。
一、古代漢語中的“以X為中心”
筆者在對北京大學CCL語料庫進行檢索時發現,在古代漢語中,“以X為中”使用的較多,“以X為中心”使用的較少,只有4例,最早出現于唐朝。本文排除“以X為中”的用例,只分析“以X為中心”的用例。如:
(1)庭燎所作,以慕容所為,以葦為中心,以布纏之,飴密灌之,若今蠟燭。(唐)
(2)其交游活動,也是以杭州為中心。(元)
(3)庚辰就取出五粒驚神香來,以文命所住營帳為中心先燒了一料丸。(民國)
除了以上三例,還有在“中心”一詞之后加上中心語的結構。如:
(4)仙長邁步轉樹,以柏樹為中心地點,童林隨在后面,一連轉了三個彎兒。(民國)
可以看到,在古代漢語中,不變項“X”主要是由處所名詞充當的,如例(2)中的“杭州”,例(3)中的“文命所住營帳”。即便不是處所名詞,也是由具體名詞充當,表示某種方位或地點,如例(1)表示把“葦”作為中心方位,用“布”圍繞“葦”這一中心方位進行纏繞;例(4)表示把“柏樹”作為中心地點。圍繞著“柏樹”這一中心地點進行轉彎。因此,在古代漢語中,“以X為中心”的構式義為:把“X”作為中心地點或中心方位。
在古代漢語中,“以X為中心”的句法功能也比較單一,可以作表語、狀語,還可以以小句的形式出現,用在其他的兩個小句中間。
二、現代漢語中的“以X為中心”
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以X為中心”這一構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可以充當“X”的成分更加復雜,“以X為中心”的構式義更加多樣,其句法功能也更加豐富。
(一)可變項“X”的分析
(5)城市道路以天府廣場為中心,向外呈放射狀分布,加上環城線,形成蛛網布局。
(6)整個徽記是一幅以北極點為中心、方位角等距離的平面投影世界地圖。
(7)因此,公共政策以物為中心的問題取向,是制約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8)依據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觀界定為以人為出發點和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
(9)不過F1、F2等等雖然各是一個數據,卻代表以它為中心的一小批頻率成分。
(10)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取消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
(11)地方政府注重為投資者提供優惠條件,忽視了勞工權益的保護,片面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12)市場營銷觀念強調以消費者的需求和利益為中心,按市場需求組織產品的生產和供應。
由上述例句可知,在現代漢語中,充當“X”的成分可以是處所名詞,如“天府廣場”“北極點”;可以是具體名詞,如“物”“人”;也可以是代詞,如“它”;還可以是抽象名詞,如“儒學”。充當“X”的成分既可以是詞語,也可以是短語,如“經濟建設”“消費者的需求和利益”。這與其在古代漢語中的用法是不同的。
(二)“以X為中心”的構式義
現代漢語中的“以X為中心”的構式義不像其在古代漢語中那么單一,主要有以下三種:
1.表示“把X作為中心地點或中心方位”
(13)以洛杉磯為中心,向北到舊金山灣、向南到美國——墨西哥邊界的太平洋沿岸。
(14)海洋地質調查表明,海底沒有比中生代更早的巖石,海底巖石以洋中脊為中心向二側依次對稱變老。
例(13)表示“把洛杉磯作為中心地點”,例(14)中的“洋中脊”雖然不是處所名詞,但是卻表示方位,“以洋中脊為中心”表示“把洋中脊作為中心方位”。表示這一構式義的還有例(5)和例(6)。
2.表示“把X作為主要部分”
(15)本書以鄉村底層人民的生活為在中心,描寫了貧窮的山東郯城從生態到農民艱苦生活的情況。
(16)網絡探究型教學模式雖然在整個學習活動中以自我探索為中心,但鼓勵學習者利用網絡通信工具與其他學習者或教師進行交流協作。
例(15)表示“把鄉村底層人民的生活作為本書內容的主要部分”,例(16)表示“把自我探索作為整個學習活動的主要部分”。
3.表示“把X作為主體地位”
(17)后期象征主義從法國遍及歐美,以德國為中心的表現主義,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未來主義,以法國為中心的超現實主義和以英國為中心的意識流文學幾乎是同時興起的品種。
(18)天主教會以牧師為中心,新教徒單獨面對上帝——新教的結合度較低。
例(17)中的“X”雖然也是由處所名詞充當,但是在整個句子中,“以德國為中心”表示“把德國作為表現主義的主體地區”,突出了德國的主體地位,例(17)中的其他結構類同。例(18)表示“把牧師作為天主教會的主體人物”,同樣是突出牧師的主體地位。在“以X為中心”這一構式中,屬于此種構式義的有很多,例(10)、例(11)、例(12)都是如此。
(三)“以X為中心”的句法功能
“以X為中心”在現代漢語中的句法功能比其在古代漢語中的句法功能要豐富得多,從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到,“以X為中心”可以充當謂語、定語、賓語、狀語,此外它還可以作主語、表語,有時以小句的形式出現在其他小句的中間或后面。
(19)對客戶關系來講,以客戶為中心非常重要。
(20)社會現代化是社會變遷的躍進,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一項系統工程。
(21)關于社會主義必須把握本國國情,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觀點。
(22)于一元論相對應的是利益一體型的勞資關系,其特點在于強調勞資雙方的一致性,并以企業或雇主為中心。
三、“以X為中心”發展變化的原因
(一)認知因素
“以X”為中心的發展變化和“中心”一詞的語義有關,《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中心”一詞的解釋有四種:①方位詞,跟四周的距離相等的位置;②事物的主要部分;③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區;④設備、技術力量等比較完備的機構和單位。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人們往往借助表達具體概念的詞來表達抽象概念,其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就可以用方位隱喻來解釋。趙艷芳指出,“方位概念是人們較早產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人們將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投射于這些具體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詞語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中心”一詞最基本的義項為方位詞,所以在古代漢語中,“以X為中心”發展的還不完備,進入這一構式的“X”只能是處所名詞和具體名詞,用來表示“把X作為中心地點或方位”的構式義。后來,隨著“中心”詞義的發展,人們用“中心地點或方位”這一能夠被人們直接感受的具體的空間概念來表達“主要部分”和“主體地位”這樣抽象的概念。因此,在現代漢語中,“以X為中心”被大量的使用,能夠進入這一構式的“X”除了處所名詞和具體名詞,還可以是抽象名詞或短語。由于“X”的變化,“以X為中心”的語義也擴展了,可以表示“把X作為主要部分”和“把X作為主體地位”這樣抽象的構式義。
(二)社會因素
羅主賓(2010)指出,“以A為B”經常被用在標題中,其中所調查的情況中包括“以A為中心”,本文借鑒他的觀點,在中國知網中檢索了“以X為中心”在報紙標題中的用例。如:
(23)省委省政府召開推進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城市群建設動員大會
(24)以審判為中心構建“訴前會議”制度
(25)互聯網金融創新應以金融消費者為中心
由此可見,“以X為中心”在報紙標題中大量使用,并且可以表達上述的三種語義。報紙、網絡等社會媒體對語言的傳播和使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標題語言因其明確簡潔、一目了然的特點,能夠讓讀者對相關的語言印象深刻,從而推動相關語言的傳播和發展。“以X為中心”常用作標題,并且結構簡單、語義豐富,這一用法和特點推動了其自身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詞語能夠進入到“以X為中心”這一構式中。
(三)語用因素
劉丹青、徐烈炯(1998)根據是否具有突出和對比的性質把焦點分為三種:自然焦點、對比焦點和話題焦點。其中,對比焦點具有[+突出]、[+對比]的特征,“它是本小句中最被突出的信息”,并且“有跟句外的背景對象對比的作用”“對比焦點總是借助語言中的一些特定手段來表示”。在“以X為中心”這一構式中,“X”就是焦點所在,它能夠和其他背景對象形成對比,并且能夠突出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構式本身就是突出焦點“X”的手段。
(26)各種關系的形成都以旅游活動為中心展開。
在例(26)中,除了“旅游活動”之外的其他活動就是背景對象,“旅游活動”就是焦點所在,它跟其他活動形成對比,即以這些活動為背景,強調中心是旅游活動而不是其他活動。
“以X為中心”這一構式能夠突出焦點信息,使聽話者能夠很快捕捉到重點,了解中心是“X”而不是其他信息。這種語用功能就能夠吸納更多需要突出并要形成對比的信息進入這一結構中,從而使能夠充當“X”的成分更加復雜,“以X為中心”的語義更加多樣。
四、結語
從“以X為中心”的歷時演變中可以發現,能夠充當“X”的成分變得更加復雜,構式義更加豐富,其句法功能也更加多樣。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有三:首先,人類認知的方位隱喻思維是造成“以X為中心”變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其次,“以X為中心”常作標題出現在社會媒體上,社會媒體對其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最后,“以X為中心”能夠標記對比焦點“X”的語用功能,也推動了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686.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107.
[3]羅主賓.現代漢語“以A為B”句探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10.
[4]劉丹青,徐烈炯.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J].中國
語文,1998,(4).
(時洋洋 湖北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