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佳旭
摘要:于大眾來說,《邊城》似乎是沈從文最好的明信片了。作為京派作家代表,沈從文從始至終認為自己是個“鄉下人”,視野關注的是少年時期所處的湘西世界,善于在強烈的城市與鄉村的對比中,使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輝。他在《邊城》中塑造的那個人間仙境般的迷人小鎮,翠翠的愛情是全書的主線,盡管結局悲慘。但在強烈的對比中體現的是作家的經歷與感悟。翠翠愛情的如斯凄苦讓讀者在欣賞那醉人的小鎮同時,感受著命運開的天大的玩笑。本文從翠翠、爺爺、儺送、天保和順順等人入手,以新穎而又具體的視角,認真分析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心靈深處,闡發戀愛悲劇的原因以及深層次的含義,將作品置于那個時期,以盡可能地挖掘作家創作的目的。
關鍵詞:《邊城》;翠翠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4-012-03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這種困境不僅體現在人民生存上,更體現在人民精神上的麻木、心靈的迷茫以及千百年來的媚骨。這個階段,許多作家積極揭示社會的黑暗,企圖以此拯救麻木的中國人。而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作為自由主義文人的沈從文始終堅持著忠于人性的創作,企圖以一種牧歌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打動人們麻木的心靈世界。他始終堅持追求一種優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們在分析作家作品時,應將自己放置于那個時期,以一顆平等的心去靠近作家,從思想深處引起共鳴。作為京派文學的代表作家,沈從文在郁達夫、徐志摩等人的幫助下逐漸站穩腳跟,在廬隱鄉土文學的影響下,將寫作視角轉向自己所熟悉的湘西世界。
《邊城》為我們展現的是世外仙境般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優美的田園風光、豪放豁達的鄉民,白塔下樸實的老船夫帶著清純稚嫩的孫女兒,還有一條機靈聰明的黃狗,這些景象聚集在一起,便自然而然的使人心神向往,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老船夫的孫女兒——翠翠。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鼻嗌骄G水養育教養了這無邪、生動的女孩兒。盡管都是描寫少女,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如小獸物般的心性給予她的清純稚嫩,其本質上講這種清純稚嫩是不諳世事的,是未受社會化未經受人性洗禮的單純的天真與浪漫。正是這種品質也造成了她愛情的悲劇。
小說開端介紹了苗寨的最有意義的節日——端午節,兩年前翠翠與爺爺進城看劃船,不小心走散,也因此遇見二老儺送,儺送好心讓翠翠去家里等爺爺,翠翠卻誤以為儺送在欺侮她,便輕輕罵了句“你個背時砍腦殼的!”,這小女孩的惱怒方式反而逗笑了儺送,差伙計送翠翠回了家。至此,翠翠的懵懂少女心中便有了不能與爺爺分享的秘密,有了連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煩惱。隨著翠翠的長大,口漸清晰的愛情也使翠翠逐漸受到社會的影響,端午前夕,翠翠渡過一對母女,愛嬌的女孩子于上還戴的一副麻花紋的、閃著亮光的銀于鐲。翠翠也由此想到賽龍舟會上最受女孩子矚目的無非是心上人,人稱岳云的二老儺送。妒羨、惆悵與似懂非懂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翠翠唱起了歌?!鞍纂u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排第一?!蠼愦鞲苯痿⒆?,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庇纱丝梢钥闯?,隨著對心上人的掛念,由于爺爺的粗心而未意識到的少女心靈的迷茫,引發的不自信,翠翠的心性也成熟起來,有了對外界社會的懵懂的認識。
隨著端午節的又一次到來,二老儺送到小房子來邀請爺爺和翠翠一同去城里過端午,小說中的另一重要景物——碾坊也出現,碾坊作為一個巨大的經濟陰影,無時無刻不出現在眾人心中。碾坊由爺爺親眼所見、街坊不斷稱贊中出現,仿佛無處不在。碾坊這個巨大的陰影籠罩著爺爺和翠翠,爺爺似乎看到了因碾坊而帶來的悲劇的結局,碾坊代表的是現實社會復雜的經濟關系對淳樸愛情的巨大沖擊,是人們心中不自覺地功利心里產生的強烈對比。碾坊是王團總女兒的陪嫁,反過來說,團總女兒也是碾坊的陪嫁。對于毫無交集的團總女兒,儺送是不歡喜并且明確拒絕的,但是功利的社會顯然對碾坊的興趣要比渡船大的多,儺送在不知心上人心屬何處的情況下,毅然拒絕,承受著巨大壓力,而翠翠也間接從路人口中得知儺送的情誼,仿佛在心里定下婚約般,羞紅了臉,兩顆年輕的心也因此跨越了世俗緊緊靠在了一起。
大老天保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暴風雨前的平靜,他托父親請媒人正式的向毫不知情的老船夫提親,而弟弟儺送也知道了這件事?!盎鹗歉魈幙蔁?,水足各處可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泵缂胰撕浪钠焚|,決定兄弟二人就算在愛情上依舊能做到公平競爭。作者對兄弟二人的公允的競爭大加歌頌,這也表現了沈從文的作品氣概,對鄉村人道情而的歌頌以及對都會病態人們丑惡心靈的評判。翠翠對于大老天保的提親沒有明確的拒絕,反而是不語,讓爺爺琢磨不透。爺爺透過翠翠母親的悲劇明白愛情是不能強求的,因而告訴大老天保,“走馬路”或是“走車路”。
邊城茶峒不僅美如仙境,更寶貴的是人民的淳樸。這淳樸與正義之光體現在小城的每一個人身上,無論是碼頭掌舵順順、幾十年如一日忠守渡船的老船夫、或是總要給老船夫最好位置肉的豬肉商販,甚至是娼妓也有自己的信仰與堅持。盡管他們在經濟地位、社會地位上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們身上所流露出來的,寶貴的淳樸品質以及大家所約定俗成奉行的規則。這桃花源里發生的悲劇也慢慢揭露出來,兄弟二人愛上同一位姑娘,這本不足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茶峒人民淳樸的鄉情決議二人公平競爭,以歌聲感動心上人的芳心。
翠翠乘著二老的歌聲“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贝浯涞男囊庖步K于以這種方式讓爺爺懂得,孫女兒喜歡的是二老儺松。大老天保也準從之前的約定,坐船下河去經商。故事的轉折點也出現,坐船的天保掉下船淹死了。天保的死像是一個不能打破的魔咒,籠罩在這個青山綠水的桃花源。翠翠雖為天保的死而悲傷,但被蒙在鼓里的她未曾想到,今后她將面對怎樣的一個困境。
爺爺對翠翠的愛可謂是偉大的,為翠翠著想,他雖中意大老天保但而對大老正式的提親,卻一直打發著媒人,只是為了給孫女更多的時問去思考自己的心意。爺爺單純的以為,天保的死只是個意外。而對女兒的死,老人依舊認為是天意使然。也是大環境給予老人這樣的思想,小說中而對洪水泛濫、家園被摧毀,村民默默承擔,依舊認為是天意使然。這不免看出老人身上,甚至是整個茶峒有著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靠天吃飯,看天眼色,這樣的思想讓老船夫意識不到天保的死對自己是怎樣的一種傷害。當茶峒的生活歸于平靜,但老人卻為這種平靜深深不安著。想到二老,想到渡船與碾坊,想到自己古稀之年,他不免有些措手不及,不安與慌亂占據了老人內心。這種焦慮的心情使他急于為孫女確定未來的歸宿,幾次向順順、二老探話卻都沒有好的結果,老人心中不免的憂愁傷感起來,終于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扔下心愛的孫女死去。
天保的死,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既是于足又是情敵的弟弟儺松。儺送如所有的男主人公一般,在對待愛情上有自己的優勢一而又有著本身致命的弱點。他始終不能釋懷天保的死,盡管他知道這是誰也不想發生的意外。他理性的思維促使他不能相信精通水性的哥哥死亡原因竟是淹死,以至于將天保的死歸咎于老船夫身上。他以為正是因為老人的幾含李子說不明白,才使得天保以為自己仍有機會,執著的愛著翠翠。儺松的這種思想使他將自己封閉起來,由于將罪過統統歸咎到老人與翠翠身上,又為自己打造了一個他既不想出來,也不準別人進去的牢房。二老苦于承擔著哥哥的死亡,為了懲罰自己、減輕傷痛,對于翠翠他不再熱烈不再執著,反而處處體現出一種刻意的回避與強烈的不配合。儺松執著于自己造成哥哥死亡的結果時,又怪罪于老船夫,這也使儺松的形象更加豐富生動,為后續的故事埋下伏筆。
兄弟倆的父親——順順,是當地名紳,雖為人豪放豁達,面對大兒子的死,雖然明白是意外,卻固執地認為是老船夫與翠翠間接造成的。面對老船夫的幾次打探,他失了耐心與公允,出言傷害老船夫,并且他加緊了對二老儺松親事的參與以及催促,不愿儺松娶翠翠,而是娶有碾坊陪嫁的團總女兒。這也使父子二人的關系趨于緊張,二老憤而隨船下河,離開了而對爺爺的死亡而悲傷欲絕,最需要他的翠翠。
反觀翠翠,她與大老天保、二老儺送見面的情節很少,也甚少有言語上的溝通,無論是初識儺送情竇初開的緘默,或是面對正式提親的天保她的沉默,給爺爺以錯誤的認識,造成后續的種種誤會。到后來天保意外逝世她也只是哭了起來,完全沒有說什么或是做什么,反而足愛護她的爺爺,處處為她出而。儺送與她的幾次接觸,都沒有太好的結局,翠翠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于儺送的到來也并沒有特別之處,因此產生種種誤解。這也是造成翠翠戀愛慘劇的重要原因。翠翠代表的是大自然的美好與淳樸,由大自然教養,體現著大自然與人的“天人合一”、和諧共存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作家心目中優美、健康、自然的化身??墒?,當愛情來臨時,她卻由于種種原因而敏感多疑,顯示出的是小動物般的不安與警覺。外公對翠翠雖愛如珍珠,卻不能在心靈上、感情上給予過多的指導與關照,這也使得翠翠愛的深切而又悲涼。翠翠的愛是痛苦的,本應是能歌善舞、性格豪爽的苗家女子,翠翠卻,乖巧的不像樣子。她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困境也與翠翠的成長環境有關。翠翠父母雙亡,由外公撫養長大,與青山綠水為伴,身邊沒有適齡朋友,也沒有年長的女性在旁照料。看到比自己小的團總女兒在母親的引領下相親,與自己年齡不相符合的稚嫩心靈才微微泛起了波瀾與酸味??梢钥闯?,對于愛情,對于紛繁的社會,翠翠流露出的驚恐與不安。
縱觀全書,造成與世外桃源般美好不相符合的愛情悲劇的根本原因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不公。小說的布局是經典的一女二男的愛情三角戀,但是愛情的主動方卻不是翠翠本身。翠翠的愛情,無論處在迷茫懵懂時期,還是處于對愛情堅定堅守時期,她都不是主動的一方,甚至不能清楚的向愛慕對象表達自己的情感。爺爺是翠翠戀愛的代言人,年輕人的愛情并不是由自己相處得來,反而由老船夫出而。茶峒雖然開放,人人輕利重義,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舊起著重要作用,男權主義力量仍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翠翠的戀愛節奏隨著儺松、天保的前進或退縮變化著,從天真到成熟,翠翠的愛其實不是因為儺松的直接追求而明確,純粹的靠翠翠單方而的相思,從路人口中得知而來,就算是那一夜動人的歌聲翠翠也并不知道是儺松,甚至于歌聲是不是存在,翠翠都深深質疑著。翠翠悲劇的愛情不是真正意義上天意的安排,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為必然的結果。翠翠身上的“天人合一”的性靈,代表的是自然與農業,而大老、二老、爺爺等人,作為邊城茶峒的民風象征,代表的是社會與工業。翠翠的戀愛遭到大老、二老、爺爺等人直接間接的影響,這幾位也直接或間接的逼迫翠翠重新認識這個社會,也就是安逸、祥和的自然農業社會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被新工業階段所強制打破,給予重大影響并從一定意義上說,傷害著有著約定俗成傳統的茶峒。因而,翠翠的愛情悲劇也代表著茶峒人民生活被迫出現改變而產生的悲劇結局。
《邊城》本是作家通過對優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一種生活形式而創作出得牧歌式的理想樂園。小說最后翠翠在爺爺逝世后,在楊馬兵那里,得知了這爺爺愛護她而隱瞞的一切,悲傷過后,翠翠守著渡船,在青山綠水旁,等著心上人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既是稚嫩淳樸的翠翠對于愛情的堅守與對愛人的期許,又是邊城茶峒在經歷戰火與工業沖擊后,作家對于湘西人民重建美好家園的一種關懷與期許。縱觀世界文學,大家們無疑有著約定俗成的認識,即悲劇相比較于喜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翠翠愛情的悲劇,很自然地引起了讀者對于美的毀滅深沉的思考。透過年輕人愛情的窘境,看到大環境下民族的,每個處在這個環境下人民的悲傷與被動。盡管沈從文是自由主義作家,但強烈的國民責任感體現在每一位五四時期或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作家身上。作者企圖以此,促使麻木的民眾看到原始小農思想的迷信與淳樸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而產生的價值觀及人性的淪陷。作家希望以此促使大眾反思,在藝術作品帶來的深刻感受中改造自己,以便于從心理上拯救全民族。因而,翠翠的戀情慘劇的緣由,是主客觀相互影響的結局,是全社會給處于曾經特殊時期的勞苦大眾所帶來的慘劇。翠翠作為一個文學典型,一定意義上講,翠翠的人物形象給讀者帶來的美的感受不僅僅是通過她的“天人合一”得來的,更是通過她愛情的悲劇使讀者在想象茶峒牧歌畫卷的同時,產生藝術驚奇,使讀者在思考如此美好的桃花源怎會發生這樣的愛情悲劇時,以悲劇的力量給予人們警示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