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七年”文學近幾年來逐漸成為了研究者關注的熱點。本文將選取“十七年”中不同性別的作家描寫愛情的小說作為考察對象,即宗璞的《紅豆》和豐村的《美麗》,試圖從性別視點的角度入手,來分析不同性別下作家愛情觀的差異以及愛情敘事的不同。
關鍵詞:宗璞《紅豆》;豐村《美麗》;性別視點;愛情敘事
作者簡介:李令一(1992-),女,吉林通化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十七年”文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可以說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特定政治氛圍中展開的,并帶有濃郁的政治敘事特征?!笆吣辍蔽膶W近幾年來逐漸成為了研究者關注的熱點,而女性文學作為其中繞不開的部分,也逐漸浮出地表。本文將選取“十七年”文學中兩篇同樣是描寫愛情的小說來作為比較的對象,即宗璞的《紅豆》和豐村的《美麗》,試圖從性別視點的角度入手,來分析不同性別下作家愛情觀的差異以及敘事的不同之處。
一、性別視點下的愛情觀差異
視點是敘事學話語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查特曼在《當代敘事學》中將視點界定為“與敘述事件有關的具體地點或意識形態狀況或實際的人生方向?!盵1]我們看到的所有文學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情節故事和人物行為以及環境等等都不是現實的情況了,而是通過了作者自己的視點過濾后,再通過文本中的敘述聲音傳遞給我們,其實全部都帶上了作者自己的烙印了。
(一)女性視點下的主體愛情觀
《紅豆》是“十七年”文學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描寫愛情的作品?!都t豆》把情感難以名狀的復雜性寫得細膩而微妙,江枚的思緒在回憶和現實中徘徊。宗璞始終是以女性的視角,站在女主人公的視點下進行敘述的。面對愛情和革命的選擇,江枚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矛盾的,一面是理智的決絕,一面是情感的依戀,在矛盾沖突之間作者用了大量的心理活動描寫來展現,表現出鮮明的女性心理特質。宗璞沒有像同時期其他作品一樣,將女主角刻畫成一個無畏的女戰士形象,而是將江枚當成一個普通人來描寫,寫出了一個女人正常的情感表現。在這段愛情中她會激動,會動搖,會糾結,更會不舍,所以江枚首先是一個人,一個女人,然后她才是一個女革命者。雖然她理智的選擇了革命,與齊虹決絕的分手了,但這并意味著她在心里就會將齊虹忘記,這段感情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她遺忘。小說中敘述者在敘述過程中始終將敘述視點聚焦在女主人公身上,江枚始終是在最主體的位置上的,文本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女大學生走向革命的過程,更讓我們看到了對于一個女性來說割舍掉一段感情是有多么的不容易,這樣的敘述才能保持女主人公的主體性[2]。
(二)男性視點下的客體愛情觀
豐村的小說《美麗》很少被人提及,也難以在文學史中看到,這是一篇表現“秘書與首長”愛情故事的小說。作者豐村在小說敘述中始終是在以一個男性的視點在塑造一位自我犧牲和甘于奉獻的女性形象,這可能是那個時代對于女性共同的理想觀點。在男性作家的敘述視點下,女性成為了附屬品和犧牲品,他們是在享受女性的關愛,這樣的愛情觀是將女性放在一個客體的位置上,他們希望女性有著自我犧牲式的愛情哲學——愛一個人就要讓他快樂。作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女性個體來說放棄自己的愛情來成全別人的愛情,這是在壓抑自我的情感和欲望,尤其是在壓抑她作為女性的本體意識。這完全是男性中心的傳統意識的表現,作為一個男性的創作主體,作者選擇了一個愿意為愛而自我犧牲的女性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審美理想。
二、男女視點下的敘事差異
通過兩個文本的分析我們發現這兩段感情呈現出來的色彩是不同的,將原因完全歸結于敘述者性別的差異可能比較片面,但是性別視點的不同絕對是不能忽視的因素?!都t豆》和《美麗》中的愛情雖然都是時代不能容許的愛情,但是兩位女主人公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確實大不相同。女作家在敘述時,總是為女性人物保留較多的個人感情的空間,而男作家卻普遍忽略了這個。因而所謂女性視點就是取決于是否強調了女性的自我與主體性,女性形象是否被放在“主體和看的位置”上,通過自我的言說是否流露出真實的女性經驗[3]。而男性視點則由于男性意識的左右,對于女性的意識、情感、意志、愿望等常常是很不以為然的,常常在文本中將女性的意識、情感、意志、愿望進行壓抑和邊緣化。
三、結語
對于同是愛情題材的敘述,不同性別采取的視點會影響敘述的效果。相對來說,宗璞以女性的視點在敘述過程中始終將女性形象放在“主體和看的位置”上,通過自我的言說流露出真實的女性經驗。豐村以男性的視點在敘述過程中常常會不自覺地將女性的意識、情感、意志、愿望進行壓抑和邊緣化,這樣就出現了敘事的差異。
參考文獻:
[1]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M].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
[2]胡亞敏.敘事學[M].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
[3]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