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法餐里,所有出現在盤子中的都是可以食用的,所有作為擺盤的食材都是經過烹飪的,都是可吃的。花朵亦然,所以沒有擺盤與食用之分。
鮮花可以入饌,更是長久以來人們就懂得的事情。屈原就寫過“朝飲木蘭”和“夕餐秋菊”,說了說中國古人對草本生活的迷戀。當然,愛花惜花這件事是不分國度的,南美洲人愛吃旱金蓮,東歐人以薔薇花瓣煮果醬,土耳其人用紫羅蘭做甜食,歐美則將大波斯菊、雛菊、秋海棠、三色紫羅蘭、金盞花、天竺葵、南瓜花、玫瑰花烹飪為沙拉。日本也是個將花饌美學發揮到極致的國度,4月去日本京都不僅能觀賞到落櫻繽紛的美景,更能吃到各種櫻花制作的食物,芳香甘美,那細碎的櫻葉若隱若現,將這個玫瑰色的季節呈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最會吃花的人群當屬云南人,那里四季如春,人人愛花,覺著只有把花吃進身體里,才能充分表達自己對季節的熱愛。那里可食用的花卉有上百種,根據各式花的不同性格,云南人又發明了花煮湯、花燒肉,將花與辣醬拌食等眾多的美食制作手法。
發展到今日,食花已經上升到現代營養學的層面上,以現代的觀念來看,花蕊部分的植物激素有調節內分泌和延緩衰老的功效,后世食用花材,也更多取其養生的功效,中醫一向認為花卉具有解表清熱、理血補益的作用。
關于制作花饌,絕對是極其考驗廚師心智的事情,因為以花入饌是一件很香艷的事情,花朵必須要映襯出菜肴的艷麗之美,還要給味覺以驚喜,吃花的人吃的不僅是香氣,更是要透著一番悠然自得、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意境。今年春天,北京的一些餐廳提供的花饌菜單當中,北京飯店萊佛士的家安法餐廳頗有新意,主廚細心地將花的參與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將花作為調節視覺的工具,這種類別的花大多花色鮮艷,同時味道寡淡,作為沙拉中的點綴最合適不過,如甜菜根花園沙拉,由四種不同口味的甜菜根經由橙酒、橙汁及馬達加斯加香草莢低溫慢燉后,加入歡喜菊、海棠和三色堇,淡化了甜菜根泥土味的同時,還帶來花朵天然的酸甜味道,更添加了多種香型,清新爽口。第二層是似花非花,雖然改變了花的自然形態但細看還可分辨,這類花多是有根莖的,也具有咀嚼感和味道。第三層是不見花,這類花多是當作香料使用,如西班牙苯酒浸鵝肝,制作時加入多種中式香料經14小時腌制,大理石紋理清晰可見,再配以大溪地的扶桑花與甜酒所制成的醬汁,口感細膩滑爽,色彩鮮艷奪目,讓人食欲大開。
對話大廚:
A: 是不是蜜蜂喜歡汲取的花朵都適合我們食用?
Q: 并沒有這種說法,如果非要從植物學來劃分可食用的花朵,一般草本植物和可結出果實的花可以食用。尤其是結果之前,每個部位都能吃。之所以我們平時不吃,是因為太小太少,還沒吃就沒有了。
A: 菜單中的花朵都是本地的嗎?
Q: 菜單中所用的花朵都來自本地食用花朵培植場,每天早上送貨以保證花朵的新鮮度。花這個東西與其他東西不同,本地最好,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其新鮮程度。
A: 花朵入菜對烹飪上有什么特別要求?
Q: 因為花朵嬌嫩的特性,所以烹飪的溫度不能過高,時間亦不能過長。以保證營養不被破壞和花朵的口感。
愛超速
愛超速駕駛的人,更不會體諒他人。一項刊登在《神經成像》(Neuroimage)期刊上的新研究指出,有危險駕駛記錄的人,其社會認知及與共情能力相關的大腦部位較不活躍。
捷克心理學家讓駕駛習慣好和不好的駕駛員分別觀看交通安全影片,同時檢測了他們的大腦反應。希望能借此了解為何當大多數人選擇遵守交通規則時,有些人卻忽略規則,不將他人的性命看在眼里。
“我們把駕駛行為當作一種檢測社會行為的指標,假設更加親社會(pro-social)的個體,會遵守交通規則,安全駕駛;而反社會(anti-social)的個體則會不顧他人安危,危險駕駛。”論文第一作者,歐洲工程技術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嘉娜?潔琳科娃(Jana Zelinková)及同事提道。
交通安全宣傳中,通常會借由強調“危險駕駛行為會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來引起人們的共情反應。研究團隊預期,駕駛習慣好或者不好的駕駛員在觀看危險駕駛造成傷亡的影片時,大腦會有不同的反應。安全駕駛的人顳上溝會特別活躍。此部位與臉部辨識、共情以及猜測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有關。
研究中包含了25名無不良駕駛或車禍記錄的駕駛員,以及19名至少有一次不良駕駛記錄(如酒駕、吸毒駕駛或超速)的駕駛員。他們在功能性核磁振成像(fMRI)內觀看了12段隨機出現的視頻,其中6段視頻與危險駕駛(包括超速及酒駕)造成的傷亡有關,其他6段則是汽車廣告中截取的駕車視頻。
fMRI的結果顯示,當駕駛習慣好的駕駛員觀看與傷亡有關的交通安全影片時,他們的顳上溝較為活躍。
此外,實驗參與者會再重新觀看所有視頻,并進行口頭描述及評論,由研究人員根據每位參與者描述內容,評估他們的共情程度。結果發現,較在意視頻中駕駛員行為所造成危害的人,顳上溝區域較為活躍。
綜合來看,顳上溝較為活躍的人,更在意他人而非自己。換句話說,當處于視頻中的情形時,有危險駕駛紀錄的人比較不會替他人著想。
大促銷
超市大促銷,讓人買下更多不健康食品。節日,慶典,商店和超市也紛紛開始了促銷活動。在誘人的低價、醒目的促銷標志的吸引下,人們可能會沖動消費,買下一堆計劃外的商品。這樣做的后果不僅是讓錢包受苦,它也可能對健康和飲食習慣造成潛在影響。近日發表的一項英國研究發現,盡管超市對不健康食品的促銷頻率并不比健康食品更高,但促銷卻明顯更多地刺激了不健康食品的消費。該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
“我們聽說過很多關于降價促銷影響消費者飲食的傳聞,但是真正可靠的實證研究卻很少。”劍橋大學行為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特麗薩·馬爾托(Theresa Marteau)介紹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考察了非健康食品與健康食品的促銷頻率是否存在差異,以及消費者們對這些食品的促銷是否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在英國衛生部的資助下,這個研究團隊分析了26986戶英國居民采購食品和飲料的消費明細數據。研究數據來自Kantar World panel公司的消費者調查,其中包括購買商品的各種細節信息,例如購買價格、是否降價銷售、購買數量及購買來源等。數據中也包括了購買商品的特征、生產商和營養成分表。根據營養成分表和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FSA)的標準,研究者們對這些食品分別進行了營養分析和健康程度打分,將它們分入“健康組”或“不健康組”。同時,研究者們還通過英國市場份額最大的11家連鎖零售商的價格信息估計了每一類食品進行降價促銷的頻率。
數據分析的結果有些出人意料:總體來說,“不健康”組食品的促銷頻率比健康食品更低。不過,在控制了價格、折扣程度和品牌因素的影響之后,研究者發現不健康食品在促銷之下的銷量增長遠大于健康食品。每次增加10%的促銷頻率,可以讓不健康食品的銷量提升35%,而對應的健康食品銷量提升只有不到20%。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不健康食品通常更耐儲存,因此消費者更愿意在促銷期間進行囤積。
研究同時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更容易在促銷的影響下購買食品,這一點對健康和不健康的食品都適用。研究者對這種現象做出了多種猜測,例如這些家庭有更多的錢和儲物空間來囤積降價商品。
“似乎很多人都認為,超市會更多地進行不健康食品的促銷。但我們發現,除了少數食品類別以外,事實并非如此。”現就職于約克大學健康經濟學中心,曾于東英吉利大學開展這項研究的中村亮太(Ryota Nakamura)博士表示,“鑒于降價促銷對于不健康食品的效果更好,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限制不健康食品的促銷或許具有改善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潛力。”
世界上最小的無人機
SKEYE Nano Drone 是世界上最小的無人機,尺寸:4.0 × 4.0 × 2.2 cm,僅重11.9克。具備3種飛行模式:一種專為初學者而設;一種可以完成更加復雜的飛行動作;還有一種是為無人機操控老手準備的。另外還配置了夜間飛行LED燈。100mA的充電電池充滿電需要30分鐘,飛行續航時間是7~8分鐘。去年11月此袖珍無人機剛面市即告售罄,如今重新上柜,售價34.99美元(約合人民幣217元)。看過后面的視頻,相信你也會喜歡上它!
豬的圓滿
在加勒比島國巴哈馬群島有一個叫“大巖礁”的無人島,又被稱為“豬島”。在島上生活著一群快樂的豬,它們沒有天敵,也不用擔心成為盤中餐,整日面對的是陽光、沙灘、碧海、藍天,島上有很多天然泉水,豬們除了吃和睡,就是在沙灘漫步,或是在海水中嬉戲。關于豬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水手帶上島的;二是失事船只上的幸存者。不管是怎么來的,它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豬了。
吸煙:不僅傷肺,還傷腦
一項新研究發現,抽煙不僅會傷害你的肺部,還有可能影響你的大腦。之前有研究表明,相比非吸煙人群,早年開始吸煙的人到了晚年后,記憶力和認知靈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會明顯降低;也有研究者估計,約14%的阿茲海默癥(老年癡呆)病例和吸煙有關。但人們對于吸煙與大腦結構發生改變之間的相關程度卻還不清楚。而這項新研究則發現,長期吸煙可能會導致大腦皮層變薄,從而降低人的認知能力。[1]研究論文于今年2月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NPG)旗下的《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上。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合作完成。研究中找來了504名來自英國愛丁堡市,平均年齡73歲且未患有阿茲海默癥的老人。在這504名老人中,245名老人從未吸過煙;223名之前吸煙,現已停止;36名目前仍在吸煙。研究者通過核磁共振成像(MRI),測量了每位老人大腦皮層的厚度。結果顯示,吸煙和大腦皮層厚度之間存在著劑量效應關系——大腦皮層的厚度會隨著吸煙量的增加而變薄。研究中,非吸煙者、戒煙者和吸煙者大腦皮層的厚度依次減少。大腦皮層作為大腦最外一層,與人的記憶力、語言能力以及知覺能力有關。在不吸煙的成年人中,大腦皮層的厚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緩慢減少,而吸煙則會加快這一過程,進而加快人認知能力的降低。一旦大腦皮層受損,要想恢復到正常狀態可能需要長達25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