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岑參雖以邊塞詩而譽滿盛唐詩壇,但其寫景詩也毫不遜色。他早年隱居嵩陽時的寫景詩清麗質樸、恬淡雅致。中年兩度出塞,其寫景詩濃墨重彩、壯美雄奇。晚年寓居蜀地的寫景詩,將回歸的心靈寄托于蜀中山水景色之中。活動地點的轉移和生活環境的巨大變遷使詩人作品中的景色呈現出不同的景致和特點。
關鍵詞:岑參;寫景詩;地域
作者簡介:楊蕊寧(1980-),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西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唐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岑詩尚主景”1。岑參現存詩作四百零三首,其中寫景詩一百余首,占其詩歌總數約四分之一。岑參寫景詩既涵蓋他少年時代隱居嵩山和暮年寓居蜀中期間膾炙人口的寫景佳作,也包括他兩度出塞,以邊陲風景物候為描寫對象和表現內容的邊塞景物詩。陳寅恪先生指出:“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2可見,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無疑是影響文人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少年隱居嵩山描述清麗之景
岑參少年時曾隱居嵩陽,其“十五隱于嵩陽,二十獻書闋下”(《感舊賦》)。嵩山作為天下名山和佛教禪宗的發源地,有古木流泉、奇峰峻嶺的優美風景和清凈空寂的佛禪境界,優雅安靜的生活環境使岑參的詩歌自然流露出閑淡雅致的特點。詩人將目光聚焦于山林、清溪、佛寺等清幽之境,這些地方山明水秀,使詩人情不自禁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梢哉f,林泉生活不僅培養了詩人感受自然的能力,同時也影響著他的審美習慣和創作風格。
岑參早年的詩作喜用暖色調來營造山水林泉的多姿多彩,在“結宇依青嶂,開軒對翠疇”(《南溪別業》),“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冬夜宿仙游寺南涼堂呈謙道人》),“秦山數點似青黛,渭水一條如白煉”(《入蒲關先寄秦中故人》),“酒光琥珀色,江色碧琉璃”(《與鮮于庶子泛漢江》)等一系列詩句中,詩人以“青嶂”、“翠疇”、“金龍”、“青黛”、“白煉”等色調的清淡雅致配上“赤”、“碧”、“金”、“琥珀”等絢爛繽紛的色彩,營造出美輪美奐的山水畫卷。詩人或描寫雨后山中云霧的升騰繚繞,或抒發雨后清新濕潤的感受,栩栩如生的景物白描,可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岑參筆下的山泉、古木、峻嶺、青峰,都飽含著他對大自然真摯的情感,形成了他這一時期寫景詩內容清新純真,感情樸實單純的特點。
此外,岑參寫景詩善用一系列動詞將靜態的景物連接起來,使詩句顯得生動活潑,充滿動感。如:“竹林喧暮鳥,花缺露春山”(《丘中春臥寄王子》),“春云湊水深,秋雨懸空山”(《尋少室張山人聞與偃師周明府同入都》),“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宿東谿王屋李隱者》),“日色隱空谷,蟬聲喧暮村”(《緱山西峰草堂作》),“回廊映密竹,秋殿隱深松”(《冬夜宿仙游寺南涼堂,呈謙道人》),這些詩句中既有靜態的“竹林”、“春山”、“河田”、“空谷”,也有動態的“喧”、“ 露”、“隱”、“映”、“吐”、“湊”、“懸”,這種動靜結合的手法,以動顯靜,以靜襯動,使原本靜態的景物頓時橫生動態之趣,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總之,岑參早年寫景詩寧靜恬淡詩歌意境的表現與詩人所處的清麗山水的生活環境是決然分不開的。詩人之所以如此放任不拘、清靜無為地享受山野林家之樂,是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和習染所致,他對自然景物色彩與形狀之美的抒寫,完全源于其自由自在、未經雕飾的純真之心。
二、中年邊塞寫景詩表現西北邊地奇景
岑參可謂是唐代詩人中的探險家,他的邊塞寫景詩以浪漫幻想、奇妙夸張的藝術手法生動傳神地描繪西北邊地的奇異風光。邊塞遼闊的地域和雄渾壯麗的景色將詩人的視角引向更廣闊的領域,西北的荒涼苦寒使他的寫景詩風格大變。壯美的景色孕育出壯麗的詩風,換言之,岑參邊塞寫景詩壯美雄奇風格的產生,最關鍵的原因在于邊地風光和新奇景物給詩人造成的視覺震撼與心理沖擊,異域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開拓了詩人的眼界和胸懷,也擴大了他寫景詩的表現范圍。
對于岑參而言,眼前獨特的邊疆物候、極端天氣都是新鮮刺激的,詩人對此也傾注了很多的筆墨。二月的江南正是春光明媚、碧草芳菲的景象,而眼前的邊塞卻是“秋雪春仍下,朝風夜不休”(《北庭作》)的寒冷蕭條之景。八月的內地秋色宜人、瓜果飄香,而詩人在邊塞體驗到的卻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季節反差與視覺沖擊。眼前的景色使詩人敏感的心境專注于邊塞獨特的物候特點上,通過對具有地域特征的物候景觀的刻畫與描摹,為我們展現了一幕幕瑰麗雄奇、充滿異域情調的特寫鏡頭。在“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保ā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 (《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等詩句中,岑參對邊地氣候的苦寒做了淋漓盡致地描述。
在西域,除了奇寒還有苦熱。“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經火山》),詩人用白描和鋪張的手法表現火山之酷熱,通過運用“燒”、“蒸”這些奇巧的文字,將景物襯托得栩栩如生?!盎鹪茲M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火山云歌送別》),藝術地再現了紅云繚繞、熱浪騰空的火焰山奇觀。炎熱的地方除了火山,還有熱海?!拔黝^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詩人以如椽之筆將這一幕幕的奇景寫得有聲有色、無比傳神。凡此種種獨具特色的邊塞寫景詩,曲盡西域物態奇景,傳達出一種英雄主義和浪漫豪情。
岑參從山林寺院、都城市井走向大漠邊城,和諧的山風水月變成了冰天雪地和奇寒酷暑,自然環境如此大的差異,使詩人開始關注西北邊地的人文環境,詩歌和風格也為之改變。應當說,是地域環境的變化改變了岑參寫景詩的內容與審美風格。
三、晚年蜀地景物詩的奇險峭拔
岑參晚年寓居蜀中時期最引人注目的仍是他的寫景之作。蜀道歷來以奇險棧道著稱于世,面對蜀道山川的雄奇險峻,詩人的激情一觸即發,那一首首濃墨重彩的紀行組詩肆意揮灑。他以“千崖信縈折,一徑何盤紆”(《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來描繪川陜通道的駱谷之景,又用“棧道籠迅湍,行人貫層崖”(《與鮮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來凸顯七磐嶺棧道的艱難險阻。詩人對劍門雄關的高峻險隘做了反復地鋪陳, 劍門之險讓人不寒而栗。“劍門乘險過,閣道踏空行”(《送郭僕射節制劍南》),使人真實感受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艱辛。
岑參寓居蜀中時寫的山水詩,還著力描繪巴山蜀水的山青水秀。寫曲折江岸的奇峰:“江回兩崖斗,日隱群峰攢”(《早上五盤嶺》);寫江水的煙波浩渺:“殆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天晴見峨眉,如向波上浮”(《初至嘉州作》);寫江水的沉澈:“分明峰頭樹,倒插秋江底” (《峨眉東腳臨江聽猿,懷二室舊廬》);寫竹林深處的猿聲鳥鳴:“猿拂岸花落,鳥啼崖樹重”(《東歸發犍為至泥谿舟中作》);寫浣花溪畔的柳枝蘆花:“江柳秋吐葉”,“江暖柳條黃”,“蘆花白如雪”,“蘆荻花紛紜”等等,總之,詩人選取了一系列獨具西南地域特點的動植物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心緒,極富審美價值。
綜上所述,岑參不同時期所作的寫景詩,充分體現出我國南北不同地域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的差異,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與特色。嵩山郊野山林清新自然、不假修飾的清麗之作,源于詩人發自內心的心靈抒寫;當他置身邊塞絕域,俯拾即是的邊地景物又為他的寫景詩注入了新鮮的元素,傳神的詩筆記錄下的是令人震撼的壯闊景象。而晚年,岑參于大膽夸張中再現了巴蜀風光的風姿與韻味。可以說,岑參不同時期的寫景詩,將他的理想抱負、建功立業的雄心,以及他的身世之感,全然融入對不同地域風光景物的描寫之中,融情入景,以景喻情,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現其寫景詩的獨有內涵和獨特魅力。
注釋: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五,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頁。
[2]陳寅恪.講義及雜稿[M].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483頁。
參考文獻:
[1]陳鐵民,侯忠義.岑參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5.
[3]孫映逵.岑參詩傳[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