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許多人對于《陰謀與愛情》這部作品的評價重點都是在“啟蒙”與“批判”上。作為18世紀德國文學“狂飆突進運動”時期的代表作,席勒的這部《陰謀與愛情》固然表達出了這樣的內容,但是他的魅力就真的只在于此么?我要探討的,就是《陰謀與愛情》這樣的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他的魅力在哪?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這樣的文藝作品呢?
關鍵詞:社會價值;沖突;觀眾
作者簡介:孫伯翰,云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西方戲劇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想要探究《陰謀與愛情》魅力的來源,就必須了解造成其中主人公費迪南與露易絲愛情悲劇的原因。 我們可以把造成他們的悲劇的原因分為兩種,一是封建制度,這是以往的作品分析中所側重的。二是個人原因,這是各個時期眾多愛情悲劇都包含的重要因素。從劇本整體上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在席勒筆下,上層貴族像公爵、宰相、侍衛隊長這些人均以反面形象出現,因此在評論《陰謀與愛情》中的人物形象時,我們常常會說:“宰相瓦爾特是劇中封建反動勢力的代表?!盵1]這樣以階級身份而非人物個性來做出的判斷。這里面自然牽扯到了對于封建制度的批判,對青年人的贊揚。在評價劇種的愛情沖突時,許多人也會說“斐迪南和路易斯戀愛的壁壘是市民階級和封建階級的對立。”[2]這部作品是有當時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背景因素在里面的,而且這種因素被席勒明確表達了出來。但是,撇開時代因素不談,一對年輕人之間戀愛,受到惡勢力的阻礙最后釀成悲劇的故事模式,也還是從古至今各種文學、戲劇表現愛情悲劇的重要傳統。從這個角度上說,這種模式的重點在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而非對于所謂封建階級的批判。
對于《陰謀與愛情》來說,他的魅力產生于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封建階級與封建制度的批判,還是文學傳統中的個人間的沖突造成的悲劇。簡單來說,我們要弄清的是,《陰謀與愛情》的魅力到底是社會價值,還是作品的故事。
時代在變,社會構成在變,相似的故事卻在不斷出現。我們把《陰謀與愛情》的主要內容挑出來并不復雜,這就是一個男女主人公相愛,卻受到家長及第三方阻礙的故事。此種題材,既可以寫成悲劇,甚至也可以寫成喜劇,無非是故事走向不同而已。寫的比較經典的悲劇,就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寫的比較經典的喜劇,就可以是現在還在熱播的瓊瑤的《還珠格格》。同樣,這種故事也可以表現作者不同的思想,席勒用在《陰謀與愛情》中表現的就是反封建專制。而同樣是悲劇,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表現出來的是反對家族仇恨。而到了中國孔尚任的《桃花扇》卻是“借離合之情,抒興亡之感。”當然,他們的主題是不一樣的,情節有著巨大的差異,可是故事的核心卻都是相愛的一對戀人與阻礙他們的因素做斗爭。這種阻礙他們的因素,無論這種阻礙因素是社會的、家庭的、倫理道德的、最終還必須要以人表現出來,說到底,就是人的沖突。
故事中的沖突好看,戲劇的戲劇性才能體現出來,戲劇才能好看。對于多數觀眾來說,一個戲精彩不精彩,主要在他的故事,而不是他所表達的主題。如前文所說,無論背景如何,作者表現的主題如何,這類故事的核心在于男女主人公與阻礙他們相愛的各種因素的沖突,表現出來就是人與人的沖突。因此,觀眾的興趣點是在沖突上,而不是什么社會背景、主題思想。只有故事好看,人物塑造的飽滿,沖突表現的激烈,這個作品才能夠吸引觀眾。因此,一個悲劇,能夠讓人感同身受的是故事本身,而不在于他的背景是社會制度造成的還是家庭問題造成的。當然,這不代表作為故事背景和思想內涵的社會制度問題、家庭問題不重要,而是說,作為一個悲劇作品他的生命力在于他的故事能夠打動人的心靈。從《陰謀與愛情》這部作品來說,它的優秀之處在于他對費迪南、露易絲、宰相、彌爾芙特等等這些人物的刻畫以及他們之間關系的建構。它能打動我們的是費迪南對愛情的堅定、露易絲純潔善良的心靈,而這自然是在沖突中表現出來的。席勒對于愛情的描寫是深刻的“在席勒筆下, 愛情的破壞力得到了較為忠實的表現, 沒有藥酒與魔法, 費迪南和路易絲終于在愛情的烈焰中飛蛾般死去, 父母失去了兒女、 家族失去了承繼、 國家失去了希望,而只有愛情得到了升華。”[3]我相信多數人在意的是這些,而不是它是否批判了封建專制。當然我們會在感動之后想到作者對與封建專制的批判,可畢竟對故事的感動在前,故事才是觀眾欣賞與感動的重點。
當我們回朔這些偉大的作品時候,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社會價值,更要注意到他們所蘊含的藝術價值,這才是他們作為藝術作品而非政治宣言存在并供我們欣賞的最重要的原因對于。作品藝術水平優劣的分析才應該是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吳兆芳《陰謀與愛情》的思想與人物[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998:4.
[2]安國梁 論席勒的《陰謀與愛情》[J],河南師大學報,1982:1.
[3]張秀寧《陰謀與愛情》中的個人政治美學[J],蘭州學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