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更輝
兩個維度談提升黨報經濟報道專業性
□ 文/王更輝
當前,提高黨報經濟報道的專業水平,應做到準確掌握、科學運用經濟學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特別是要與時俱進地掌握好經濟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基本概念、理論內涵和分析框架。同時,也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關鍵經濟數據的重要內涵,通過用好經濟數據、準確解讀數據來提升報道的專業水平。
黨報 經濟報道 專業性

王更輝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
(一)深刻把握好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并用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指導好宏觀經濟報道和區域經濟報道。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科學發展成功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經濟報道、特別是宏觀經濟報道和區域經濟報道,必須深刻、準確把握好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并運用好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
以《南方日報》2015年推出的“創新驅動 解碼深圳”系列報道為例。在創新驅動發展被擺到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的背景下,深圳迎來創新爆發期,并成為國內外各大媒體矚目的創新樣本。但初期各大媒體的報道多為碎片化呈現,或側重創新的一個要素、一個側面。此時,系統解剖深圳創新的經驗,分析其創新要素如何集聚,以可資借鑒的經驗呈現出來,意義非凡。
為了能夠將深圳創新經驗說清、講透,《南方日報》的“創新驅動 解碼深圳”報道充分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等理論框架,對照國際、國內橫向坐標和深圳發展歷史的縱向坐標,通過大量的調查走訪和廣擷觀點,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對深圳進行樣本解剖。
深圳創新的集聚爆發,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歷史的必然,也有多重主動作為的因素交織。運用市場經濟理論和區域創新的原理對深圳經驗進行梳理,可以大致發現這樣一個發展的脈絡:改革開放以來,抓住全球第三輪產業轉移的機遇,深圳承接歐美、日韓等國技術轉移,完成了產業發展的基本積累。依托于珠三角強大的制造業基礎,深圳創意落地的速度更快、鏈條更短、成本更低,吸引了創新創意企業的集聚。創投資金、金融配套的隨之跟進又進一步為深圳創新輸血。由此,深圳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要素配套和火熱濃烈的創新氛圍。而華為、騰訊、中興、華大基因等大量創新型企業又對上下游產業鏈產生創新溢出,形成了一個個創新圈……梳理清楚這一脈絡后,報道從技術集聚、產業配套、金融支持、文化基因、創新溢出等五個維度來解碼深圳創新驅動的內在基因,大大提升了專業性,得到政界、企業界和學界的廣泛認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闡述“五大發展理念”時指出,堅持創新發展,要“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盡管在“創新驅動 解碼深圳”報道推出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尚未召開,但正因為在報道推進中充分運用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使最終呈現的內容充分契合了“五大發展理念”要求,成為《南方日報》經濟報道的經典之作。以“創新驅動 解碼深圳”系列報道為代表的《南方日報》2015年創新驅動報道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閱評表揚。
(二)深刻把握經濟新常態的理論內涵,并準確運用相關理論工具、經驗數據提升報道專業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三期疊加”的新發展階段,面臨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等新變化。中央明確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較早進入新常態,各項特征也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在廣東做好經濟報道,就更需要把新聞事實和現象放到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進行觀察、展開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報道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南方日報》對廣東省2015年經濟數據的報道就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2016年1月20日,廣東省統計局公布了2015年廣東經濟運行的相關數據后,記者敏銳地發現兩大關鍵指標雙雙達到關鍵拐點: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5%、技術自給率達71%,剛剛達到或略略超過國際公認的2.5%和70%的創新型地區的門檻,標志著廣東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果,正式跨入創新型地區行列。《南方日報》隨即在次日頭版重要位置刊發消息《廣東跨入世界創新型地區行列》。這一論斷的提出,極大地鼓舞了士氣,為下一步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隨后,《南方日報》繼續深挖2015年及“十二五”經濟數據,并在2016年廣東省兩會召開之際,推出系列述評“從經濟數據看廣東引領經濟新常態”,分別從廣東經濟率先回暖、廣東經濟加快從速度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轉換、綠色發展帶來環保拐點等四方面,深入、準確、專業地對廣東率先迎來新常態、率先適應新常態、率先引領新常態的特征進行了深度報道。這組述評通過深入分析經濟數據,采訪知名專家學者,揭示了數據背后的經濟發展趨勢,有利于準確把握廣東當前經濟形勢與發展前景,進一步提振全省上下發展的信心。它的推出應景及時,受到廣泛好評,同時得到相關部門的閱評表揚。
上述案例正是把握好新常態的理論內涵,并準確運用相關理論工具、經驗數據提升報道專業性的最好體現。如果沒有記者對經濟數據、特別是創新相關指標的長期跟蹤和熟練掌握,就無法得出廣東跨入創新型地區門檻的關鍵論斷;另一方面,只有準確把握新常態關于增速換檔、結構變動、動力變換的特點,才能對廣東率先迎來新常態、率先適應新常態、率先引領新常態這一大邏輯作出及時反應。
(三)深刻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內涵,善借權威專家的權威解讀提升報道專業水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政策創新。黨報只有深刻把握好其理論內涵,才能更好地指導經濟報道工作,并為一線的經濟工作實踐提供有益借鑒;而在此時,借助權威專家的權威解讀,有利于提高報道的專業水準。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北藭r,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讀者來說還是一個新名詞,中央層面也尚未進行系統性闡述,一時并未引起廣泛關注。
得益于常年與中央核心智囊團的密切接觸,《南方日報》在全國各大媒體中較早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進行了準確闡述。2015年11月25日推出的《首提“供給側改革” 推進經濟轉型發展》一文,通過采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等權威專家,及時向讀者傳遞出中國經濟出現了從重視“三駕馬車”拉動到重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政策著力點的重大變動信號,揭示出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癥下藥之舉,其本質是進一步清除阻礙發展的桎梏,釋放生產力,挖掘中長期增長的動力。
2016年全國兩會前,廣東省及時出臺《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南方日報》隨之策劃推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看”系列報道。通過國內頂尖專家的高端訪談,正式拉開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報道的大幕。這組報道緊扣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向讀者準確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并為下一步行動提出對策建議,回應了公眾和讀者的關切,得到廣大讀者和受眾的好評。
以宏觀經濟報道中的統計數據為例,要做到五個“結合”來提高報道的專業水平。
(一)努力做到把握全局和抓住主要矛盾相結合。
對宏觀經濟進行全面分析,一般要關注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等主要指標,同時也要看庫存變動、消費者信心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等,還要注意貨幣和財政方面的指標。
在進行某一專題報道時,除了對涉及該主題的主要指標、強相關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同時也關注弱相關指標或者次要指標,避免以偏概全。比如,在2004年至2007年經濟高速增長期,《南方日報》的宏觀經濟報道突出強調了“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增長期的主要特點,但也不忘指出這一階段環境指標、能耗指標中的不夠理想的一面,警示要防止“高污染”;近兩年,《南方日報》的經濟報道在突出我國特別是廣東經濟“中高速增長,低通脹”的特點時,也不忘強調保持較高就業率的特點,以此增強讀者、受眾對經濟增長的信心,更好地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二)總量分析和結構分析相結合。
一般來講,做好宏觀經濟報道首先要做好總量分析,但光有總量分析還不夠,往往還要對結構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對經濟發展做出準確的判斷。結構分析所涉及的數量關系較多,比較重要的有三次產業結構、內外需結構、區域結構、所有制結構等。
在做好經濟新常態報道時,結構分析尤為重要。新常態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高度概括,但它主要是一個總體、抽象的概念,在報道實踐中,需要進行具體而細致的結構分析才能揭示這種新階段的特征。具體到廣東來說,要在關鍵節點科學解讀好關鍵的結構性數據的變動。比如,2015年,廣東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50%,意味著 “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布局基本形成,廣東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再如,粵東西北增速2015年首次低于珠三角,這雖然從區域協調發展來看并不樂觀,但卻反映出率先轉型的珠三角已初步嘗到甜頭?!赌戏饺請蟆返暮暧^經濟報道準確地把握住這些結構性指標的內涵,在行文時注意一分為二地對經濟數據的意義進行客觀解讀,把握好分寸,提高了報道的專業性、權威性和可信度。
(三)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相結合。
縱向對比可以看變化,橫向對比可以看匹配、看優劣?!赌戏饺請蟆吩凇皬慕洕鷶祿磸V東引領經濟新常態”系列報道中,較好地運用了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相結合的方法,使得整組報道主題更加突出鮮明,文章更具可讀性,論證更有說服力。
通過橫向對廣東與全國及其他省份進行比較,可以明顯看到廣東與全國經濟走勢出現不一致的現象:2015年,全國經濟增速分季度看分別為: 7.0%、7.0%、6.9%和6.8%,逐季回落態勢較為明顯;而廣東同期增速分別為:7.2%、8.1%、8.3%和8.3%,逐季回升態勢較為明顯。這一橫向對比直觀體現了廣東經濟率先全國回暖的特征,這也是廣東率先進入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和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
通過縱向對廣東“十二五”與“十一五”經濟增速進行比較, 2011年至2015年,廣東GDP年均增長8.5% ,較“十一五”時期12.4%的年均增速回落3.9個百分點。很顯然,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但同時,廣東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綜合指數從2010年的75.9%穩步提升到2014年的85.2%,2015年達到86.0%。5年間增幅超10個百分點,年均提升2個百分點。一增一減的兩組縱向對比的數據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充分體現了廣東發展階段的更替、發展特征的變化,廣東經濟“雙中高端”特征明顯,進一步佐證了廣東率先進入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和積極引領新常態。
(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
定性分析是對有關定量關系的概括和提煉,定性分析需要以定量分析作為基礎。在經濟報道中,要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既不能一味列舉數據,讓讀者陷于數據海洋,對關鍵問題的關鍵判斷要有詳細的分析;又不能只作邏輯推演,對關鍵的判斷要有準確、有分量、有說服力的數據作支撐。
《南方日報》的報道《廣東:從“追趕經濟”到“轉型經濟”》便較好地運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手法。該報道推出時間為2012年7月,是在當年半年經濟數據出來后發表的。從定量分析來看,2012年上半年,廣東GDP增長7.4%,增幅同比回落2.8個百分點,僅比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2009年同期高0.3個百分點,為近年來新低。與8.5%的年度目標和全國同期7.8%的增幅相比,廣東經濟下行壓力超乎年初預期。但透過數據結合廣東發展階段進行定性分析來看,轉型期經濟增速出現回落是正?,F象,這是廣東轉型必須承受的“陣痛”, 當然也受到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這也是工業化國家帶給我們的經驗。因而,報道借助專家分析做出大膽判斷:廣東經濟從總量追趕階段正式進入到轉型階段,從過去主要追求總量、以亞洲四小龍為標桿,到近年來大力實施轉型升級戰略,注重提升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這背后折射出廣東發展階段的變化和發展理念的轉變。
(五)短期分析和長期分析相結合。
短期分析可以及時把握經濟運行的動態和細節,有助于及時捕捉苗頭性現象,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長期分析能夠揭示經濟現象內在的運行規律,有助于我們理解一些短期問題出現的原因。在經濟報道中,短期分析有助于我們把握經濟走勢,并以此為依據對政策調整提供針對性建議;長期分析則有利于我們跳出視野的局限,更好地把握發展階段的轉變,從而對調整發展戰略和中長期決策提供有益幫助。
同時要注意判斷數據的性質,看它是屬于先行指標、同步指標還是滯后指標。其中,先行指標又稱超前指標,也稱預兆性指標,是指預示未來月份經濟狀況和可能出現的商業周期性變化,并為分析者提供利率趨勢變化早期跡象的市場指標。比如,PMI指數(采購經理指數)便是大家較為熟知的先行指標,PMI指數50為榮枯分水線。當PMI大于50時,說明以制造業、服務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處于繁榮周期,而小于50時,說明實體經濟處在衰退同期。PMI是通過對采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匯總出來的指數,反映了經濟的變化趨勢。近些年,各大媒體特別是專業媒體對PMI指數的報道力度明顯加大,正是因應受眾對具有預警作用的先行指標關注度提升的做法。
經濟報道對專業性要求比較高,黨報尤甚,這就要求黨報經濟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在專業上不懈地追求客觀準確,力求揭示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和規律,更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經濟工作大局,圍繞黨和政府關于做好經濟工作的大政方針經營好經濟報道,為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作者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