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佳冉
從《中國百年新聞經典》再版看提升素質與引導力
□ 文/陳佳冉
在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出現歷史性巨變的情形下,新聞媒體要承擔起有效引導社會的責任,必須實現從外延式發展到以提升素質和質量為主要特征的內涵式發展的轉變。
《中國百年新聞經典》 再版 采編素質 作品引導力
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2016年7月再版的《中國百年新聞經典》(消息卷、通訊卷、評論卷、攝影卷、漫畫卷),是由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科學建立新聞工作價值體系與有效提升我國新聞媒體傳播能力研究》首席專家劉梓良帶領課題組歷時六年時間,針對我國新聞隊伍的現狀,圍繞提升新聞隊伍綜合素質、提高新聞作品質量,推動新聞行業內涵式發展的主題,所進行的一項具有開創性研究的一部經典叢書。
該課題的研究,首先立足于我國新聞隊伍現狀調查。課題組在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新聞從業者的調查中發現:目前我國新聞隊伍呈現“三多一少”的新特點?!叭唷奔茨贻p人多、非新聞專業背景人員多、高學歷者多,“一少”即拔尖人才少。其次,通過對新聞作品質量的深入分析發現:在新聞作品質量上,存在“一高兩低”問題?!耙桓摺奔匆话阈詧蟮辣壤撸皟傻汀奔瓷疃葓蟮辣壤汀⑶罢靶詧蟮辣壤?。
“針對上述問題,能否對提升新聞隊伍素質和提高作品質量進行統一研究,進而找出其內在的必然聯系,是本課題研究的最大挑戰?!眲㈣髁冀淌诮榻B課題研究成果時說。為此,課題研究跳出以往就理論研究理論,或就作品研究作品的傳統思路,力圖把理論研究與新聞實踐成果緊密結合起來,從而探索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摒棄以往單一的“從客體出發”的傳統窠臼,堅持“從主客體的辯證統一出發”,強調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性:在理論探索上,為構建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聞采編綜合素質理論,把新聞從業者的知識結構(價值基礎)、專業技能(價值能力)、職業道德(價值規范)、創新能力(價值成果)構成一個完整且相互聯系的綜合素質價值整體。這一理論體系,既與新聞實踐活動規律——活動主體、活動方式、活動對象、活動目的相統一,又與知識生產者的核心要素——學識、技能、道德、創新的綜合素質相一致。
進而,課題組通過對選入我國一百多年來新聞經典作品的深入研究中發現:凡是主題鮮明、立意高遠、開掘深刻、見解獨到、表現手法新穎,揭示出新聞事件的內在本質和典型人物的思想品質,能夠引發理性思考,產生深遠影響的新聞作品,其作者的綜合素質也必然是完善的。一百多年的新聞實踐有力地證明: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著新聞作品的質量,人品決定作品。人品與作品之間具有本質的、內在的必然聯系。就新聞作品的引導力和影響力而言,新聞雖然來自于事實,但新聞不是“事實”的簡單呈現:具有怎樣的知識結構,運用什么方法來認識、挖掘事實的本質和內涵,傳遞怎樣的價值主張與社會責任,通過什么樣的創新形式來表現作品,這無不與新聞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創新能力的綜合素質息息相關。在缺位或欠缺任何一個素質結構的情況下,優秀新聞作品不可能產生出來。這也正是編寫這部中國百年新聞經典所確立的“主客同構,人(品)文(品)統一”指導原則的科學根據。
本套經典叢書,從不同歷史階段的大量的作品中,遴選了1900年—2013年113年間的中國近現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初選作品。按照編選標準,經過專家的三輪嚴格細致的評審,最終選出消息作品76篇,評論作品68篇,通訊作品49篇,攝影作品114幅,漫畫作品100幅。在此基礎上,對選入的作品,經過課題組反復核實、查證,按照相關內容程序,進行認真編寫,最后由承擔不同體裁的分卷專家進行修改和審定。這次再版,根據專家建議,對3個分卷編選的3篇作品作了微調。并從近幾年涌現的優秀新聞作品中,選取了一篇消息體裁作品:《火車站見證蘭考經濟變遷》,作者:童浩麟;另一篇是評論體裁作品:《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作者:范正偉??梢哉f,這兩篇作品在同時期的同類體裁作品中具有典型意義。
依據本套新聞經典叢書的“主客同構,人(品)文(品)統一”編寫原則,各分卷的每一篇作品在編寫內容的體例上自成一體。包括:作者照片;作者生平簡介;作者綜合素質:知識結構、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創新能力;作品文本;作品點評。對每一件作品,從背景、特色、意義及影響等方面,專家進行逐項點評。通過對所選入作品的精當點評和分析,揭示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及寫作特色。在每一篇優秀作品中,無論展現的是平凡的具有深刻意義的小事,還是作者筆下描繪的歷史風云,既能使人從作品中受到教育和啟迪,同時也折射出作者的學識、專業水準、社會責任和創新能力。
作為該經典叢書的責任編輯,我認為,這套《中國百年新聞經典》叢書無論是對剛剛走向新聞行業的年輕同志,還是在學校學習的莘莘學子,不僅是一部值得認真閱讀的經典之作,更是一條通向事業的成功之路,也是人生一座高高聳立的價值坐標。新聞采編綜合素質理論,不僅揭示了以人為本的實踐活動規律,探索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也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對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作者是人民出版社編輯,《中國百年新聞經典》叢書責任編輯)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