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郭振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什么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如何讓人民群眾更加享有“獲得感”?《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近日在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的調研中,發現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地方實踐范例——以黨的建設引領社會建設、以黨員素質提升民生品質,“黨建元素”已然成為群眾“獲得感”考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李金樂看望困難黨員
組織保障讓群眾“身邊有人”
不斷提升百姓福祉是老城區委、區政府一以貫之的執政理念,“十二五”期間,老城區財政總支出的77.2%被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2015年,這一比例高達79.7%。然而,區委副書記、區長楊劭春在與《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交流時認為,執政為民一定要使百姓感受到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不能僅以“兜里有錢”來計算群眾“獲得感”的“含金量”,讓20萬普通市民以“老城主人”的心理認同體面、自豪地生活和工作才是黨委、政府的核心追求,“隨時享受政府服務”則是其中的一項關鍵指標。
問題隨之而來——“隨時享受服務”的前提是“政府就在身邊”,而機構編制、地方財力又決定了政府不可能供養數目龐大的公務員隊伍。此時此刻,讓無處不在的共產黨員為群眾提供貼身、貼心的服務自然成為破解難題的不二之選;如何讓老城區6135名在冊黨員成為黨和政府的直接代表也就順理成章地列入了區委、區政府議事日程。
老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李金樂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瀆職”,近年來,這一理念在老城區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認識高度。區委嚴格對照《黨建目標責任書》和基層黨建承諾事項,黨建與經濟一同謀劃、一同部署、一同推動、一同考核;對全體黨員廣泛開展“入黨為什么、入黨干什么、我該怎么做”的大討論,努力形成爭做優秀黨員的良好風氣。
在濃烈的思想氛圍下,老城區委創新實施“1+4”結對幫扶計劃,副縣級以上干部每人聯系1個辦事處(項目)、1個社區(村)、1家企業和1戶困難群眾;副科級以上黨員干部每人建立1個黨建聯系點、分包1戶困難群眾;選派21名科級干部到社區(村)任“第一書記”,推動856名在職黨員、2700多名黨員志愿者到社區工作。同時,努力推行“網格化黨建”,為80家駐社區單位黨組織提供區域黨建資源,實現了社區“大黨委”組織形態全覆蓋。
民企洛陽龍派機械有限公司只有50多名員工,在總經理高長合的支持推動下,一批退伍軍人黨員和大學畢業生黨員進入企業并建立黨支部,帶領員工不斷創新、誠信經營,生產的運梁車在國內質量領先并遠銷歐美、非洲、中亞等地區,產值連年翻番,成為老城區“隱形冠軍企業”、“黨員雙創示范企業”。《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龍派”這樣的民營企業在老城區有520家,貢獻著全區90%的GDP,區委在所有民企中建立起黨的組織,13個非公企業黨建示范點更像迎風飄揚的旗幟讓企業黨員有了更多歸屬感和責任感。

駐村第一書記幫扶項目——冢頭村蔬菜大棚
據李金樂介紹,與政治舉措相配套,老城區逐年增強“黨建財力”,2015年列支黨建專項經費370萬元,實際投入1100萬元,確保每村工作經費達到6萬元,城市社區則達到10萬元;書記、主任、委員月收入分別達到1875元、1500元、1125元。2016年,又在洛陽率先將社區書記(主任)的月生活補貼增加300元、副職(委員)增加260元。基層黨員干部“公職化”帶來的是“政府服務”落地生根,就業社保、醫療衛生、社會救助、居家養老等綜合服務功能及資源配置直接下沉到社區,群眾的事情社區能辦的當場就辦,需要上報的則全程代辦,辦結率高達99.4%。
道北路街道黨工委書記蔡宜凱曾在組織部門工作多年,他認為,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在體制、機制上為黨的群眾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辦事處黨工委―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的“四級管理”工作體系則是黨的建設惠及民生的一大創新。想辦事、會辦事的人民公仆時刻都在自己身邊,群眾自然會感到得心應手。
已經在基層工作了25年的道北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文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像他這樣的“老社區”,黨委、政府明確給予副科級政治、經濟待遇,普通工作人員也會由“政府購買”等形式保障其切身利益。但基層事務千頭萬緒,只靠社區人員遠遠不夠,這時,黨建的力量凸顯出來——道北社區把居民中105名離退休黨員和391名黨員“上班族”納入組織體系管理和使用,群眾有問題,他們是信息員;鄰里鬧糾紛,他們當調解員,許多社會矛盾在第一時間化解,看似紛繁復雜的社區工作變得有條有理。“其實很多時候老百姓就是想找人嘮嘮嗑,家長里短的,你讓他把話說出來,心里的疙瘩就解開了,關鍵是他要有真誠相待的傾訴對象。”陳文成說。
魚水交融做百姓“至愛親朋”
老城區的古城保護與整治是河南省重點工程,為了保證項目有序推進,區里抽調26名區級領導、51名科級干部和577名黨員直接入駐工地。“日夜奮戰”使來自不同單位的600多名同志變成了無法正常參加原單位黨組織生活的“流動黨員”。2015年1月,老城區委根據有關規定精神成立了古城保護與整治工作臨時黨委,黨委書記與項目指揮長同步任命、支部書記與分指揮長同步任命、項目黨建與項目管理同步部署、黨組織制度與項目管理制度同步制定、黨組織工作績效與項目績效同步考核,構成了“七縱八橫”的黨務工作格局。
“哪里有項目,哪里就有黨的組織、就有黨的活動”,老城區委創造性地“將黨旗插到工地上”,在黨員教育管理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與《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的交流中,臨時黨委辦公室主任、支部書記王延生談得更多的卻是共產黨員們如何與原住地居民建立魚水情誼,促成和諧拆遷的事例。
王延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古城改造需要征收民房7800多戶,這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群眾工作。臨時黨委為此實施房屋征收和化解矛盾雙重承包責任機制,明確要求以黨員干部的“想清楚、弄明白、用心干”換取居民群眾的“愿意搬、盡快搬、高興搬”。黨員干部紛紛與包干對象結對子、交朋友,設身處地為拆遷居民著想,用足用好相關政策,以至于許多工作對象都把他們當作是最好的朋友。“一些居民因拆遷補償等問題引發家庭糾紛,親屬家人至今或許還互相心存芥蒂,但他們搬走以后還會過來和我們的黨員干部喝茶聊天,我覺得這種和諧自然的黨群關系也是群眾‘獲得感的基本要素,非常值得追求和珍惜。”王延生認為。
在古城保護辦公室,《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還聽說了一個更有“創意”的黨建案例——除了從不同單位抽調過來的機關、社區干部,臨時黨委還吸納了許多在古城從事經營活動的“體制外”黨員。王延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古城業者來自四面八方,他們中的黨員“歸屬”愿望很強,黨委也非常需要通過他們聯系群眾,兩者可謂一拍即合。“遇事大家商量,問題共同解決,實際效果比貼布告、開大會要好很多。”王延生說。
“道北地區加快發展”是老城區委、區政府與“古城保護與整治”齊頭并進的兩大戰略之一,《中國經濟周刊》在位于城鄉接合部的道北路街道調研時發現,該地區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也在隨著黨的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日益緊密。蔡宜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居民提問題、支部接問題、黨員解問題”,近年來,道北的黨員干部廣交草根之友,了解底層需求,依托社區服務中心、幫扶救助中心、網格管理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切實解決了轄區居民的許多實際問題。
“群眾‘獲得感中充滿‘黨建元素是老城區的一大特色,這也充分說明一個地方的工作做得好不好,關鍵要看基層黨組織能不能干、會不會干,而在群眾心目中,‘組織就是具象的黨員、身邊的干部。”楊劭春在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總結黨建工作時這樣認為。

黨員志愿者進社區服務群眾
楊劭春說:“經過多年探索,‘黨員要有服務意識、服務要有好的方法已經成為老城區黨員干部的基本共識,‘自己引以為豪、百姓拍手稱贊則被人民群眾當作‘頂梁柱‘領路人的評判標準。2015年,老城區實現了發展空間大幅提升、民生福祉全面提升、黨建水平顯著提升,我們的‘1+4結對幫扶活動榮獲全國‘群眾工作案例優秀獎,‘負面清單制度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論壇最佳案例,這與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動員群眾、帶領群眾共同奮斗密切相關,但如何持之以恒地將老城的‘黨建品牌發揚光大、如何更好地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思想引導作用、組織協調作用、服務指導作用,做好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民生保障三張答卷,我們還將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