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希瑟
科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會越來越長壽,將來我們甚至可以活到100歲或者更老。然而,伴隨長壽而來的還有高昂的代價。
我們活得越久,就越有可能患上對生活影響巨大、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比如癡呆癥。這種疾病以一系列的記憶力喪失癥狀為主要特征,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癥,目前仍無藥可醫。
澳大利亞有關癡呆癥的數據非常發人深省。就目前而言,總共有34.28萬名澳洲人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式承受著癡呆癥的折磨。癡呆癥是導致死亡的第二大主因。再過十年的時間,癡呆癥患者人數將上升至40萬人。如果沒有醫學上的重大突破,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90萬。
此外,處于這場戰爭漩渦中的并不僅僅是患者本人,還有關心和照顧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在所有的疾病當中,癡呆癥可能算是最殘酷的了,它毫不留情地剝奪了人們的記憶和尊嚴,讓深愛的人為自己收拾背后的亂攤子。更可怕的是,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這種無藥可醫的疾病,因此,必須找到辦法防止這種災難的發生,而且也確實有章可循。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擁有超乎人們想象的應變能力和生長能力,甚至還有驚人的自我修復能力。
“神經可塑性”理論認為,大腦不僅僅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就好比一個電腦芯片一樣,而且也是人體的一個集成部分。這一理論相信,大腦與其所擁有的一切復雜功能都是可塑的,也就是說,大腦有驚人的改變自我構造和功能的能力,可以進行重組或者進化,并能夠為因受傷或疾病而損傷的不可挽回的突觸信號找到新的路徑。
盡管初始于20世紀80年代,這種理論仍然處于未成熟階段,直到2000年才獲得廣泛的支持,自此成為大腦科學變革的中心。
“至今,許多科學家仍將大腦當作人體一切活動的基地,”加拿大精神病專家、《重塑大腦,重塑人生》《大腦的自愈能力》的作者諾曼·多伊奇醫生說道,“當健康的大腦指揮人體的各種活動,發送活動指令的時候,這種關系其實是雙向性的。以某種固定方式移動的四肢也能夠向受傷的大腦發送信號,從而刺激大腦在受傷的神經元周圍找到新的神經路徑。”
換句話說,如果腦部受傷導致一只腳的運動功能喪失,移動那只腳就可以幫助大腦找到新的神經細胞,來代替那些受損細胞,從而恢復正常功能。然而,比身體自愈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它顯而易見的防止自身功能退化的能力,這也就是癡呆癥預防變為可能的原因。
多伊奇醫生說:“保護大腦神經元可以降低癡呆癥的發病幾率。”對癡呆癥和其他疾病來說,它們都被看作是一種“遺傳或衰老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或二者兼具),科學一直在期待醫藥界研制出一種有效的制劑或根治的療法。
記憶力喪失被認為是一種病理現象,需要靠藥物來支撐不斷衰退的神經系統,但是,事實遠非這么簡單。以上治療模式沒有充分利用病人自身的思維能力,以及利用大腦和身體鍛煉來構建緩沖保護的能力。有很少一部分人攜帶阿爾茨海默氏癥的遺傳基因,還有一些因素會增加患病風險,比如接觸殺蟲劑之類的毒性物質及頭部損傷,但良好的教育可以降低患病風險。沒有人知道我們是否真的能延緩具體某個人大腦的退化進程,但是,某些特定的活動對大腦及其功能的整體保護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多伊奇醫生提到了威爾士卡迪夫大學兩年前所做的一項專業研究。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對2235名中年人進行了為期30年的跟蹤調查,旨在觀察5種活動對他們健康的影響。確切地說,研究人員檢測參與者在此期間是否患上癡呆癥或者出現“認知能力”衰退現象,以及心臟病、癌癥或早逝病癥。結果發現,如果參與者堅持進行其中4種活動的話,他們罹患認知能力衰退或癡呆癥,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癥的風險就會降低60%,這一結論非常驚人。
這5種活動包括:鍛煉——每天快步走兩英里(約3.2公里)或者自行車騎行10英里(約16公里);每天至少食用3到4份蔬菜;保持正常的體重,體重指數在18-25之間;低酒精攝入(酒精是一種神經毒素);不吸煙。
鍛煉有助于從整體上改善大腦細胞功能,多伊奇醫生說,因為它可以促進神經生長,同時會通過改善腦循環來促進新細胞的發育。阿爾茨海默氏癥初始于大腦中海馬體(大腦記憶、學習和情感的中心)的萎縮,進而出現癡呆癥的早期征兆,比如短期記憶力喪失。海馬體也是大腦中把短期記憶轉變成長久記憶的部分。
美國梅奧醫療中心于2011年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沒有癡呆癥的人連續進行一年的有氧鍛煉后,其大腦海馬體區域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增大。“另一項研究表明,經常走路的成年人在開始鍛煉9年之后,其大腦海馬體有增大跡象,”多伊奇醫生說,“研究甚至還發現,那些已經患有癡呆癥的人經過鍛煉,病情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這些研究都把目光聚焦在了走路上,到底為什么走路會這么重要呢?多伊奇醫生提出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理論。他和其他人一樣,相信自幾千年以前,當人類的祖先還在為生存苦苦掙扎的時候,走路和大腦中新細胞的生成便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我們的祖先需要食物或者因受到威脅而不得不逃離居所時,他們就需要不斷行走了。”他說,“他們要去一個新的環境,要不斷探索,以便更好地了解這個環境,才得以在那里生存下去。”
走路雖然普通,但絕對是我們目前所知曉的最有力的神經可塑性介入“療法”之一。在我們進行長期經常性步行鍛煉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很可能已經適應邊進行新任務,邊生成新細胞的模式了。如果說醫學上真的有什么靈丹妙藥的話,絕對非走路莫屬。
同樣地,卡迪夫大學研究中所運用的降低癡呆癥風險的5種活動,實際上深深根植于人類進化史中。
“這5種活動所展現出來的生活方式,與我們以狩獵為生的祖先們的生活模式極為相似,”多伊奇醫生說,“這種方式要求我們順應進化的目的,充分利用我們的身體功能。不管是久坐的生活方式,還是對食物和酒精的過分沉溺,都對我們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人類從來都不是注定要整天坐在辦公室里,乘車或乘飛機旅行,吃各種加工食品,或者過量飲酒、吸煙的。我們本應該過著積極活躍的生活,可是現代的生活方式卻使我們背道而馳。多伊奇醫生說:“從目前來看,身體鍛煉對大腦功能的保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每10個65歲以上的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患上癡呆癥。到了85歲,這個比例就會上升至3:10。但是,這不是不可不避免的。那么,把這5種活動融合到我們的生活方式中絕對會延遲癡呆癥的發生嗎?“不一定,”多伊奇醫生說,“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試一試總沒有害處。”
大腦訓練對腦部健康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是來自諾曼·多伊奇醫生的5個小建議:
1. 旅行——正如我們祖先所做的那樣,尋找一個新的環境,盡情去探索吧!
2. 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在一個新的環境里,使用這種語言,是對大腦很好的挑戰。
3. 學習一門課程——去當地的社區學校或大學學習一門短期課程。
4. 登錄brainhq.com——試著做一些網站上的腦力練習。
5. 做一些智力題——比如數獨游戲或者縱橫填字游戲,就像鍛煉身體其他各部分一樣鍛煉一下大腦吧!
[譯自澳大利亞《女性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