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方美琪是某國資銀行部門經理,入職三年連升三級,對崗位各項業務都駕輕就熟。慢慢地,她發現自己不用那么“拼”也能在體制內“混”得不錯。于是,她開始缺席公司舉辦的管理培訓班,很少參加一些員工聚會。但是舒服的日子沒過多久,美琪因工作業績下滑而被降職。
美琪職場失敗就是典型的沉溺“舒適區”的例子。“舒適區”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研發部主任肖震宇介紹,心理舒適區是指一個人現有能力范圍內能夠完全掌控的區域。處理心理舒適區范圍內的事務,人們往往能得心應手、從容不迫。然而,當面臨的事件、需要的能力在舒適區之外時,人們就會感到焦慮緊張、無所適從,甚至產生逃避、退縮的心理。從人類進化來講,人們對不確定的事物有著本能的排斥,甚至心存恐懼。經濟學家卡尼曼談到,人們厭惡風險,厭惡那些不確定的事情。如果讓他從心理舒適區走出來就會產生焦慮情緒。
古語有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三國有“樂不思蜀”的哀痛,今天有“諾基亞被收購”的教訓,局限于“舒適區”,不會躲避更多的風險,只會導致風險來臨時不知所措。在企業中,長期處于心理舒適區會產生職業倦怠,不愿意接觸新鮮事物。久而久之,就習慣于停留在原地,難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從而阻礙自己的成長與發展。
“未知”雖然有時讓人恐懼,但也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走出舒適區,嘗試新鮮的事情,擴大交際圈子,拓寬眼界,增長見識,能夠收獲更多快樂。探索未知世界本身存在風險性,但卻是一種焦慮與欣喜并存的狀態,剛開始會比較焦慮,但逐漸探索之后會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推動力會促使你開辟“新航路”,提高整個人的能力和素質。
“走出舒適區”不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沖動,身邊一些細微的改變也可以讓你慢慢擺脫舒適區的安逸。比如,變更上下班路線;又或乘坐地鐵或公交時,早一站下車,去發現新的公園、飯店、運動場所等;也可以在豆瓣、QQ、微信公眾號中尋找感興趣的小組,看看其他人都在做些什么,獲取一些新鮮的資訊;另外,職場人也可以主動探索行業之外或是同一行業不同職位的知識,適當拓展自己的職業路線。
雖然舒適狀態可使發揮更穩定,但我們要尋求舒適區外的“最優發展區”,以適度的緊張和焦慮獲得最佳表現。無論在職場中還是生活中,許多人就像“溫水里的青蛙”,沒有意識到舒適區的危機,最后導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此,每個人都不能抱有守成的心態,要勇于開疆擴土,闖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