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姝婷 石松
史泰德(Steidl)出版社位于德國的哥廷根,以出版高質量攝影畫冊聞名世界。其創始人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的出版理念
是:“藝術家是國王,出版人是仆人?!?/p>
1967年,年僅17歲的格哈德從就開始從事設計與印刷工作,最初,他的業務是為藝術家們印制展覽用的海報。當時,著名的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已經是他的客戶了。與藝術家們打交道使格哈德認識到,印刷不是一個機械復制的活計,而是一門藝術。1972年,格哈德正式創立了史泰德出版社,并出版了第一本書。只不過,在出版社成立的前20年中,史泰德出版社的出版重心并不是攝影書,而是涵蓋了政治、文學和藝術類等多樣的門類,直到1996年,熱愛攝影的格哈德決定把自己的出版重心放在攝影書上面。
史泰德出版社出版過很多世界頂級攝影大師的作品,比如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最為著名的《美國人》(The Americans)、南·戈?。∟an Goldin)的第一本畫冊《另一面》(the other side)等。在格哈德的客戶名單中,不乏當代攝影史和藝術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喬·斯坦菲爾德(Joel Sternfeld)、布魯斯·戴維森(Bruce Davidson)、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羅伯特·亞當斯 (Robert Adams)、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路易斯·巴爾茨(Lewis Baltz)、埃德·拉斯查(Ed Ruscha)、羅尼·霍恩(Roni Horn)以及于爾根·特勒(Juergen Teller),等等。攝影師羅伯特·波利多利(Robert Polidori)曾經說格哈德“就像一個裁縫。當他看到一個人的草稿,花十分鐘時間就能知道怎樣做一本書。他喜歡‘打扮’這些照片,選擇開本、紙張以及封面。他會基于他自己對書內容的理解,來‘縫紉’一本書。”
與很多出版社不同,無論史泰德出版社再怎么發展壯大,他卻永遠只屬于格哈德一個人。在這個沒有股東的“作坊”式公司里,格哈德本人的理念決定了整個出版社的氣質,如今,很多出版社為了節約成本,可能會將各個流程分散開來,比如設計可能在洛杉磯完成,掃描修片可能在印度,而印刷在中國,但史泰德出版社堅持不做任何外包,所有的流程全部在出版社的工作室里完成。格哈德會親自監督每一本書的出版流程,從策劃、編輯、設計、掃描、修片,直到印刷,他都確保自己和藝術家(或作者)全程參與其中??梢哉f,每本誕生在史泰德的書,都烙印著格哈德本人的印記。難怪馬丁·帕爾(Martin Parr)也曾評價格哈德“完全沉迷在做書這件事中,從沒見過比他更努力的人。”
格哈德本人也承認,自己對圖書品質的苛求甚至到了“不計成本”的地步,因此,史泰德出版社的盈利模式,自然也有很多值得探討的方面。不得不說,史泰德出版社在商業模式上無疑是成功的,出版社的部分收入直接源自承接一些高品質的商業委托。史泰德與一些奢侈品牌維持著非常緊密的合作關系,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香奈兒(Chanel),史泰德出版社長期為其提供畫冊、宣傳資料、品牌目錄、活動請柬等任何與紙品有關的服務,而格哈德也屢次作為策展人為奢侈品牌策辦展覽。這些分支業務使得史泰德出版社在維護圖書出版品質和格調的基礎上,保證了公司的盈利、運營與發展。
與格哈德·史泰德對談
史泰德出版社現在一年會出版多少本書?
大概250本左右。
一本圖書的制作周期大約是多久?
不好說,要看具體項目的情況,只能說我們留給每本書的制作時間都是充足的。
你在挑選攝影師作品和策劃新書時,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你比較傾向出版怎樣類型的作品?
我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有新想法的作品我都感興趣。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只對年輕或者知名度較低的攝影師感興趣,我也非常喜歡從業時間很長的藝術家們,愿意出版他們長久以來不同階段的作品,并全面地看待和探討這些作品。我非常著迷于了解一位藝術家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至今時今日,并總能從這些經歷中學到東西。一本書的商業價值對我并不是很重要,我永遠不會因為一本書能賣得好就出版。
史泰德出版流程的團隊人員結構和分工是怎樣的?
史泰德公司的工作人員很多,但是涉及真正出版流程的團隊人員結構大概如下:兩名文字編輯,一名攝影和藝術編輯(但選題決定權在我),五名設計,五名圖片編輯(負責圖片的處理、調整和掃描),兩名特殊藝術出版物項目負責人,三名印前工作人員,以及六名印刷工。加上我一共二十五個人。
在如此專業的設計與制作團隊中,攝影師個人的意見對于書籍制作有怎樣的作用?
我們的目標在于實現藝術家的創意和想法。藝術家才是國王,我們只是為他們提供高品質和專業的服務。做書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我們向藝術家們學習,他們也可以向我們學習。
你本人會全程參與圖書的全部制作流程,是這樣嗎?
沒錯。每本在封面上印著Steidl標識的書,都是經由我手出版成書的,我喜歡參與到從策劃編輯到制作的全過程中,也會在流程中做一些真正的“手藝活”。我非常不喜歡坐在自己辦公室里,等著書做好擺在自己面前的感覺。
可否簡單描述一下你的日常一天?
我起得非常早,大約清晨5點就開始工作,一開始我會給印刷工們提一些工作上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史泰德的印刷工們6點就要開始工作)。接下來,在其他員工來上班之前的兩三個小時,我通常用來做一些策劃或者是需要很安靜的環境才能做的工作。上午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接待合作的藝術家(或作者),以及和我的團隊一起工作。我大約在下午兩點的時候吃午飯,幾乎從不離開辦公室,有廚師為我和來訪賓客準備伙食。我一般會工作到八九點,然后回家,簡單吃點,喝杯小酒,睡前再讀讀書、看看報紙。
你們有精良的印刷技術并且很重視印刷的細節,為什么如此看重印刷?
非常簡單,一本不在印刷上追求完美的書根本不應該被印出來。不應該為粗制濫造的書浪費任何資源和人力。
在你看來,史泰德出版社最與眾不同,最具優勢的地方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我們書的品質,以及我們團隊寄予每一本書的熱愛。我們對待書就像對待藝術品,每一件都視若珍寶。
看到曾經有采訪說,史泰德出版社對于攝影書的成本毫不在意,只在意畫冊的品質,那么基于這種標準,史泰德出版社是如何盈利,或者說是達到平衡收支的?
我們和一般的公司其實差不多,有些書做出來能賺錢,有些則沒那么容易盈利。我們的大部分書品質都相當好,這也是為什么全世界都有人喜歡史泰德出版的書。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些認同品質的人,肯定會來買我們的書。
史泰德出版社與一些商業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牌有著緊密的合作并從中獲得很大收益,比如你們和香奈兒一直是長期的商業伙伴,為其出版畫冊或是提供紙品定制服務,是這樣嗎?
的確如此,我們和時尚產業有很多合作。他們對于品質的要求之高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有時,他們對產品的高標準甚至可以推動我們不斷創新。我喜歡從這樣類型的商業合作的經驗中學習,再把經驗應用在我們自己的出版實踐中。
另外,我們正在做一些超越傳統出版印刷的業務,比如辦展。因為長期和藝術家們合作,這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拓展,不過和公司的盈利沒有什么關系(格哈德本人近幾年的策展項目包括“羅伯特·弗蘭克:書與電影,1947-2016”“卡爾·拉格斐:小黑夾克”等——編者注)。
史泰德出版社如何看待中國市場?
顯然,中國市場是巨大和不斷增長的,尤其是在對于文化內容的需求上,這種需求并不局限于中國文化,更多是對于世界文化的需求。我們和中國的藝術家合作過一些項目,也一直在尋找真正感興趣的項目。
眾所周知,紙媒逐漸式微,圖書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史泰德做書的宗旨和方針有沒有發生轉變?涉及具體的業務方面有沒有轉變,比如開發電子版畫冊等等?
據我所知,紙媒的確是在不斷沒落,但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報紙和平裝書。目前,電子書的銷量已經到達了一個穩定的階段,不像剛起步時發展得那樣快速,至少在德國和美國是這樣。我們現在已經停止生產簡裝書了,雖然這本來就只是我們業務中的一小部分。另外,我們也出高質量的電子書,比如一些適合電子化的文字書。我的觀點是,一本經過嚴謹編輯、設計和印刷的書永遠會有市場。并且,當今人們對于高品質的印刷品的欲求是很高的,尤其在亞洲。
你認為紙質畫冊是呈現攝影作品最好的載體嗎?為什么?
一本書就是一座美術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書中“參觀”。你也許生活在偏遠的村莊,沒什么機會去欣賞紐約或者倫敦的展覽,但是你卻可以通過書瀏覽到這些內容。相對而言,人們還是可以負擔得起書的價格。當然,在屏幕上看照片的效果也還不錯,但是跟在自然光下看印在紙上的照片,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你認為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或者挑戰是什么?
目前最大的挑戰是發行。雖然我們已經有了向世界各國運送和分銷我們圖書的渠道,但整體看來這仍舊是一個難點。
出版這些書對你有怎樣的意義?
某種意義上,他們都是我的孩子,每一個我都引以為傲。
你有什么想對中國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說的呢?
請記得,書是我們抵抗荒蠻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