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宰晛 王輝
“韓國現代攝影的亮點”“紀實攝影領域的拓展”“韓國近代百年攝影史上的杰出成就”,這就是韓國攝影師李甲哲的作品集《沖突與反動》(Conflict and Reaction)在韓國攝影界所得到的稱贊。這部代表作既是對他早期作品的重新詮釋,也讓他在韓國攝影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李甲哲的作品結構比較松散隨性。不過,他是韓國為數不多受到評論界廣泛好評的攝影人之一,有人評論他“不拘泥于單一風格,向人們展示內心深處的世界”。在他的作品中,能夠看出他對這個國家的熱愛,通過對這片土地的探索來表達對這里的人、自然萬物的感情;他所深挖的事物背后的故事能普遍與觀眾的情緒產生共鳴;同時,作品的視覺表達也極具魅力。
1980年代,李甲哲與美國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相識,從此開始以都市為背景進行攝影創作。他在《街上的美國佬》(??????,1984),《城市的圖片》(Images of the City,1986)、《他人之地》(??? ?,1988)等作品中,逐步開始用社會學視角探索城市,覓求韓國社會的本質面目。經過了“為趕超優秀的攝影先驅而進行的挑戰和摸索時期”后,一直到《沖突與反動》(Conflict and Reaction,2002)問世,李甲哲主要圍繞韓國的寺院、傳統、生態等主題進行創作。這段時期,對社會的觀察和探索使李甲哲內心醞釀創作《沖突與反動》這部作品。
從這部作品開始,李甲哲不再拍攝相對靜止的事物,而對捕捉事物的剎那瞬間產生濃厚的興趣,從拍攝社會景觀轉變到拍攝社會中的人,在具體影像語言中也相應形成了 “不穩定構圖”“黑白色調”“虛焦”等風格。在《沖突與反動》中,他表現了韓國底層文化中獨特的生活,利用風格化的構圖和影像反差、畸變,使畫面有一種無意識的現場直觀感。此后,作者在后續作品《氣》(Energy-氣,2007)中,將拍攝對象從人類擴展到自然界,更具體地思考韓國民眾的集體無意識和在內心深處的情愫。李甲哲擔任古隱寫真美術館(古隱寫眞美術館)企劃攝影師的一年里,他在作品《沉默與浪漫》(??沈默? ??浪漫,2015)中,重新回歸都市風景創作。這一次,李甲哲沒有像之前那樣,選擇社會景觀,而是憑借自己的直覺,將鏡頭對準那些能反映內心世界的風景。
李甲哲說,攝影與繪畫不同的是,照片更能體現創作者的一種思考,而這種思考最終能夠形成什么樣的語言十分重要。隨著一個人生活變遷,思考覺悟的變化,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也將發生變化。所以,照片如同文字一樣,可以看作是“悟出來的作品”。
(石宰晛,韓國策展人,網站是www.photoseok.com)
石宰晛對話李甲哲
提到你,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沖突與反動》這部作品,有人說你拓展了韓國的紀實攝影。你想要向人們傳達的信息是什么?
我在二十歲出頭時正式開始攝影創作,到現在已經在這一行干了近15個年頭。開始時喜歡觀察社會,后來逐漸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韓國歷史上,民間有人供奉佛祖,有人尊崇儒家,有人信仰薩滿??傮w上講,這些教派思想和公元9世紀新羅末期的學者崔致遠所說的“風流”是一脈相承的。所謂“風流”,是包容了儒教、道教、佛教并將其相互調和的韓國傳統思想。另外,大韓民族由于經歷過外部侵略,總有一種“恨”的情緒,現代人心中仍有存留。我想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思想和情緒。
從《沖突與反動》的拍攝形式上看,盡管是對現實瞬間的捕捉,卻給人一種非現實感。為什么這么拍?拍攝過程是怎樣的?
有一次,我去拍攝一個韓國傳統宗教(巫俗)活動,其中有一張照片,給我從未有過的感覺。這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憑著直覺拍攝的, 結果照片給人一種非現實感。我想,這是我從祖輩血脈相承的情感、兒時生長的鄉村情結,以及曾經在鄉下見過的祭祖、祭神的印象混合交織的產物,所有這些在心底沉積多年,厚積薄發,在無意識狀態下迸發出的靈感,照片上的非現實感可能就由此而來。
作為韓國的攝影家,你曾經談論過“我和我們—韓國人的整體性”的話題,想聽聽你對此的想法。
如果說我通過照片表現出韓國人整體性的話,那應該是因為我把從父輩繼承下來的文化表達了出來。在過去,韓國沒有現在這么多基督教會,人們多信奉佛教。我的父親雖然不在寺廟修行,但他可以把《般若般羅蜜多心經》倒背如流。然而,這種整體性并不是體現在我一個人身上,而是集體無意識??戳藬z影作品能夠理解這種情緒的人也共享了這種無意識。而神奇的是,我聽說有些西方人士竟然能夠讀懂韓國人的情緒。那是在美國舉辦個人影展前,我曾經在休斯頓攝影節(FotoFestival in Houston)展出了十幾部作品。當時美國人不知哪來的靈感,對我說這是“韓國的恨”,我便給他們講,這種恨是一種在無比艱難的環境下沒有被挫折打敗,仍然要挺直身軀的情緒。他們表示十分認同,我感到非常欣慰。
想要真正理解你,必須對你早期的創作有所了解。1980年代,你結識了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李·弗瑞德蘭德、(Lee Friedlander),蓋瑞·溫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等攝影家,開始以都市風景為主題進行創作,當時的第一部作品是《街上的美國佬》(1984),我很想知道你為什么選擇這個主題?
我在大學時期主修攝影專業,有幸認識了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和羅伯特·弗蘭克。大師們的創作與韓國攝影界一直以來的沙龍式攝影很不同,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很快就被征服了。我感覺這才是真正的攝影,打算也以這樣的視角展現我們的國家。起初,在人流如織的首爾進行拍攝,當時的韓國人對于自己被拍很反感,拍攝困難重重。這時,我想到了梨泰院。 那里有美軍部隊駐扎,也有很多外國人居住。果然,給外國人拍照很容易,而且因為他們上鏡,我得以充分的表達出我想要表達的東西。梨泰院取景結束后,我又去美軍的主要駐地東豆川進行拍攝,最后才完成了這部《街上的美國佬》。
《街上的美國佬》《城市的圖片》《他人之地》被認為是你在1980年代以都市為背景,尋找韓國社會的本質面目而進行的創作。這些作品之間有什么關聯?創作中是否有變化?
1980年代中期,我們的國家正處在劇烈的變革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著飛速的變化。就像羅伯特·弗蘭克用主觀視角表現1950年代的美國一樣,我也想用這種方式拍攝我們的國家。因此,我先是經過一個模仿階段,也就是《街上的美國佬》。之后的《城市的圖片》是模仿比羅伯特·弗蘭克晚一個時代的李·弗瑞德蘭德和蓋瑞·溫諾格蘭德,設法展現都市的千姿百態。經過這段模仿期后,我才最終創作了帶有韓國社會形象特點的《他人之地》。
剛才提到的三個早期作品,每個之間發布相隔了2年時間。這些作品,是即興拍攝后按照主題分類發表?還是事先確定好主題,然后專注于一個,研究和創作呢?
我都是一段時間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創作的,并不是把之前拍完的作品拿出來分類,然后擬定主題。但是現在我會多個題材同時進行。到了四五十歲這樣的年紀,無論自然還是城市,只要有了主題,都可以隨時創作。
從《他人之地》到《沖突與反動》問世,用你自己的話說創作是“從城市到傳統,創作視角從社會回歸到人”的過程。另外,你也因此有了想成為 “獻身寺院、傳統和生態的紀實攝影家”的年頭。你現在想表達什么?
《他人之地》發表后,我成為一名自由攝影人,逐漸對于韓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也有了更多了解。我為一些雜志拍攝了韓國的庭院;為大韓航空內刊拍攝了十幾年的韓國寺院;在熊津出版社(Woongjin Media)的韓國自然探險項目中拍攝韓國的生態環境(我在其中負責植物部分)。通過拍攝松樹、柞樹、越冬等植物,我切身接觸到大自然,發現了里面蘊藏的奧秘。也許正是這個時期的創作,讓我的思想更加深刻、視野更為開闊吧。
你曾說過的“攝影不同于繪畫,是一種思考的結果”,想聽您講講更具體的理解。
《沖突與反動》拍攝完成后,我就在思索,作品里表現出的民族精神源自哪里?腦海中首先出現的是我們的國家。韓國的領土大小適中,山青水秀,四季分明,我在體味季節更替、欣賞花落花開時,收獲了豐滿與充實的情感。另一方面,我喜歡研究僧人的修禪問答。修禪問答是參禪人相互之間為覓求真理、獲得自由而進行的對話。禪的精神難以用語言表述,但人們還是試圖在對話中理解更深。我也想在作品中融入這種精神。僧人們通過問答來修禪,我是攝影師,便用照片來“禪修”。因此,我必須做到心無旁騖,并加強了修煉和學習。當時也聽了很多佛教音樂來幫助思考。
《氣》之后發表的《沉默與浪漫》,你將鏡頭重新對準了城市生活。這與之前的創作有何區別?
之前都市題材的《他人之地》,采用更多的是社會客觀紀實視角,而不是關注人性。但從《沖突與反動》《氣》開始,我靠直覺捕捉目光所及的城市景象。《沉默與浪漫》創作中,對城市的觀察給了我很多觸動。為了把這些觸動集中起來,我必須做到沉默。只有沉默,才能更好地審視自己,才能看到內心深處蘊藏的能量。當然,這里的沉默不是不說話,而是保持內心的靜謐。
我記得你曾經說自己是“攝影的求道者”,為了做到沉默和內心審視,你都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我一直在努力不被瑣碎之事困擾,不要因為煩惱和憤怒而變得刻薄。因為這些都是牽絆,最后往往讓人變得偏執。為了擺脫這種偏執,需要進行精神修行。我常常通過參禪、散步、聽音樂來凈化心靈。
通過上面的對話,很容易以為你是一位佛教徒。但是,我知道你信仰基督教。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看起來相去甚遠,你是怎么認為的呢?
外表呈現出來的形式不重要,重要在于實踐。無論佛教、基督教,二者只是形式不同,想要到達的終點是一致的。佛教主張慈悲行事,基督教倡導以愛為名。還有伊斯蘭教,雖然現在存在派系紛爭,其最終目的也是勸解人們互愛。懂得這層涵義,就像看清了參天大樹的主干,細枝末節則沒那么重要。就像佛祖用手指著月亮說:“爾應望月,緣何只看指尖?”也就是說,不要糾結細小枝節的不同,要看清主要本質。
紀實攝影的紀錄屬性可能會限制攝影師的創作。你對作品的紀錄性和藝術性是如何看的呢?
生活在一個時代,把這個時代拍下來,本身就是一種紀實。我從來不認為記錄這件事有多么重要。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表達出來,才是自己的任務。所以,我希望自己的能量更大一點。攝影如烹飪,所有攝影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做成大餐,而每個人用來盛載這些想法的容器不盡相同。我不追求自己有華麗的金缽玉碗,只愿我的容器足夠大,并從藝術領域汲取力量。
你今后的工作計劃是怎樣的?
上了年紀,我還想到全國各地走走看看,韓國可以進行創作的地方很多。我現在正在籌備名為“四季”的攝影集?!对谇锾臁芬呀浲瓿桑F在拍冬季主題的《寂寞江山》。我希望大家在其中不僅能看到冬天的風景,更能看到一種韓國人的內心力量。這個系列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拍攝了七八個年頭。另外,都市題材的創作也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