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及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3月25日,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以下簡稱職教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總結廣東省職教學會2015年工作情況以及研究部署2016年重點工作,對2014年度優秀論文評獎公布及頒獎,廣東省中等職業學?!皠撔卤苯虒W信息化教學設計和說課大賽評獎公布及頒獎,以及立項課題負責人培訓等。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李小魯,副會長余堅、孟源北、鄧小興、廖益、彭鐵英、林爵平,以及廣東省中高職院校領導、行業協會領導、企業家等300多人出席了大會,齊聚一堂共商職教發展大計。
中國職業教育技術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職教學會會長李小魯出席會議并講話。李小魯首先介紹了中國職業教育基本動態以及《中國職業教育2030》編制的基本情況。李小魯表示,國務院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進一步的工作策劃。關注教育的發展,必須關注兩個問題:一是聯合國提出的“2030綱要”,對整個地球及全人類2030年的發展水平及所處的樣態做出表述,提出目標,引領全世界作出對地球及人類發展的共識;二是繼1987年發布第一個“學會生存”教育報告、1996年提出“共同財富”后,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第三個教育報告。2015年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世界多元化和世界文化沖突越來越突出,教育在解決學會生存、共同財富的同時,走向了一種偏差——過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過分突出教育的近期目標和民族目標,這不利于人類的發展及教育根本任務的達成。因此,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報告提出了三個核心概念:重新認識知識、重新判斷學習、共同關注人類對教育共同的理解。該報告指出,人類知識必須包括人類技能——人類知識不僅是理性的認識,同時應是感性的認識;不僅包括價值理性,同時也包括工具理性。因此,教育必須在重視知識性傳授的同時關注人自身的技能性培養。這種認識的拓展和深化表明,在人類面臨共同的社會挑戰時,教育必須增強其服務功能,擴展服務領域。
教育報告提出了新時代學習的三個“轉向”:從書本型學習轉向體驗型學習,從學校型學習轉向實踐型學習,從知識型學習轉向技能型培訓。按照聯合國的區分,以前的學習有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正規教育包括全日制學校教育和全日制繼續教育,非正規教育更多指培訓、社區學習。報告指出,教育必須從正規、非正規教育轉向實踐型教育。這三個“轉向”是人類在教育發展史上對學習的一次全新的理解,其中包含了信息化教育提出的放債學習、終身教育提出的社區教育、職業教育普遍被關注的體驗式教學及對人類知識結構中書本教學轉向技能培育的高度關注,這幾個重大變化應為從事職業教育的人所關注。
李小魯指出,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強調“工匠精神”是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新要求,也是一次巨大的引領和推動,因此,這一精神在職業教育領域受到普遍關注?!肮そ尘瘛睉胁煌睦斫鈱哟危簭摹肮そ场钡慕嵌瓤?,工匠是有專門技能、特有技藝、長期專注、卓然成家的一類人;從“精神”的角度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不僅要有技能、技藝及專注力,更重要的是對專業工作有深刻的認識、認同和獻身,是一種精神性的追求。只有有了這種追求,才能將工作精神定格為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態度和素養,才能成為真正的工匠?!肮そ尘瘛笔窃趯W習和實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中形成的,是一種工匠技藝和工匠精神長期結合所產生的工業文明專業精神,是一種產生于良好職業道德基礎上的職業態度,產生于良好人文素養上的綜合素養,是一種克服了功利主義,將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緊密結合的真正的專業精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報告的第三個關鍵詞提出了一個核心概念:要建立人類共同精神上的對地球韻律的共同關注,要求知識涵蓋技能、學習重視實踐,不能將工匠培養成簡單的“機器人”,應注重培養其綜合人文素養及終極人文關懷。
李小魯參與了教育部《中國職業教育2030》的編寫,他表示,教育部在向國務院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的專題匯報中提出,希望將《中國職業教育2030》分為兩個版本,其一為行政版本,其二為學術版本。行政版由教育部各主要職能司牽頭組織專家隊伍完成;學術版委托中國教育學會、中國職教學會及中國高教學會編制并匯總。學術版不同于行政版,行政版主要立足于教育部的目標、任務及舉措,學術版特色在于學術性、領先性及創新性。
學術版一共分為十一個專題。第一個專題為“2030職業教育”發展環境的研究。第二個專題為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內涵、戰略目標及指標體系研究。第三個專題為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第四個專題為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及面向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研究。職業教育是全民教育,是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精彩人生的教育,因此,其核心問題為教育公平問題,教育部在政策設計上應有所傾斜。第五個專題為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現代化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的研究。行業組織應進行制度性的設計及突破,國家應出臺行業協會的內部治理架構新標準,要求各行業協會成立教育局,主要解決行業職業崗位標準問題;由行業協會解決稅務、財務政策及人才基地政策的行業建議。第六個專題為職業教育中企業辦學主體作用的發揮。第七個專題為建立國家資格框架,完善國家資格證書制度。第八個專題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的趨勢目標與實現路徑。第九個專題為職業教育現代化保障機制與策略的研究,其中主要提出法規方面的問題,建議職業教育的經費預算應在教育中獨立切塊。第十個專題為職業教育國際化戰略的問題。職業教育要在整體社會改革未跟上的情況下深化改革,應采用“以開放促改革”的新戰略: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的門打開,放寬政策,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第十一個專題為提升職業教育綜合實力關鍵要素,即課程專業、教學資源、師資及高等教育教學能力的問題。
李小魯強調,隨著五個發展理念的實踐及四個“全面”的實行,國家的發展將出現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疊加”的局面,這一局面產生了典型的中國社會發展現象——“雙中高”現象:一是經濟GDP增長呈中高水平,二是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向中高端發展。這一現象是經濟新常態的核心內容,它的推進必然對職業教育產生深刻影響,隨著“雙中高”的發展,城市會出現人口、資源、產業及人民群眾消費能力的集中,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也將向高端化集中,這將使職業教育出現全新的分化:城市型職業教育及城鎮型職業教育。
城市型職業教育出現在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其中,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更加緊密,學生就讀高等職業教育人數較多,產業聚集產生的高端專業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居多,使得這類地區職業教育的人才結構將從金字塔型轉向紡錘型——高等職業教育優先發展,中等職業人才畢業后將繼續接受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領先的專業及產業向高等職業教育聚集。因此,城市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更廣泛的普惠性,更普遍的覆蓋率及更領先的產業性。城市型職業教育中的中等職業教育更多關注中高職的銜接、產業發展中服務領域的發展及高端產業層次人才劃分后自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