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琛
?
腳沾泥土淀真情
◎文/宋琛
20 14年8月,肩負著上級領導的囑托,懷揣著扶貧助困的夢想,我隨同中國醫科大學駐村工作隊踏上凌源市松嶺子鎮松嶺子村這片土地,開始了駐村扶貧的征程。
貧瘠的山村、落后的教育環境、飽受疾病困擾的村民,讓我感受到了責任與使命;清新的空氣、質樸的村民、踏實肯干的村干部,讓我對全村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駐村以來,我們工作隊用行動詮釋了“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深意。
為了盡快掌握全村的整體情況,我們設計制作了“松嶺子村進村入戶基本情況調查表”,歷時兩個月,足跡遍布13個村民組,重點對全村128戶貧困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詳細分析致貧原因;同時走訪中小學校、村鎮衛生場所,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座談,傾聽意見和建議。在多方面、全方位的調研基礎上,形成了詳細的論證報告,確定了以建設重點民生工程為基礎,以推動教育、醫療事業發展為主線的駐村幫扶工作方案。
在對當地常見病的調查中,患眼部疾病者較多,我們依托中國醫科大學的優質醫療資源,積極組織愛心義診活動。2014年12月23日,邀請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專家團隊,為松嶺子鎮200多名村民進行了測視力、查眼底等專業眼科檢查及健康評估,為全鎮403名學生進行了近視眼的篩查。
普查中,得知西北溝村民組貧困戶周桂清老人患白內障多年,無錢醫治,“我多活一天就拖累兒子一天!”老人無助的話語、眼含淚水的情形深深刺痛了工作隊的每個人。經多方努力,2014年年底,中國醫科大學著名眼科專家張勁松教授專程趕到當地,在鎮衛生院為老人免費做雙眼白內障手術,換上了2枚價值1.6萬元的進口人工晶體,術后效果良好。當老人睜開雙眼、重見光明的那一刻,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激動地握著張教授的手久久不愿松開。工作隊這種為民服務、解民之憂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扶智治愚,教育先行。調研期間,看到松嶺子村小學簡陋的教學環境后,我們積極爭取單位支持并通過自籌,先后為村小學捐贈籃球架等體育器材30件、電子琴25臺、投影儀1臺,價值5.2萬元;籌建了一個器樂活動室和藏書3000冊價值6萬余元的標準化圖書室,全面提升了村小學的綜合辦學能力。由中國醫科大學機關黨總支牽頭,發起“陽光助學”工程,全校各支部紛紛參與,20余個黨支部先后多次專程趕到村里,送來助學金及行李、衣物、文具等物品。截至目前,陽光助學工程已促成長期幫扶對子27對,捐助助學金累計8萬余元。
村里貧困學生郭天宇以600分的優異成績被中國醫科大學臨床專業錄取,因家庭貧困面臨輟學,我們第一時間向學校匯報,校領導高度重視,經協調由沈陽九州醫院資助其5年2.6萬元的學費,同時學校還幫助安排了勤工助學崗位,申請了特困生補助。郭天宇激動地說:“工作隊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希望,更幫我圓了大學夢。”
中國醫科大學機關黨總支與困難家庭學生結對幫扶
要想富,先修路。劉杖子村民組的道路是土路,崎嶇不平,雨后更是泥濘不堪。劉杖子村民組任玉福老人說:“門前的這條路,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好多年!”從道路勘探,到成本預算,我們請專家幫助制訂了詳盡的方案,并爭取到凌源市政府的支持,中國醫科大學也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撥出專款17.8萬元,籌齊了2公里道路整修工程資金。2015年秋,“致富路”終于修好了。
“用心駐村扶貧,讓這個貧瘠的山村一點點發生變化。”這不僅是工作隊的初衷,更表達了中國醫科大學黨委的心聲。夜幕下,文化廣場上傳來了歡聲笑語,村民們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跳舞,表達心中的喜悅。
(作者系中國醫科大學駐凌源市松嶺子鎮松嶺子村工作隊隊員)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