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北京 100191
傳統互聯網是基于計算機的網絡,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通過底層的物理網絡和TCP/IP協議彼此聯通,構成一個龐大的互聯網。傳統互聯網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務,基于C/S或是B/S模式,滿足用戶對各種信息的獲取、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隨著處理器在尺寸、功耗方面的不斷改進,處理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以手機、平板為代表的移動終端逐漸可以取代計算機的部分功能。再加上移動寬帶網絡技術的演進,使用移動終端聯網,能夠滿足用戶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需求。由于其便捷性,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但無論是互聯網中的計算機,還是移動互聯網中的手機、平板電腦,其背后都必須有“人”的操作,最終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人”。而與此同時,另一種網絡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就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在物聯網中,產生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是各種各樣的物體。物聯網在多個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例如電網、農業、物流、交通、環境監測等。而家庭互聯網作為一個特定場景下的網絡,則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在家庭中的匯集,通過特定的設備、面向家庭的特定需求向用戶提供特定的服務。家庭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生活場景,滿足用戶的跨界融合服務需求,并突破地域限制、拓寬了服務范圍,為消費者創造更加自在、更加舒適以及更加簡單的家庭生活[1],因此,成為當下發展的一個熱點方向。
家庭互聯網產業鏈環節如圖1所示,在圖1中只列出了與家庭互聯網密切相關的產業環節,而其中涉及的傳統技術和產業則未涉及。例如,從家庭互聯網的角度來看一臺互聯網電視,其重點在于聯網特性和在電視之上附加的業務及服務,而與普通電視所共有的顯示面板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等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圖1 家庭互聯網產業環節示意圖
對于家庭互聯網來說,最基礎的仍然是網絡通信技術、設備聯網技術以及交互控制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實現家庭互聯網中各種設備和終端的物理連接,包括Wi-Fi、藍牙、ZigBee等無線連接技術,以及常用的以太網、電力線載波等有線連接技術。在物理網絡之上,各種設備和終端需要彼此發現、相互通信,相互聯接成為一個網絡,這涉及到上層的一些協議,國內外有很多產業聯盟、公司或標準化組織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技術研究,例如開放連接基金會(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OCF)、三星的SmartHome、蘋果的HomeKit,以及國內華為的HiLink、海爾的U-Home等。除此之外,對于各種家庭互聯網設備和終端的操作,又涉及到人機交互、機機交互和控制技術,例如KNX、LonWorks等控制總線技術和語音控制、體感控制、AR等人機交互技術。
家庭互聯網產業鏈上有部分企業是將這些基礎的關鍵技術產品化,作為家庭互聯網共性的基礎支撐產品,包括芯片、操作系統、傳感器、中間件以及將部分功能集成在一起的通用模組。這些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并不直接面向最終用戶,而是由產業鏈環節上的其他企業使用。其中的芯片包括Wi-Fi芯片、ZigBee芯片、電力線載波(HomePlug)芯片、處理器等;目前,操作系統除了安卓以外,很多企業也在提出自己的物聯網操作系統,如谷歌的Brillo、華為的LiteOS等;傳感器則包括在家庭環境中經常用到的溫濕度傳感器、空氣質量傳感器、天然氣及CO2傳感器、門磁窗磁等;而隨著家庭互聯網產品熱度的提升和參與者的越來越多,不少團隊和企業將目光轉向中間件和通用硬件模組的開發,供最終產品企業使用。中間件和通用硬件模組降低了傳統設備變身為家庭互聯網設備的難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不同廠家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性。這一類產品有BroadLink的DNA Kit、360的Wi-Fi模塊以及Arduino開發板等。
在家庭互聯網產業鏈的最上游,則是直接面向家庭用戶的各種設備和終端。其中,既包括家庭無線路由器、電力線路由器、ZigBee網關等網絡設備,也包括用于燈光、窗簾、插座等的控制系統,以及產品種類最為豐富的家用電器和終端產品,如互聯網電視、OTT盒子以及家庭娛樂、健康、教育等各類產品。這個產業鏈環節的參與者也非常眾多,包括海爾、三星、LG、飛利浦這些老牌家電巨頭,以及華為、小米、BroadLink等新進入企業,還有不計其數的創業團隊,為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著各種各樣的產品。
基于家庭互聯網設備或是基于普通的計算機、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在家庭互聯網產業鏈中還有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面向家庭用戶的各種業務或服務,例如視頻游戲、居家養老、健康醫療、在線教育、繳費購物等。同時,面向各種設備,還需要有云平臺的配合,從而實現實時的狀態查詢和遠程控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用戶對于家庭互聯網的需求一直以家庭聯網為主,基于Wi-Fi的無線網絡基本成為家庭必備,而在業務方面,則仍以基于電視屏幕的視頻業務為主。這可以稱為家庭互聯網的1.0時代。在這個階段,也有很多家電廠商推出各種帶有聯網功能的所謂智能家電設備,但最終用戶接受程度最高的還是智能電視這一件單品,以及五花八門的各種OTT機頂盒。也有很多企業,試圖從基于電視的在線教育、在線游戲等業務方面有所斬獲,但最終都難以形成規模市場,只有在線視頻以及電視購物在用戶中的影響相對較大。
應該說在家庭互聯網1.0時代,除了上面提到的個別產品有一定熱度外,整個行業還是處于比較寂靜的狀態。到了2012年和2013年間,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行業的活躍度明顯提升,家庭互聯網也隨之進入了2.0時代。2014年1月,谷歌宣布以32億美元收購當時名不見經傳的Nest公司,同期舉行的CES展覽上各大家電廠商的智能家居產品也成為了主角,將行業的熱度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各種創業團隊活躍其中,傳統巨頭也加大了投入和宣傳,企業開始圍繞“智能”大做文章,將各種設備都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智能路由器、智能插座、智能攝像頭……家庭環境中各個角落的大大小小的電器,都開始戴上智能化的帽子,一波一波的新品不斷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除設備制造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外,全球各大運營商,包括我國的電信、移動和聯通也都在積極布局“互聯網+家庭市場”[2]。一時間,行業空前繁榮,看起來春天已經到來。
但如果仔細審視,似乎又不是那么的樂觀。智能化產品,看起來很美好,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帶來各種便利,但實際上,除了個別單品以外,在消費市場上卻沒有形成規模,從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這種局面的成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產品還不夠好,作為最大賣點的智能化的功能,乍一看好像很不錯,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實用性不大,成為雞肋;另一方面,則是這些新形態的產品終歸是增加了成本,價格較同類的普通商品要高,在功能不足以打動用戶的情況下,用戶自然也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同時,現在產業參與者往往關注現階段如何謀取利潤和價值,而非去培養用戶的習慣,同時面向未來進行布局[3]。
那么家庭互聯網如何才能夠叫好又叫座呢?這一方面有待于用戶群體對家庭互聯網認知程度的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家庭互聯網產業更精準地挖掘用戶需求,以尋求更加高效的商業模式。
家庭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對于其成功至關重要,產品或是服務再好,最終都需要在市場上獲得認可,企業有了足夠的利潤,產業才能夠良性發展,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家庭互聯網主要有以下幾種商業模式。
這是最傳統的商業模式,就是對家庭環境中的普通產品在功能、性能、易用性等方面進行提升,以此來吸引用戶,通過出售產品獲取利潤,家庭互聯網產業鏈設備層的企業主要以這種商業模式為主。這種商業模式很簡單,但是對產品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在通常價格較高的情況下,就更加要求產品能夠擊中用戶的痛點,而這恰恰是在家庭互聯網1.0時代及更早時間產業沒有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早在2000年前后,國內就有家電廠商推出了能夠與互聯網連接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等,但一直到現在,說到智能家電,仍然是能夠與互聯網連接,只是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下增加了能夠通過手機連接家電的功能。在這當中,互聯網電視可以算得上一個比較成功的產品類別,具備聯網功能幾乎成為現在電視機的標配,內置視頻內容平臺的電視機在市場上也頗受歡迎。但除此之外的互聯網家電,基本都還沒有打開局面,這也是因為其他家電聯網后,并沒有給用戶帶來實質性的體驗提升。例如冰箱,廠家產品設計一般是增加一塊顯示屏,除了能夠為用戶提供天氣、新聞等資訊甚至是視頻節目外,用戶還可以通過屏幕訂購食物、查詢食譜,冰箱還可以為用戶提供膳食建議等。先拋開通過冰箱看新聞甚至追劇這種偽需求,訂購食物、管理食品保質期、提供食譜等需求看似與冰箱和廚房有比較緊密的聯系,但是這也依賴于良好的食品配送體系以及食品信息的統一采集系統;因此,這種產品所描繪的應用場景確實有一定的便利性,但在配套體系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其產品設計顯得有些超前,在推廣方面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無法走入廣大用戶家庭。
反觀被Google收購的Nest,其主打產品是一款溫度調節器。相對于普通溫度調節器一百多甚至幾十美元的價格,Nest的售價249美元無疑貴了不少,但這并不妨礙它登上銷售榜首。其成功之處在于,一方面是產品的工業設計非常出眾,Nest的溫度調節器在顏值上比其他產品高出一截,同時又保持了安裝的簡易性;另一方面則是產品并沒有什么不相關的花哨功能,而是專注于溫控功能這一核心并將其做到極致,它能夠學習用戶的調節習慣,從而實現智能的自動運行,不再需要用戶去手動調節,并且能夠幫助用戶節約能源的使用。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選擇做產品的商業模式,那么一定不能因為要追求互聯網化、智能化,而忽視了產品最傳統最核心的功能?,F在的產品簡單,是因為它們只給用戶提供最基礎的功能,在家庭互聯網時代對產品進行變革,也需要圍繞著提升產品的基礎功能這一目的,所采用的各種手段要為這一目的服務,而不僅僅是單純地去擴展外圍需求。
家庭互聯網的另一種商業模式,則更具有互聯網屬性,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服務為主要目標。這種以服務為中心的模式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服務與硬件設備相配套,將服務費用打包進設備,用戶購買硬件設備時即獲得服務;另一種則是周期性地收取服務費用,不需要購買額外的設備,或是低價甚至免費提供配套硬件設備。提供家庭互聯網服務的企業,重心在家庭互聯網產業鏈的平臺層,但經常也會涉及到設備層。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吸引用戶的并不是一個實體產品本身,而是非實體的服務。目前,網絡視頻行業除廣告之外的另一大收入來源就是注冊會員的服務費用,以樂視為例,其OTT盒子以及智能電視產品,在售價中均包含了1年的會員年費,同時樂視通過“獨播”+“非獨播”的方式,加強內容運營,推出多款廣受歡迎的節目,培養了用戶付費觀看視頻的習慣。另一個例子是一上市便頗受關注的Latin體重秤,這個智能體重稱不僅可以測量體重,還可以測量身體的脂肪含量、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等多項健康指標。更重要的是,Latin體重稱沒有顯示屏,所有結果直接傳送到手機,進而可以傳送到云端,而Latin的開發者PICOOC還提供了一套稱為PHMS的系統(PICOOC Health Measurement System,PICOOC健康指標評測系統),對測量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并提供相應的健康建議,比如運動降脂、補鈣、通過有氧運動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等。由于包含用戶在后續使用過程中的豐富的數據統計和健康分析服務,頗受用戶歡迎。
以服務為中心的模式,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方向是大數據分析及服務。當家庭互聯網的設備或服務被千家萬戶所使用后,相關數據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匯聚起來,一個用戶日積月累的使用數據,以及千萬用戶的使用數據,形成豐富的資源池。對這些數據進行精加工和深入挖掘,能夠衍生出更精細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從而進一步增加用戶黏性。
行業內的領軍企業,已經不再滿足于為用戶提供單獨的產品或是服務,而是致力于建立家庭互聯網平臺,構建產業生態。通過平臺,聚合更多的合作伙伴,增加在行業中的影響力,進而增強自身的主導作用,提升企業的整體實力。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涉足家庭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同時也是我國的家電龍頭企業,海爾自十幾年前開始就不斷推出各種互聯網家電以及智能社區產品,建立了U-Home產品體系。U-Home實際包括了很多智能家居子系統和解決方案,既有面向地產開發商和高端物業推出的社區智能化解決方案、商業樓宇解決方案、中央空調解決方案等,又有面向普通用戶推出的包括冰箱、空調、洗衣機、熱水器、烤箱等在內的一系列家電設備以及智能插座、智能空氣凈化器、智能甲醛檢測儀等智能單品,而且所有的產品都是海爾自主品牌的。2015年初,海爾又發布了“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相比較之前的U-Home,U+平臺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開放性,技術開放使不同廠商的設備都可以加入這個平臺,并且不同廠商的不同設備能夠實現互聯互通。
再如華為,在2015年推出了物聯網操作系統LiteOS以及設備間連接協議HiLink。LiteOS是一個用于物聯網場景的低能耗、小體積的輕量級操作系統,該系統是開源的,任何開發者都可以使用。而HiLink協議則是實現設備間通信的一個協議,華為提供HiLink協議的SDK,并且在LiteOS系統中原生支持HiLink協議,這樣不同開發者、不同廠商的產品,能夠在家庭中真正互聯起來。
開放平臺的建立,正是針對之前家庭互聯網中的設備都能連接網絡卻相互之間無法互通的一大弊病,開放平臺戰略已經成為各大廠商的共識,除了前面提到的海爾和華為,京東、阿里巴巴、騰訊、美的等企業都提出了自己的平臺戰略。在開放意識的推動下,平臺企業之間也有交叉,比如海爾、美的等企業也都支持了華為的HiLink協議。
在前面提到的三種商業模式中,產品和服務其實經常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產品本身附帶有服務,服務需要通過產品來實現,只是有些產品屬性更加突出,而有些服務屬性更加突出。相比較而言,產品更要求突出產品自身功能性,而服務則需要深入挖掘和培育用戶需求。
從三種商業模式來看,做產品需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需要在工業設計、關鍵技術、供應鏈、加工制造、市場渠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積累,尤其像黑電、白電這樣的大家電,對企業還是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更適合傳統家電企業等設備制造企業。但在小家電和消費電子領域,隨著芯片集成度越來越高、模塊化設計日益成熟,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小型企業和創業團隊也可選擇這種商業模式,但也會面臨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局面。
而以服務為主的商業模式,比起做硬件來說,在供應鏈和加工制造等方面的要求較低,企業間比拼的是創意和業務模式,具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和團隊可以選擇這種商業模式。并且在具備一定實力的情況下,需要同時做好產品和服務?;ヂ摼W企業的發展講究快速,快速搶占市場、快速發展用戶,當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又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對第三種商業模式來說,做平臺更是要求企業有相當的實力和影響力,才能夠聯合盡可能多的合作伙伴共建生態,因此行業領軍企業更適合向這個方向發展。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家庭互聯網也發展到新的階段,家庭互聯網產業在業界具有很高的關注度。但是業內火熱市場遇冷,家庭互聯網要在消費市場上真正火熱起來,還要在產品設計、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方面繼續努力,應該說現在的家庭應用還只是個人應用的家庭版[4]。隨著巨頭企業紛紛加大投入,并且以開放的姿態打造產業生態,創新商業模式,將推動家庭互聯網行業更快地成熟和發展,面向整個家庭,實現家庭成員、家庭行為和家庭基礎設施的連接、開放、共享和智能化的互聯網應用將更加普及。
參考文獻
[1] 劉歡.家庭:互聯網市場競爭新高地[J].中國電信業,2015(12):84-85
[2] 高騰飛.互聯網家庭市場:電信運營商的戰略新重點[J].世界電信,2015(05):40-46
[3] 呂冰,鄔旭永.智慧家庭市場的未來與思考[J].電信網技術,2015(06):30-37
[4]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互聯網研究中心.家庭互聯網化:互聯網重塑家庭[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