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目標在那一年獲得了此前難以奢望的成就。而在內政的各個領域,國民黨卻左支右絀,敗相初露
近年來中國史學界的一個共識是,國民黨在1944年豫湘桂戰役中的大潰敗成為其統治崩潰起點。不過很少有人認識到,1944年大潰敗的因由在1943年即已種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目標在那一年獲得了此前難以奢望的成就。而在內政的各個領域,國民黨卻左支右絀,敗相初露。
在1943年,美英等國主動放棄了治外法權和租界,雖然這一榮光因日本搶先將上海租界“交還”汪偽政府而被蒙上些許怪誕的陰影。新疆在暌違多年后也回到了中央治下,這被蔣介石視為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來最大的成就。宋美齡應邀訪美取得空前成功,直接導致1882年的《排華法案》在年內被廢除。中國被邀請參加開羅會議,成為國際四強之一,并被承諾將在戰后收回東北臺澎等被日本人強占的領土。
然而在“自由中國”泡沫之下,是國民黨在應對時局方面一連串令人觸目驚心的敗筆:無力應對日復一日的通脹,導致士氣和行政效率低下;由殘忍和無能共同造就的人禍,成倍放大了因天災造成的河南大饑荒;旨在占據意識形態制高點而推出的《中國之命運》,卻疏遠了知識界;草率啟動憲政議程挑起人們對民主的希望,而又無法滿足甚至想加以限制,進一步令精英階層及政治勢力離心離德。
美國學者周錫瑞和李皓天主編的《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光環背后陰影的沉重,而當這些虛妄的光環與殘酷的真實環環相扣,互為因果,不能不讓人產生一種歷史的宿命之感。
歷史由實力者所書寫。美英在開羅和德黑蘭會議中公開表明的“先歐后亞”的大戰略,擺明了將亞洲尤其東南亞戰場在資源投放和兵力分配中置于次要位置,這無形中“誘使”日本趁機在中國大陸發起大規模攻勢。
國民黨軍在河南的速敗被普遍認為是此前一年無能應對河南大災的“報應”:在天災令人民痛苦不堪時,人禍的放大效應令人民更加憎恨現政權,甚至主動加入到攻擊湯恩伯部隊的行列。當戰事擴展到湖南和廣西時,史迪威卻將國民黨精銳部隊和美國對華租界物資主要用于緬北戰事,這無疑加速了國民黨軍的潰敗,而此一局面的形成與開羅會議前后中美英之間關于緬甸戰役一系列的齟齬密不可分:蔣介石在對入緬作戰不情愿的同時又要求提升美援的規模,無疑加深了盟國關于其囤積物資準備內戰的負面觀感。
蘇聯在開羅會議后舉行的德黑蘭會議上承諾擊敗德國后出兵對日作戰,則瞬間削弱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地位。此后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推進,令來自中國大陸的反攻不那么重要。1943年蔣介石政權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暴露了其一相情愿的自以為是:高調收回新疆卻又希望打通由蘇聯控制的國際交通線,避戰卻又希望國際援助能夠更大規模到來。
蔣介石主動發起憲政議程被視為1943的另一個“精彩劇目”,其目的是為了在開羅會議前先發制人主動回應美方的民主壓力,以及趁共產國際組織宣布解散之機以行憲政之名將中共政權納入國民政府序列。然而國民黨對憲政的制度框架的強調,很快被政治精英們關于民主權利保障的探討所取代。而蔣介石頗為自負地推出《中國之命運》,更被視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原本旨在占據意識形態制高點并抑制中共輿論話語權,卻被日偽引為同路人,而被知識分子認為是蔣自命為“圣王”之舉。與蔣介石忌憚外部觀感而擱置《中國之命運》的英文版發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共方面把自己對該書的批判翻譯成英文,并于次年在海外發行。僅此一役,就表明延安方面對自己宣傳效果及深處時代潮流的自信。
通脹導致的現實苦難,被打壓的對憲政的憧憬,再加上對1944年豫湘桂戰役失利的極度失望,進一步凸顯了國民黨政權愿景與能力之間的距離。最終,蔣介石集團被責任的重負和人民的希望壓垮了。
《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
作者:周錫瑞 李皓天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定價:5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