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汪曾祺先生在《故鄉的食物》中寫道:“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的嫩葉,即枸杞頭。枸杞頭是容易采到的。偶爾也有近城的鄉村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籃里叫賣:‘枸杞頭來……枸杞頭可下油鹽炒食;或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說極清香。春天吃枸杞頭,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樣。”在先生看來,春日里枸杞頭是一種美味的時令菜蔬,無論是炒著吃還是拌著吃,都色澤碧綠,鮮香宜人,既有濃厚的鄉野風味,又有田園般的清香四溢。
枸杞頭,就是枸杞的嫩芽葉,帶有清香苦味,被稱為“草中美味”。每年春暖花開的時節,也是枸杞頭最嫩的時候,口感最佳。它有著和枸杞子一樣補身強體的功效,營養價值也很高。民間說法中,枸杞頭有祛火敗毒的作用,發芽早期采摘嫩頭下菜。關于枸杞芽的美味,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陡坡北山,言采其杞”的描述。《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枸杞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嫩,可蔬食。”唐代詩人陸龜蒙在房前屋后廣種枸杞,一為觀賞,二作食養,曾寫下一篇清新雋秀的《杞菊賦》。大文豪蘇東坡尤愛食枸杞,他在《后杞菊賦》中說:“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同樣偏愛枸杞頭的還有陸游,他晚年視力仍佳,依然讀書、寫詩不輟,曾寫有《玉笈齋書事》中有“雪霽茆堂鐘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的詩句描述。《紅樓夢》里薛寶釵和探春喜吃油鹽炒枸杞頭,打發個姐兒拿著五百錢來就專門點了這款風味小食,大觀園姑娘們也食之。
枸杞頭吃法多種多樣,根據各人的喜好,可涼拌、腌制、煲湯、做餡、炒肉絲,也可煎湯代茶飲。最常見的吃法是取枸杞頭嫩芽,洗凈后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后擠干水剁碎,再拌入細碎的香豆腐干,淋上麻油、醬油、醋,加胡椒末,最好撒點白糖,去其微苦,這道涼拌枸杞頭上桌,猶如翡翠燴珠玉,可是人見人愛的野味。細細地品,頓覺齒頰留香,方知古人愛這野菜,實是不謬,那滋味簡直妙不可言。現代人還愛將枸杞頭用來煲湯,像枸杞頭雞湯、枸杞葉豬肝湯、白鯽煲枸杞頭湯等。我愛用枸杞頭煮粥,程序簡單,只需準備好大米、枸杞頭,大米洗凈,用溫水浸泡10分鐘,倒入鍋里燒開后再熬幾分鐘,放入洗凈的枸杞頭,煮5分鐘,下鹽調味便可。野菜,有最自然的香氣,用最簡單的方式烹飪,樸實真切,吃的是原汁原味。
采枸杞頭頗有趣味,記得兒時,在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經常三五成群地一起去采摘枸杞頭。鄉下的枸杞是野生的,菜地旁、河岸邊、樹林周圍,有很多成叢的枸杞頭在嫩生生地長著,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那時的小伙伴們就像撒開了韁繩的小馬,又跑又跳的,時而故意摔倒又爬起來,時而在青青的草地上打起了滾。玩累了,便拿著小鍬,提著竹籃,彎腰尋尋覓覓,到處去采摘枸杞的新尖嫩葉,拿回家油炒著吃。待一盤翠綠的素炒枸杞頭端上桌時,馬上就有一股清香滋味直往你鼻孔里鉆,迫不及待地一口下去,卻仿佛咬住了春的氣息。
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可謂全身皆寶,一年四季都可有效利用。枸杞頭作為一種風味獨特的春季珍蔬,受到許多人的青睞,大致更多是因為其藥用價值。枸杞葉中含有甜菜堿、蘆丁和枸杞葉蛋白素,具有補虛益精、清熱止渴、養肝明目、軟化血管的保健作用,而且枸杞葉清理肝臟毒素的功能遠遠大于枸杞果實。春季食用枸杞葉,可以保護視力、明目減肥,同時可以保護肝臟,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春日嘗新鮮,不妨多吃枸杞頭,這才是春天真正的味道。